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8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02篇
内科学   43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84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33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注射用冻干重组葡激酶Ⅰ期临床耐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冻主射用重缄葡激酶r-Sak)进行1期临床试验,评价健康志愿者对它的耐受性和安全性。方法 预试验组3例和试验组12例(随机分为5mg组、10mg组)健康志愿者给予静脉用药。结果 全部受试用药前和药前后血压、心率和呼吸无异常变化,与溶栓有关的血液学指标(出血时间、血小板聚集率、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纤溶酶原生、α2-纤溶酶抑制剂活性及D-二聚体)均无显著性变化  相似文献   
122.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七个家系调查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调查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家系,提供国人ARVC的遗传学资料及家系成员的患病情况.方法调查就诊16例ARVC患者的家族史,包括询问家系成员病史,做心脏检查.根据欧洲心脏病协会的诊断标准作出诊断.结果16例患者中7例有家族史(44%),该7个家系中查出ARVC患者31例,平均年龄(38.9±15.0)岁.所有家系均表现为显性遗传.除先证者外,家系患者有症状者占19%.每个家系各有发病特点.右胸导联QRS波后部切迹在家系患者中多见.家系患者心室晚电位阳性者占74%.超声心动图显示3个家系的所有22例患者都有右室肌小梁增粗.右室的变化多集中于发育不全三角.病变部位室壁变薄伴有室壁瘤样收缩期膨出及运动障碍相当多见.病变严重者,右房、右室普遍扩大.结论国人ARVC多为显性遗传,有遗传异质性,临床表现复杂,多见于青壮年.  相似文献   
123.
目的探讨中年人群心率变异性(HRV)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 2010-06-12,采用单纯随机方法收集我院体检中心无器质性心脏病的中年人138例,年龄(48.1±8.2)岁,对其进行统一的心血管流行病学问卷调查,测量血压并测定血清空腹生化指标;用ELISA测定血浆氨基末端前体脑钠尿肽(NT-proBNP);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常规及左心室舒张功能指标,并按舒张功能分级标准分为舒张功能正常组(n=74)、舒张功能减退组(n=36)和假性正常化组(n=28);24h动态心电图检测HRV的时域和频域指标。结果随着舒张功能减退程度,lgNT-proBNP增加[(1.8±0.2),(1.9±0.2),(2.0±0.2)ng/L,P<0.01],低频功率降低[(21.0±5.2),(18.5±5.4),(17.8±6.3)ms2,P<0.05];偏相关分析显示:相邻RR间期差的均方根(rMSSD)、相差>50ms的相邻RR间期占RR间期总数的百分比(pNN50%)、高频功率与舒张晚期血流速度峰值(A)呈负相关(r=-0.210,-0.194,-0.212),与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血流速度峰值比值(E/A)呈正相关(r=0.189,0.189,0.175,均P<0.05);极低频功率(VLF)、低频功率与E峰减速时间(EDT)呈正相关(r=0.265,0.194,P<0.05),与舒张早期血流速度与瓣环运动速度比值(E/E’)呈负相关(r=-0.174,-0.173,P<0.05),与lgNT-proBNP呈负相关(r=-0.315,-0.345,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A峰是pNN50%的独立影响因素(β=-0.200,P=0.012),E/E’和lgNT-proBNP是低频功率的独立影响因素(β=-0.178,P=0.023;β=-0.165,P=0.019),而E/E’和EDT是VLF的独立影响因素(β=-0.170,P=0.021;β=0.177,P=0.015)。结论在中年人群中,左心室舒张功能减退与自主神经功能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24.
目的 考察WHPI的急性毒性作用。方法 按中药新药毒理学研究指南的要求与方法,用SPF级昆明小鼠以腹腔注射、尾静脉注射两种给药途径进行了WHPI的急性毒性试验,用Bliss法计算其半数致死量(Lethal Dose50,LD50)。结果 受试物腹腔注射给药对昆明小鼠的LD50为30.0764(28.73~31.66)mg/kg,尾静脉注射给药的LD50为71.4490(68.54~74.17)mg/kg。结论 WHPI给昆明小鼠腹腔注射比静脉注射毒性高。这可能是WHPI经肝代谢后产物毒性比静脉注射时高,提示临床上宜采用静脉注射途径。  相似文献   
125.
