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5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61篇
综合类   54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亲属寄养儿童分离与个体化发展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有亲属寄养经历儿童的分离与个体化发展情况.方法:采取典型及方便抽样对四名早年有亲属寄养经历的儿童进行深入访谈,采用整体内容分析方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①第一次分离个体化期间生活在寄养家庭的儿童其分离个体化发展有两种情况:不能发展或同原生家庭类似;②辗转原生家庭和寄养家庭的成长过程,所面临的特殊心理发展任务:维持与父母的心理连接,维持与寄养家庭代养者的心理连接,平衡与父母、代养者之间的心理连接;③有亲属寄养经历的儿童其青春期分离个体化发展出现延迟.结论:与养育者建立心理连接是有寄养经历儿童分离个体化发展的基础;渡过整合危机是有寄养经历儿童分离与个体化继续发展的前提.  相似文献   
72.
死亡是灾难所造成的巨大伤害之一,丧葬仪式是亲人逝去后所采取的祭奠习俗,它逐渐形成一种丧葬文化被传承下来。本文旨在探讨丧葬仪式的特点,指出其在增加人们对死亡的真实感、对生活的控制感、宣泄表达情感的丰富多样性、与他人的连接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心理修复意义。本文还探索丧葬仪式对人产生心理修复的机制,认为仪式的多重意义的象征、比喻和情节对人的行为、情感、认知同时发生影响:①使诸多难以言说的情感得到有效表达;②在生理上引发一定的神经系统的改变;③仪式透过情感表达、行为活动植入信念使认知发生改变;④仪式活动规律性的、长时间持续性的特点可提供完整的哀伤过程。  相似文献   
73.
据统计,目前世界每年大约有100万人因各种原因而烧(烫)伤。尤其大面积深度烧伤病人,治疗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通常需要通过异体(种)皮片移植来覆盖创面,而皮源的缺乏往往成为治疗的关键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74.
特大成批危重烧伤患者35例的成功救治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介绍一组特大成批危重烧伤患者成功转运救治的经验.方法 2006年5~8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主持并参加了一组35例特大成批危重烧伤患者伤后6h急救、空中和陆路长途转运、后续治疗的工作.35例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2.4±8.7(17~46)岁,烧伤面积13.6%±12.9%(4%~75%)TBSA;特重度烧伤3例,重度烧伤29例,轻度烧伤3例;全部患者均有头面部烧伤,32例患者伴有中、重度吸入性损伤,20例伴双手深度烧伤(计39只手).当地医院行15例气管切开,17例四肢切开减张.经充分的转运前准备后,35例患者经4h空中和陆路长途转运,顺利抵达接收地.收入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烧伤科的23例病情相对危重患者中,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1例、特重2例、病重12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心、肺、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异常.入院后连续月余予以全方位抢救治疗,先后进行手术48例次.结果 35例患者全部救治成功(包括其他医院的12例),功能及外观恢复满意.结论 本批烧伤患者早期救治延迟,转运路途远,伤情重,并发症多,接诊及救治难度大.救治过程中有以下几点体会:从现场救治、长途转运到后续治疗,应组织得力、分工明确、团结协作;整体治疗应尽量规范统一,强调个体化治疗;尽快处理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尽早封闭烧伤创面,从源头上清除感染根源,使用抗炎药物,减轻炎症过度反应.强调营养、代谢和免疫调理、凝血功能障碍的纠正等是本批患者成功救治的关键;重视应用整形美容的原则和技术处理面部和手部等关节部位创面,是功能和外貌恢复良好的保证.  相似文献   
75.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临床效果.方法 烧伤患者9例,均为男性,年龄26.3±6.5(19~40)岁,烧伤面积50.0%±33.4%(20%~97%)TBSA,为深Ⅱ~Ⅳ度烧伤,均伴有中度或重度吸入性损伤,列入肝素治疗组,予低分子肝素注射液5 000U皮下注射,每12h或6h 1次,连用3~4天.同时期入院的12例患者为治疗对照组,年龄、烧伤面积与治疗组无显著差异,治疗措施亦基本相同,但不给予低分子肝素.另设整形患者10例为正常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浓度(Fib)及血小板计数(PLT)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肝素治疗组、治疗对照组的INR、APTT、PLT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Fib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治疗后肝素治疗组Fib显著降低(5.89±1.13g/L vs 2.89±0.90g/L),PLT显著升高[(91±11)×109/L vs (264±30)×109/L],未见明显出血性副作用;治疗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无显著改变.结论 低分子肝素可有效改善烧伤后的血液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76.
