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0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8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肝包虫破入胆道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包虫破入胆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了32例肝包虫破入胆道病例的临床表现、影像诊断、外科手术处理、术后并发症及病理特点。结果核磁共振胆胰管造影(MRCP)对高度可疑肝包虫破入胆道病例是准确、无创、有效的诊断方法,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有确诊意义;31例施行肝包虫内囊摘除及残腔引流,其中30例胆总管探查"T"型管引流术,1例Roux-en-Y胆总管空肠吻合术,视术中是否缝合胆瘘口而分缝合组和未缝合组,缝合组14例中2例出现术后残腔胆瘘,而未缝合组17例中出现8例。缝合组平均住院11 d(9~13 d),未缝合组18 d (14~27 d)(P<0.05);1例在外院施行肝包虫内囊摘除术后出现严重残腔胆瘘病人施行ERCP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清理胆道引流术。结论MRCP对肝囊型包虫破入胆道病人具有诊断准确和无创等优点,ERCP不仅对肝包虫破入胆道有确诊意义,而且又可对该病术后并发症实施有效的治疗。根据本组临床治疗观察认为缝合胆瘘,胆总管减压是治疗肝包虫破入胆道的简单、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方法,而术中胆道造影是发现胆瘘口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52.
肝泡状棘球蚴病肝移植一例报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院肝移植组于 2 0 0 0年 12月 2 7日对 1例肝泡状棘球蚴病 (AE)患者实施了”背驮式”原位肝移植 ,报告如下 :患者女性 ,2 2岁 ,因肝区胀痛和黄疸于 2 0 0 0年 11月 4日经手术探查 ,病理证实为肝泡状棘球蚴病。由于巨块病灶侵犯第一肝门和胆道系统 ,难以行肝切除而被迫终止手术。患者于 12月初转入我院 ,自诉上腹部胀痛 ,纳差 ,皮肤搔痒 ,巩膜皮肤中度黄染 ,肝功能除胆红素 10 6μmol/L外 ,其他基本正常。CT和MRI显示病灶侵及左半肝和部分Ⅴ及Ⅵ段 ,并累及左右肝管 ,肝内胆管轻度扩张。决定给患者施行肝移植术 ,移植前给予阿苯…  相似文献   
53.
目的研究泡状棘球蚴感染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手术技巧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方法 50只BN大鼠作供体,50只泡状棘球蚴感染的Lewis大鼠为受体,通过"二袖套法"施行大鼠原位肝移植。用改进的二袖套法对大鼠行原位肝移植,移植中门静脉、肝下下腔静脉用袖套法进行吻合,肝上下腔静脉用缝合法吻合,胆道采用支架法进行胆道重建。结果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共50例,术中未出现死亡,存活时间最短为5h,48h存活率为96%(48/50)。结论只有熟练地掌握手术技巧,细致耐心的操作,最大程度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才能得到良好的肝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54.
目的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ent,IR)是肝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对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研究有助于改善受体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异体肝移植术后规律随访46例受体临床资料,根据血糖浓度将受体分为正常对照组(n=15)和IR组(n=31),运用单因素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IR的危险因素,并构建Kaplan-Meier生存曲线对比两组间生存时间的差异。结果 纳入的46例受体中,IR的发生率为67.39%(31/46),单因素分析中高龄、热缺血时间长、术前FBG、BMI、IL-6较高是术后IR的危险因素,其中热缺血时间是独立危险因素(OR 3.175,95%CI 0.641~1.670,P=0.025),术后CRP、IL-6、TAC血药浓度、FBG水平较高,受体发生IR的风险较高。IR不影响受体的生存率(Log-rank检验:P=0.182)。结论 受体高龄、BMI、IL-6、FBG、热缺血时间、CRP、TAC血药浓度与术后IR有关,IR对受体术后生存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55.
