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21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1998年3月至1999年12月,我们采用腋下小切口治疗自发性气胸32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男27例,女5例。年龄14~49岁,平均24.6岁。右侧气胸21例,左侧气胸10例,双侧气胸1例。复发性气胸30例,其中1例复发达7次,2例为初发,该2例经安置胸腔闭式引流1周未愈。1.2 手术方法:术前准备同开胸手术。全麻,为防张力性气胸在使用麻醉呼吸机前,置胸管或粗针头排气。平卧、术前垫高30°。腋下斜切口,经第三肋间进胸,切口长6~8cm。探明病变部位和范围。视病变大小,行肺大泡结扎或肺大泡切除术。本组中,6例因粘连重又系多…  相似文献   
32.
患者女,34岁,因面部皮损2年,于2012年1月5日来我院就诊.患者于2010年3月无明显诱因双侧面颊部、下颌处出现红斑、皮下硬结,无压痛,无明显自觉症状.近2年斑块面积及皮下硬结渐增大,同时伴有明显皮肤凹陷和萎缩.患者偶有肌肉疼痛,无光敏感、口腔溃疡、关节痛等其他症状.既往体健,否认面部外伤史和局部注射史,无系统性红斑狼疮、淋巴瘤等相关病史.家族中未见有直系亲属罹患本病.育有一子,现已10岁,身体健康.体检:各系统检查无异常.皮肤科检查:双面颊及颌下部皮肤深度凹陷,凹陷处皮肤萎缩、瘢痕,边缘仍有浸润性斑块,隆起呈弓状,暗红色,境界清楚,质硬,与皮肤粘连,不能移动(图1,2).  相似文献   
33.
目的 分析院内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血管内介入治疗延误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4年10月-2019年7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期间发生AIS并接受血 管内介入治疗的患者,根据发病至股动脉穿刺时间(onset-to-puncture time,OTP)是否超过120 min,将 患者分为延误组和非延误组。收集两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观察两组预后情况,良好预后定义为 90 d mRS评分≤2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院内延误的影响因素。 结果 共纳入53例院内卒中患者,平均年龄64.43±12.46岁,男性29例(54.72%)。中位OTP为150 (115~200)min,其中延误组31例,非延误组22例。非延误组良好预后比例高于延误组(63.64% vs 35.48%,P =0.04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后立即启动绿色通道(OR 0.061,95%CI 0.007~0.532,P =0.011)及高危科室发病(OR 0.108,95%CI 0.014~0.821;P =0.031)与院内卒中血管 内介入治疗延误呈独立负相关;而家属决策时间延长(OR 1.527,95%CI 1.114~2.094,P =0.008)与院 内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延误呈独立正相关。 结论 家属决策时间长是院内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延误的独立危险因素,发病后立即启动绿色通 道及高危科室发病是院内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延误的独立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34.
35.
Objective To dynamically observe stenosis and wall thickness of carotid artery with endothelium injury in mouse using 7T micro-MR imaging in vivo. Methods A mouse model of carotid artery intimal injury was established by removing endothelium with a flexible wire. The lumen diameter, lumen area, wall thickness and wall area of the injured arteries were observed, and serial MR scanning was performed in different time points after operation. Results The injured arteries and perivascular parenchyma were clearly observed by MR imaging. Before and 1, 5, 10 and 15 days after artery injury, the lumen diameter were (0.57±0.07)mm,(0.41±0.19)mm, (0.44±0.10)mm, (0.43±0.10)mm and (0.47±0.11)mm respectively, and the lumen area were (0.30±0.06)mm2, (0.18±0.11)mm2, (0.18±0.06)mm2, (0.18±0.06)mm2 and (0.22±0.07)mm2. The thickness of artery wall was(0.23±0.12)mm, and the area of artery wall was (0.35±0.24)mm2 15days after artery injury. Conclusions Stenosis and wall thickening of carotid artery after the artery intimal injury of mouse can be dynamically observed on MR imaging in vivo.  相似文献   
36.
患荇女.34岁,因面部皮损2年,于2012年1月5日来我院就诊。患者于2010年3月无明娃诱因双侧面颊部、下颌处出现红斑、皮下硬结,无压痛,无明皿自觉症状。  相似文献   
37.