一批35例烧伤伤员远程转运组织工作的成功经验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 总结组织35例烧伤伤员一次性远程转运的成功经验.方法 2006年5月黑龙江某地35例不同程度烧伤伤员,通过航空转运至北京.对转运的组织、指挥工作中的成功经验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专家医疗组到达后,经20h充分做好转运前准备工作,经4h航空转运,全部伤员均安全、顺利到达接收地.结论 转运前迅速处理危及生命的并发症,稳定伤情,防治继发损伤;制定转运计划,安排转运工具、人员,备齐相关器材、药品,协调出发地、接收地的陆空、空陆衔接,尽量缩短转运时间;任务布置明确,落实确实,责任到人是保证本批伤员长途转运成功实施的关键.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血液滤过对严重烧伤脓毒症合并高钠血症病人的疗效.方法应用持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方法治疗8例严重烧伤脓毒症合并高钠血症的病人.观察病情、外周血电解质、血流动力学、氧摄取率变化;检测血滤开始时、血滤结束时血浆内炎性介质(IL-1β、IL-6、IL-8和TNF-α)浓度变化以及滤液中上述炎性介质的含量,计算跨膜清除率.结果病人经血液滤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好转,血流动力学趋于稳定,血钠浓度恢复至生理水平.动脉血氧饱和度、氧分压以及氧摄取率均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血滤结束时血浆内IL-1β、IL 6、IL-8和TNF-α的浓度较血滤前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超滤液中也检测到上述4种细胞因子.随血滤时间延长,IL-1β、IL-6跨膜清除率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IL-8和TNF-α跨膜清除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血液滤过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平稳而有效降低病人外周血钠离子浓度,并能部分清除体内IL-1β、IL-6、IL-8和TNF-α等炎性介质,平衡机体炎性反应,稳定血流动力学、改善病情,对治疗烧伤脓毒症伴发的高钠血症,降低其高病死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督导师为新手咨询师督导的重要工作内容以及处理对策。方法:选取8名督导师为11名新手咨询师督导的25个片段,对转录文本进行分析。结果:督导师为新手咨询师督导的重要工作内容及处理对策包括6个方面,分别为缓解焦虑,提升专业技能;稳定设置,规范咨询框架;保持价值中立,规划咨询方向;鉴别精神症状,恰当处理转介;发现个人议题,提升觉察能力;培养伦理敏感,发展专业认同。结论:本研究提示,新手咨询师督导有重要的工作内容,督导师有相应的处理对策。  相似文献   
79.
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是一种连接机体内血管、淋巴管的连续单层细胞.在全身分布极广,衬在身体所有血管的内表面.其面积超过1000m~2,因而作用广泛而重要。近年来,人们逐渐将研究 EC 的热点移到观察其所产生的多种生物活性因子方面。我们将人、大鼠肺微血管及大鼠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行体外培养,探讨 EC 在体外培养条件下产生 ET-1及 NO  相似文献   
80.
以组织氧耗量与琥珀酸脱氢酶为指标,并采用火箭免疫电泳及单相免疫扩散抗原性免疫学检测方法,旨在探讨人、豚鼠新鲜皮肤与不同冷冻温度下皮肤活力及抗原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用这两种指标百分比与平均活力百分比进行比较中,以-196℃速冻组平均活力%最高(70.8%,61%),与其它三个温度组比较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意义(P<0.05,或0.01)。检测皮片抗原性的结果显示:新鲜皮片匀浆抗原性(量)>-196℃处理组>-80℃处理组>-20℃处理组>4℃处理组。由此可见,经各种低温处理的皮片匀浆抗原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且温度越高,抗原性越低,即抗原性低的组织失活就越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