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8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10篇
耳鼻咽喉   18篇
基础医学   33篇
临床医学   81篇
内科学   88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22篇
外科学   33篇
综合类   160篇
预防医学   53篇
药学   45篇
  1篇
中国医学   168篇
肿瘤学   2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7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本文探讨了在实施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过程中,通过消化吸收外方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构相应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材,加强了高职高专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52.
ABX PENTRA 120是法国ABX公司生产的全自动五分类带网织红血细胞分析仪,该仪器有手动和自动2种工作模式.自动模式的速度可达120个标本/h,对于t作量较大的医院很实用,由于该仪器中文说明书对该仪器介绍比较简单,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提示或报警,说明书上都来说明解决办法.我科2006年开始使用.至今已有3 a,对于该仪器的使用和维护也积累了一定经验,现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PET-CT在乳腺癌术前诊断与分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该院临床表现和体格检查提示为乳腺癌的56例患者行PET-CT检查,检查范围包括乳腺癌原发病灶、区域淋巴结及全身脏器;完成常规扫描后,再应用特殊的乳腺扫描方式对乳腺部位重复扫描,然后进行PET图像投射采集及CT薄层扫描,分析两次PET-CT检查图像结果,并与手术后/或者穿刺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56例乳腺癌患者中PET-CT诊断为Ⅰ期4例,Ⅱ期31例,Ⅲ期6例,Ⅳ期15例;Ⅰ~Ⅱ期35例中,PET-CT提示腋下淋巴结转移34例,同侧乳内淋巴结转移4例,锁骨上淋巴结转移1例;Ⅲ~Ⅳ期21例中,肺转移8例,肝转移8例,骨转移11例(成骨型5例、混合型6例),脑转移1例。手术后/或者穿刺病理提示:原位癌2例,微小浸润型导管癌21例,浸润型导管癌33例;腋下淋巴结转移31例(31/34),诊断准确率91.2%。结论 PET-CT检查对乳腺癌诊断具有较高敏感性与特异性,特别是在区域淋巴结转移与远处转移灶诊断方面具有更大优势,对治疗方式的选择有良好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4.
谢强  艾龙  梁晖 《现代保健》2009,(23):90-91
目的探讨提高输尿管镜下治疗输尿管结石合并息肉的方法。方法采用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息肉清除术治疗输尿管结石合并息肉72例。结果本组全部病例均治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输尿管镜下治疗输尿管结石合并息肉安全性高、疗效佳。  相似文献   
55.
目的采用三维有限元技术分析外侧钢板联合后外侧螺钉踝关节融合模型的位移及应力变化。方法采集1名正常成人踝关节CT扫描数据,经三维有限元软件处理,建立单纯外侧钢板踝关节融合模型(A型)及外侧钢板联合后外侧螺钉踝关节融合模型(B型),比较2种融合模型的位移及应力变化。结果 B型在内旋、外旋、背屈时对抗应力的最大位移均小于A型,而中立位时二者无明显差异。B型在内旋、外旋、背屈状态下对抗应力时钢板、螺钉及骨质的应力峰值较A型明显降低,在中立时二者无明显差异。2种模型的应力云图(螺钉、钢板及骨质)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外侧钢板联合后外侧螺钉固定增强了踝关节融合术固定的稳定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56.
纤维胆道镜经T管窦道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12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T管窦道纤维胆道镜对胆道术后残余结石的治疗意义。方法:回顾性总结4年来126例胆道结石病人,在行胆道手术及胆总管T行管外引流术后,应用纤维胆道镜经T行管窦道取出残余结石。结果:126例胆道术后残余结石,经T管窦道纤维胆道镜取石,结石取净率94.4%。结论:纤维胆道镜经T管窦道治疗胆道术后残余结石有显著效果,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7.