目的:构建颈动脉和脑血管介入教学模拟系统,以此培训介入医师相关操作技术,并评估此系统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将40位测试者分成新手组和经验组,使用H1血管造影导管进行颈动脉插管的操作。测试者依据标准进行操作,分别记录首次操作以及训练30~60 min后的末次操作的完整操作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另外,操作者填写一份调查问卷,对模拟操作系统实际训练效果进行评估。 结果:40位测试者(20位新手者,20位经验者)完成本实验。新手组末次操作总用时(55.32±4.99)s,较首次操作的(90.32±9.85)s提高38.8%(P<0.01);经验组末次操作总用时(31.14±3.78)s,较首次操作的(36.18±4.16)s提高13.9%(P<0.01)。2组测试者经练习后颈动脉插管总用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且新手组用时减少程度比较明显(30%~40%,P<0.01)。新手组在操作"导管头置于无名动脉"、"导管头置于C2水平"以及整体的训练前后时间减少最明显(A时间点减少40.1%,C时间点减少39.6%,总用时减少38.8%)。分析调查问卷可知:新手组与经验组均认为颈动脉模型与人体血管较相似,且本系统在模拟临床操作和实时成像过程较真实,有助于提高操作技能,并认为操作者接受此模型的训练会对临床实际操作有帮助(总体评分3.5分)。 结论:颈动脉插管教学模型对于培训介入医师、提高初学者操作水平有肯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内皮祖细胞在小鼠颈动脉损伤后修复中的作用及其MR活体评价的可行性.方法 昆明小白鼠(n=12)先行脾脏切除,1周后用金属丝损伤法建立颈动脉内膜损伤模型.体外培养小鼠脾源性单个核细胞获得内皮祖细胞.经尾静脉将内皮祖细胞注入至实验组小鼠体内(n=6),对照组注入PBS液(n=6).术前、术后1 d和15 d对小鼠颈动脉行MR扫描,观察损伤血管的表现,测量血管内腔的面积、管壁的厚度和管壁面积.结果 MR成像能够清晰地观察颈动脉内膜损伤后管壁的增厚和血管腔的狭窄,且可以做定量测量.内膜损伤后第15天对照组 和实验组管壁厚度为(0.450±0.149) mm和(0.272±0.079) mm(t=2.603,P=0.026),管壁面积为(0.756±0.240) mm2和(0.452±0.154) mm2(t=2.604,P=0.026).术前和术后15 d,对照组血管内腔面积为(0.288±0.059) mm2和(0.172±0.069) mm2(t = 4.905,P= 0.004),实验组血管内腔面积为(0.300±0.057) mm2和(0.218±0.097) mm2(t = 2.351,P= 0.065).结论 内皮祖细胞能够促进小鼠动脉内膜损伤后的修复,MR成像可以活体观察和测量损伤的血管.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并分析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后交通动脉(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PComA)动脉瘤性动眼神经麻痹(oculomotor nerve palsy,ONP)的临床效果和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在我科接受血管内栓塞治疗的57例PComA动脉瘤性ONP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按其术后恢复程度分为治愈(完全恢复)组和非治愈(部分恢复+未恢复)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 结果57例患者中,42例完全恢复,13例部分恢复,2例未恢复,治愈组与非治愈组在术前麻痹程度(73.8% vs 26.7%,P=0.002)以及是否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54.8% vs 20%,P=0.033)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可促进PComA动脉瘤性ONP患者症状恢复,术前麻痹程度较轻以及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ONP患者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症状更容易恢复。  相似文献   
40.
【摘要】 目的 评价Neuroform EZ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的中远期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8年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Neuroform EZ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连续104例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患者临床和影像学资料。重点分析动脉瘤特征、术后即刻和进展性闭塞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及临床随访结果。 结果 共104例患者116枚眼动脉段动脉瘤接受治疗,其中16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根据眼动脉段动脉瘤Krisht分型,上侧型36枚,后侧型32枚,内侧型41枚,外侧型7枚。支架辅助弹簧圈填塞治疗均获成功。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9%,均为小血栓栓塞事件。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完全闭塞60枚(51.7%),近全闭塞54枚(46.6%),部分闭塞2枚(1.7%)。89例患者93枚动脉瘤接受平均(7.6±5.4)个月造影随访,首次随访造影显示完全闭塞率进展至92.5%(86枚),未见迟发性支架内狭窄。动脉瘤复发3枚(3.2%),均再次接受弹簧圈栓塞后达到完全闭塞。96例(92.3%)患者临床随访平均(18.5±11.2)个月,其中95例(99.0%)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0~2分,远期预后良好。 结论 Neuroform EZ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安全有效,中远期随访中可提供更稳定闭塞率,且未见支架内再狭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