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7篇
特种医学   37篇
外科学   20篇
综合类   2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5 毫秒
81.
【摘要】 目的 观察耳穴贴压对肝癌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患者超前镇痛干预的应用效果。方法 使用试验病例随机编码表,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A组、B组、C组,每组50例。A组RFA术前30 min皮下注射吗啡注射液10 mg。B组RFA术前24 h使用耳穴贴压,C组采用吗啡注射联合耳穴贴压。记录术中疼痛程度和术后4、8、12、16、20、24、48和72 h静息性疼痛(NRS评分)、活动性疼痛强度(FAS评级)和CD3+细胞、CD4+细胞、CD4+/CD8+比值变化。 结果 三组患者RFA术后各时间点NRS评分、FAS评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A组相比,B组各个时间点NRS评分、FAS评级无差异(均P>0.05),C组各个时间点NRS评分、FAS评级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有意义(均P<0.05);与B组相比,C组各个时间点NRS评分、FAS评级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有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A组、B组CD4+下降(P<0.05),C组CD3+、CD4+、CD4+/CD8+比例下降(P<0.05);治疗后与C组比较,A、B组CD3+、CD4+降低。 结论 耳穴贴压超前镇痛可有效缓解肝癌RFA术中、术后患者疼痛,对促进机体免疫力提升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2.
目的 评价螺旋CT及重建技术对小肠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4例小肠肿瘤CT,多平面重建(MPR)及滑动薄层块最大密度投影(STS-MIP)的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小肠肿瘤包括间质瘤24例、腺癌15例、脂肪瘤10例、淋巴瘤4例及腺瘤1例等.CT及其重建技术对小肠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的正确率均为96.3%(52/54),MPR及STS-MIP可以显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结论 螺旋CT及MPR、STS-MIP重建对小肠肿瘤的定性、定位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3.
目的:运用螺旋CT扫描正常离体猪肺,区分猪肺动脉及肺静脉,评估猪肺动脉性纹理与静脉纹理.方法:对30只离体猪肺动、静脉灌注羧甲基纤维素泛影葡胺液后进行螺旋CT扫描;并解剖肺动、静脉,制作铸型的肺动脉、肺静脉及支气管标本.结果:离体猪左肺分上、中与下叶占85.7%,仅有上、下叶占14.3%;右肺分上、中、下叶占93.75%,仅有上、下叶占8.3%.通过螺旋CT的MIP技术重建,可较好地进行分段;在CT上能分辨至5~6级肺动、静脉;动脉和静脉走行位置有显著性差异,亚段级以下至5~6级动静脉发出角度有差异.结论:螺旋CT可较好辨识至5~6级离体猪肺的动脉和静脉,并能测量相应级别的血管径值,螺旋CT能区分离体猪肺的动脉性纹理和静脉性纹理.  相似文献   
84.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影像表现与临床病理关系。[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18例。18例行CT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13例行MRI平扫和多期增强。[结果]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并含结石影,肝内肿块形态不规则、境界不清,其内部密度(信号)不均且差异大。多期增强扫描显示,动脉期周边轻度强化,延时期扫描肿块不均匀强化,持续时间较长。病理成分不同、比例分布不同是不同影像表现的病理基础。[结论]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临床表现复杂。多期增强扫描是CT、MRI诊断要点。  相似文献   
85.
我院于1994年6月开始,对20例中晚期胃肠道恶性肿瘤行术前动脉灌注化疗,现结合临床资料探讨胃肠道恶性肿瘤术前动脉灌注化疗的临床应用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20例,男18例,女2例,年龄33~72岁,平均52.5岁,其中胃癌17例,大肠癌3例,肿瘤位于胃底部1例,胃体部3例,胃窦部13例,乙状结肠1例,直肠中上段2例。全部病例治疗前均经内镜及病理检查,证实为胃癌或大肠癌。  相似文献   
86.
多形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是一类较常见的具有高度恶性的软组织肿瘤,主要发生于中老年人,以四肢为最常见,发生于腹膜后非常少见。本文对1例后腹膜多形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及MRI表现进行报告,并复习有关文献,以期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87.