多发性颅神经炎国内少有报道。我院曾收治15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性别、年龄 男10例,女5例,29~67岁,35岁以下4例,36~60岁8例,60岁以上3例。1.2 前躯症状 有前躯症状者13例,其中发热、咽痛8例,牙周炎、牙龈炎各1例,腹泻l例,因涉水受凉而致2例。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讨长期体外反搏对高胆固醇血症猪颈动脉内膜形态和内皮依赖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18头雄性乳猪被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用喂养高脂饲料乳猪复制高胆固醇血症模型(高脂饲养组);采用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治疗模型动物36 h(EECP组);以正常饲养组作为对照.取各组动物颈总动脉血管.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颈动脉内膜的形态,并测定离体颈动脉血管环对不同浓度梯度乙酰胆碱(Ach)的舒张反应.结果 扫描电镜下观察高脂饲养组血管内皮细胞排列紊乱,内皮细胞有明显脱落,部分细胞胞膜皱缩.体积明显减小,符合凋亡细胞的外形特征;EECP组血管内皮细胞排列紊乱的情形明显减轻,内皮细胞大小不一的程度减轻,皱缩脱落细胞较高脂饲养组明显减少.透射电镜下观察高脂饲养组血管内皮细胞凋亡、脱落,内膜破损明显,平滑肌细胞侵入和增生,泡沫细胞形成;EECP组内皮细胞呈梭形,内皮完整,内皮与内皮下结构连接紧密,平滑肌细胞轻度增生,少见泡沫细胞.在10-8~10-5mol/L Ach时,高脂饲养组和EECP组的血管舒张率较正常饲养组显著降低(P均<0.05);在10-7~10-5mol/L Ach时,EECP组的血管舒张率较高脂饲养组明显提高(P均<0.05).结论 高胆固醇血症动物颈动脉内皮超微结构改变提示有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内皮依赖血管舒张功能明显受损;长期EECP干预可以显著改善内皮结构损伤和内皮依赖血管舒张功能,这可能是其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探讨长期体外反搏对动脉粥样硬化猪内皮依赖和非内皮依赖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猪龄20 d雄性乳猪18头随机分为正常饲养组(n=6)、高脂饲养组(n=6)及高脂饲养+体外反搏组(n=6).后两组通过高脂饲养复制动脉粥样硬化猪疾病模型,对高脂饲养+体外反搏组进行为时36 h的长期体外反搏治疗,取各组动物颈动脉血管环,测定离体颈动脉血管环对不同浓度梯度乙酰胆碱和硝普钠的舒张反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比较三组动物血管舒张率的差异.结果 在乙酰胆碱10-8~10-5mol/L浓度范围内,高脂饲养组和高脂饲养+体外反搏组的血管舒张率较正常饲养组显著降低(P<0.05);在10-7~10-5mol/L浓度范围内,高脂饲养+体外反搏组的血管舒张率较高脂饲养组明显提高(P<0.05).在硝普钠10-8~10-5mol/L浓度范围内,高脂饲养组和高脂饲养+体外反搏组的血管舒张率较正常饲养组显著降低(P<0.05);在10-8~10-5mol/L浓度范围内,高脂饲养+体外反搏组的血管舒张率较高脂饲养组明显提高(P<0.05).结论 高脂饲养组和高脂饲养+体外反搏组内皮依赖血管舒张功能和非内皮依赖血管舒张功能较正常饲养组明显受损,长期体外反搏干预可以显著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猪内皮依赖和非内皮依赖血管舒张功能,这可能是长期体外反搏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MSCTPl)技术在早期及超早期脑缺血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2例发病24h内(其中26例发病时间少于6h的急性脑血管疾病的患者,进行CT平扫。对其中34例CT平扫阴性者进行螺旋CT灌注成像(MSCTPl),结果34例患者CT平扫阴性者(其中发病时间少于6h患者20例,14例患者发病时间24h时)行多层螺旋CT注成像,可见34例患者中30例观察ROI区域的Perrusion(灌注),PEI(峰值增强),TTP(对比剂峰值时间),BV(脑血容量),MTT(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等指数异常变化,与临床表现和48h或MRI复查脑梗塞部位大致相符。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MSCTPl)技术对早期及超早期脑缺血性疾病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