126.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归宿和主要死因,其发病率逐年上升,远期生存率低,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研究显示大约25%~50%的心力衰竭患者存在心电机械延迟和心室机械收缩不同步,  相似文献   
127.
心脏的泵血过程涉及3种生理活动:(1)心肌兴奋,为电学活动,包括细胞膜除极-复极周期性规律,形成心电周期;(2)心肌舒缩,为机械运动,包括肌纤维收缩-舒张周期性规律,形成心动周期;(3)心腔血液流场分布,属血流动力学范畴。  相似文献   
128.
目的 分析正常人及右室流出道(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起源室性期前收缩(premature ventricular complexes,PVCs)患者左心室腔等容收缩期涡流及左心室腔不同层面时间-血流曲线分布规律,探讨RVOT起源PVCs对左心室腔流场分布模式的影响。方法 分别获取27例RVOT起源PVCs患者在窦性心搏、室性期前收缩时及25例正常人的心尖四腔观二维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应用血流向量标测(vector flow mapping,VFM)技术,在涡流模式下分析等容收缩期左心室腔涡流直径(横径、纵径)、速度(最大正向速度、最大负向速度)、圈数;获取左心室腔基底段至心尖段各层面时间-血流曲线,分别测量各层面收缩期负向、舒张期正向血流量。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RVOT起源PVCs患者在室性期前收缩时,等容收缩期所形成涡流的涡流直径、速度、圈数均降低(P均<0.01),左心室腔时间-血流曲线杂乱;窦性心搏时等容收缩期涡流的速度降低,左心室流量分布规律改变。结论 RVOT起源PVCs患者在窦性心搏及室性期前收缩时均存在左心室腔流场分布模式的改变,VFM技术能够用于标测正常及异常电激动状态下左心室腔内血液流场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9.
王璎瑛  许迪  雍永宏 《江苏医药》2012,38(22):2673-2675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研究正常人左室心肌收缩和舒张运动随年龄变化规律.方法 按年龄将148例健康志愿者分为三组:青年组(18-39岁)56例;中年组(40 59岁)50例;老年组(≥60岁)42例.用VVI技术观察各组左室心肌收缩期峰值速度(Vs)、舒张早期峰值速度(Ve)和心房收缩峰值速度(Va),分析左室心肌运动的年龄差异.结果 同一左心室壁,基底段的心肌运动速度最快,心尖段的速度最慢;左室侧壁、后壁、前壁、下壁运动速度较快,而前间隔最低.随着年龄增加,左室心肌运动速度减慢,而心房肌运动速度加快.结论 正常人心脏室壁运动收缩和舒张速度呈规律性变化,年龄是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0.
目的分析对称型和不对称型封堵器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PMVSD)术后传导阻滞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成功植入106例偏心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AVSDO)和122例对称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SVSDO)的PMVSD患者,于术前、术后1周、1、3、6个月及每年分别行常规ECG和Holter检查。结果术后新发生传导阻滞33例,AVSDO组与SVSDO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14.2%vs.14.8%)(P>0.05)。33例中以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最常见(19例),其次为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8例)和房室传导阻滞(AVB)(6例);1例Ⅱ度Ⅱ型AVB和3例Ⅲ度AVB均经临时起搏、激素治疗后恢复为正常窦性心律;出院前21例传导阻滞消失。发生传导阻滞者较未发生者的PMVSD距主动脉瓣距离(DDRAV)长,PMVSD距三尖瓣隔瓣的距离(DDSTV)短,封堵器直径与PMVSD直径的差值(DDOV)大(P<0.05)。新发生传导阻滞出现时间越早越难恢复。结论应用AVSDO和SVSDO介入治疗PMVSD术后传导阻滞发生率相似,且多数能恢复正常。DDSTV、DDRAV和DDOV可作为术后新发传导阻滞较好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