目的:分析不同治疗方法对原发性肝癌根治术后复发及预后的影响,探讨其防治方法及疗效.方法:肝癌根治术后复发73例患者,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再次手术组21例,非手术治疗组45例(射频消融治疗23例、经皮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治疗22例)和未治疗组7例,比较1,3,5 a生存率.结果:再次治疗组1,3,5 a生存率显著高于未治疗组(P<0.05),再次手术组1,3,5 a生存率高于非手术治疗组(P<0.05).结论:肝癌根治术后复发仍采用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局部微创治疗、生物治疗等多种方法的有机序贯综合治疗;且再治疗可提高术后生存率.手术再切除是局部复发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治疗晚期肝泡状棘球蚴病(HAE)的策略和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0年12月~2009年5月实施的6例晚期HAE患者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移植前和移植后均给予口服阿苯达唑脂质体(15~20mg·kg-1·d-1)抗包虫治疗。结果 6例移植手术历时中位时间635.0min(490~760min),无肝期中位时间65.5min(44~90min),术中输注红细胞悬液中位数20.5u(9~40u)。除1例抢救性经典原位肝移植因严重的肝性脑病、肾功能衰竭和凝血功能障碍而于术后第1天死亡,余5例手术成功。术后随访时间中位数6.0个月(3~19个月)。3例患者分别于术后154d、98d和6个月因胆道铸型、胆源性脓毒血症和急性排斥反应而死亡。1例活体肝移植受者术后8个月因胆道狭窄行胆肠吻合术而治愈。另1例左肺有转移灶的患者病情稳定而未发现新发病灶。结论肝移植治疗晚期HAE术前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手术难点在于病灶的清除和肝后下腔静脉的重建,移植前后抗包虫药物和低剂量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是预防移植后泡状棘球蚴病复发和转移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7.
目的 建立real-time RT-qPCR(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大鼠PD-L1的方法,应用该方法检测大鼠移植肝中PD-L1 mRNA的水平.方法 两袖套法复制大鼠肝移植耐受组(BN→BN)及排斥组( LEW→BN)模型,术后7d处死受体,检测肝功能ALT和AST水平,HE染色病理分析排斥程度,Trizol法提取移植肝总RNA并反转录为cDNA;选β-actin作为内参,复制SYBR Green I real-time RT-qPCR检测法.利用该方法检测移植肝中PD-L1和β-actin的初始模板量,PD-L1/β-actin计算PD-L1 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异基因LEW→BN组出现急性排斥反应,ALT、AST排斥组均高于耐受组(均P<0.05).RAI评分排斥组高于耐受组(均P <0.05).PD-L1扩增效率为98.8%,相关系数为0.996;溶解曲线为特异单峰;变异系数小于2.0%;移植肝中PD-L1 mRNA相对表达为耐受组[(0.95±0.10)×10-2]高于排斥组[(0.81±0.09)×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2,P=0.026).结论 成功建立了大鼠源PD-L1的real-time RT-qPCR检测方法,耐受组PD-L1的高表达提示其可能有利于大鼠移植肝的存活,为研究肝移植免疫耐受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8.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在开展肝包虫外囊剥除术的基础上于2008年4月开展了2例腹腔镜下肝包虫外囊剥除联合胆囊切除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探讨细粒棘球蚴感染后机体淋巴细胞及细胞因子的变化。 方法 细粒棘球蚴病患者第1次手术组80例(汉族60,维族20例),第2次手术组37例(汉族24,维族13例),分别于术前采集外周血进行荧光抗体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亚群、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及胞浆内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选取179名健康成人为对照组。 结果 汉族患者第1次手术组的总T细胞(CD3+)低于对照组(P<0.05),第2次手术组的CD3+水平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辅助性T细胞(CD3+/CD4+)、 NK细胞(CD3+/CD16,56+)和B细胞(CD3-/CD19+)水平,第1次手术组和第2次手术组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细胞毒性T细胞(CD3+/CD8+)高于对照组(P<0.05)。维族患者第1次手术组的B细胞低于对照组(P<0.05);NK细胞水平第1次手术组和第2次手术组均低于对照组(P<0.01和P<0.05);3组间Th0和Th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第1次手术组Th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 结论 感染细粒棘球蚴的患者机体免疫呈抑制状态;Th1、Th2水平在1次手术组合2次手术组间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肝癌切除术中植入5-氟尿嘧啶(5-Fu)缓释剂进行区域性化疗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2012年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腔镜肝移植外科就诊的可经手术探查并能完整切除的肝癌患者54例,随机分为5-Fu 缓释剂残肝断面植入组(植入组,26例)及对照组(28例)。所有患者分别于入院第1天和术后第14天采血,术后2 w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血常规、肝肾功能及肿瘤标记物水平,并对其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术后2 w 植入组与对照组患者白细胞计数及肾功能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术后2 w 植入组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发热分度、脱发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植入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4)术后2 w 植入组与对照组患者 ALT、AST、TBL 及 PT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AFP 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肝癌切除术中植入5-Fu 缓释剂短期内无明显药物毒副作用,对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无显著影响,能显著降低 AFP 水平,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局部的化疗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