多层螺旋CT在肠梗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及重建技术在肠梗阻的诊断及其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浙江丽水市中心医院2003年4月至2008年10月419例经临床诊断或手术病理确诊的各类型肠梗阻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对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419例患者CT诊断是否存在肠梗阻均与最终结果 相符合,而腹部平片诊断符合率为60.5%(237/392).对419例肠梗阻病因诊断结果 中,CT诊断符合率分别为肠粘连88.6%(117/132),肿瘤98.2%(112/114),腹内、外疝93.5%(43/46),肠套叠97.4%(37/38),炎症(包括7例炎症引起的麻痹性肠梗阻)83.3%(30/36),肠腔内异物88.5%(23/26),肠扭转90.9%(10/11),外伤(包括血肿压迫)62.5%(5/8),血运性肠梗阻100.0%(6/6),先天性中肠旋转不良100%(2/2);CT对梗阻病因诊断总体敏感性92.8%(389/419),准确性为91.9%(385/419),假阳性为1.0%(4/419),假阴性为7.2%(30/419).结论 多层螺旋CT检查能确诊肠梗阻,并且能明显提高对梗阻部位、梗阻程度、有无闭袢和绞窄及对梗阻原因的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88.
肝癌靶向载药纳米粒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全球肝癌发病率明显升高,据估计每年全世界新增病例超过100万人.肝癌的病死率仅次于胃癌、食道癌而居于第3位.加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等问题仍未得到有效控制,肝癌发病率仍呈上升势头.寻找便捷、有效的肝癌防治手段成为当前癌症研究的重点.手术切除仍是当今肝癌治疗的首选,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多种非手术治疗方法如无水洒精注射、射频消融以及经导管肝动脉行化疗栓塞等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1].为进一步改善肝癌治疗的靶向性、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并减轻药物毒副作用,载药纳米粒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正在迅速发展.载药纳米粒是通过理化技术将材料大小控制在1~1000nm的尺度上,在这种纳米尺度下,由于表面效应和小体积效应的作用,分子特性发生很大改变,表现为随表面积的增大,分子的选择性吸附能力显著增强及粒子的胶体稳定性显著提高等.通过将药物偶联到该类经过特殊修饰改造的纳米粒上,即可实现药物的靶向运输、局部高浓度缓慢释放,在提高特异性疗效的同]时还可最大限度的降低毒副作用[2-3].近年来,载药纳米粒技术因其具有诸多优势,已成为肝癌靶向治疗研究中的热点.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48例ⅢB~Ⅳ期不可手术切除的、EGFR突变阳性的晚期NSCLC患者,分成A、B两组,A组26例,行EGFR-TKIS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B组22例单纯行EGFR-TKIS治疗,直至进展,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生存率。结果A、B两组患者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2.3%和6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治疗有效率分别76.9%和5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1)。研究组与对照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分别为14.1和9.7个月;1年生存率分别为80.8%和63.6%,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6.9和17.1个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的主要并发症为气胸。结论 EGFR-TKIS联合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EGFR突变的晚期NSCL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疗法,短期疗效优于单纯EGFR-TKIS药物治疗,是现阶段治疗EGFR突变的晚期NSCLC患者的新选择。  相似文献   
90.
目的:检测血液中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半 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atin C,Cys-C)及尿液中肾损伤分子-1(kidney injury molecule 1,KIM-1)的浓度变化,以探讨经 皮肾镜(percutaneous nephrolithotomy,PCNL)联合输尿管软镜(fl exible ureteroscope,FU)治疗肾结石对老年患者肾功能的 影响研究。方法:选取肾结石老年患者46例,分别收集其PCNL联合FU术前、术后2,12,24,48,72 h血液及尿液标 本,检测患者NGAL,Cys-C及KIM-1浓度的变化。结果:NGAL和Cys-C分别在术后2和12 h开始升高,均在术后12~24 h 之间达到高峰,术后12 h与术后2 h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48 h与术后24 h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义(均P<0.05);随后逐渐下降,两者分别在术后48 h和术后72 h均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均P>0.05)。KIM-1在术后2 h即升 高,在术后24 h达到高峰,术后24 h与术后12 h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 h与术后24 h相比,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0.05);随后下降,48 h后基本恢复到术前水平(P>0.05)。结论:PCNL联合FU术后,NGAL,Cys-C及KIM-1 浓度存在一定程度的升高,提示该术式对患者的肾功能存在一定的损伤,并且肾小管的损伤及恢复的时间均早于肾 小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