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31篇
综合类   7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无再流现象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初步探讨冠状动脉(冠脉)内注射尿激酶及地尔硫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靶血管”病变无再流现象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实施介入治疗出现靶血管的无再流,首先给予冠脉内硝酸甘油,其78例血流无改善,并将其分为3组:A组26例,交替给予尿激酶及地尔硫冠脉内注射,尿激酶最大量20×104U,地尔硫最大量2mg;B组24例,给予地尔硫冠脉内注射,每次500μg,最大量2mg;C组28例,给予尿激酶冠脉内注射,最大量20×104U。结果A组26例TIMI血流明显改善,P<0.01。B组18例TIMI血流改善,P<0.05;6例无改善者继续予尿激酶1×105~2×105U推注后TIMI血流3级者4例,TIMI血流2级者2例。C组20例TIMI血流改善,P<0.05;8例无改善者继续予地尔硫500μg~2mg推注后TIMI血流3级者6例,TIMI血流1级者2例,其中术后24小时死亡1例。3组相比,术后A组TIMI血流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无再流现象与靶血管远端的冠脉微血栓形成及痉挛均有关,PCI中给予冠脉内小剂量尿激酶及地尔硫安全有效,应在今后处理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2.
温涛  许维亮  段磊  仲海  李洪哲 《山东医药》2005,45(32):41-42
对16例肺动脉栓塞(PE)患者行螺旋CT肺动脉造影(SCTPA),其中行单层SCTPA10例,显示155支肺动脉分支,栓塞78支;行多层SCTPA6例,显示164支肺动脉分支,栓塞62支。肺动脉栓塞的直接征象包括:中心型充盈缺损19支。偏心型充盈缺损51支,附壁血栓47支,完全阻塞型充盈缺损23支;间接征象为肺纹理稀疏10例,肺动脉高压4例,胸腔积液5例,肺梗死灶21个。证实SCTPA快速、安全、有效、无创,尤其是多层SCTPA可替代肺动脉造影成为诊断PE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Budd—Chiari综合征血栓形成性下腔静脉闭塞的介入治疗方法。材料和方法 10例下腔静脉血栓性闭塞患者,病变长度2~13cm,介入治疗前给予1~2周以上抗凝,溶栓治疗。下腔静脉再通采用Rups—100型肝内穿刺针的金属鞘及其保护套管,再通后行球囊导管扩张并植入内支架。结果 10例患者行下腔静脉再通、扩张和支架植入获得成功。患者平均下腔静脉压由术前的3.42±0.66kPa降至术后的1.90±0.41kPa。术中和术后无肺动脉栓塞和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症状和体征于2周后明显改善或消失。随访3~28个月显示经开通的下腔静脉均保持通畅,无再狭窄及血栓形成发生。结论 下腔静脉介入治疗前1~2周给予良好的抗凝治疗.是预防术中血栓脱落致肺梗塞的最佳措施。自膨胀式内支架有支撑和固定血栓的作用,植入时应覆盖闭塞段全程。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注射小剂量尿激酶+合贝爽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梗死相关动脉(IRA)无再流现象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6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实施PCI,其中急性心肌梗死150例,PCI术中38例出现IRA的无再流;不稳定型心绞痛310例,7例出现无再流。45例病人随机分为2组,小剂量尿激酶+合贝爽组24例,交替给予尿激酶及合贝爽冠脉内注射,尿激酶总量20万U,合贝爽总量2 mg;合贝爽组21例,给予合贝爽冠脉内注射,总量2 mg。结果:小剂量尿激酶+合贝爽组24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hrombolysis inMyocardial Infarction,即TIMI)血流明显改善,P<0.005;合贝爽组21例TIMI血流亦明显改善,P<0.005。对4例TIMI血流Ⅰ级者继续给予尿激酶10-20万U推注后,TIMI血流Ⅲ级者3例,TIMI血流Ⅱ级者1例,术后24h死亡2例,静点多巴胺1周维持血压1例。两组相比,术后TIMI血流改善以小剂量尿激酶+合贝爽组更为显著,P<0.005。结论:无再流现象与IRA远端的冠脉微血栓形成及痉挛均有关,PCI中给予冠脉内小剂量尿激酶+合贝爽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5.
为探索治疗脑恶性肿瘤(胶质瘤、转移瘤)的最佳方法和药物,1994~1997年,我们采用微导管脑供瘤动脉超选择性灌注化疗药物治疗脑恶性肿瘤患者2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19例,女9例;年龄35~66岁,平均49.4岁。肿瘤位于左...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MRI在血管陷迫综合征诊断(PVE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PVES患者的MRI资料,其中3例行DSA检查。结果:5例MRI图像均可清晰显示血管与周围组织之间的关系,均可见异常走行的肌肉、肌腱或纤维组织束压迫动脉,明确病因诊断。结论:MRI能很好的反映动脉的狭窄闭塞的部位、范围、程度及侧枝循环形成的情况,并且能清晰显示血管与周围组织间的关系,明确病因诊断明显优于DSA。  相似文献   
37.
目的 :研究肝癌患者在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 (TACE)后 ,利用CT和 /或MR强化扫描确认再次TACE治疗的时间。方法 :通过对肝癌患者行TACE后定期CT和 /或MR强化扫描复查 ,观察瘤灶内碘化油的沉积以及肿瘤组织的强化情况 ,根据这些情况判断该患者是否需要再次行TACE治疗 ,选择再次TACE治疗的最佳时间。结果 :10 6例肝癌患者行TACE后定期CT强化扫描复查 ,扫描示肿瘤内碘化油沉积密实 ,呈团块状 ,无缺损 ,瘤灶较前缩小 ,无新病灶供血者 36例 (占 34% ) ,近期不行TACE ,结合AFP检验适当延长再次TACE时间 ,间隔 1月左右复查CT和 /或MR检查 ,根据CT和 /或MR检查情况来判断是否需要再行TACE ;瘤灶内碘化油大部分密实或仅有少量斑点状、片状碘化油积聚者 70例 (占 6 6 % ) ,在CT和 /或MR扫描后及早再次行TACE治疗 ,并于 1个月左右复查CT和 /或MR。对于瘤灶体积稳定 ,无明显增大 ,结合AFP化验不升高甚至下降者可酌情延长CT和 /或MR复查时间 ,反之则需定期复查。结论 :根据CT和 /或MR扫描结果可指导选择再次TACE的时间 ,减少不必要的治疗次数 ,减轻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减少治疗的并发症 ,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TACE后定期CT和 /或MR强化扫描对指导选择再次TACE治疗的时间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8.
三维CT脑血管造影技术中延迟时间设置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寻找更加合理有效的延迟时间的设置方法。材料与方法记录按T=13°60/F+Tm计算延迟时间检查成功的30例受检者的小剂量实验峰值。统计学处理,得出95%可信限。结果导出公式:T=13°60/F+T120。结论本公式可计算适合每一个体的延迟时间,通过临床应用,既保证了检查成功,又提高了图像质量。公式简单明了,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膀胱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表现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方法96例膀胱癌均行两次髂内动脉灌注化疗,并于治疗前后行髂内动脉造影及B超、膀胱镜检查。结果多血管型54例(56.2%),少血管型42例(43.8%)。治疗后,完全缓解20例,部分缓解55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为78.1%。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是膀胱癌有效诊断和非手术治疗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40.
魏巍巍  许维亮  甘洁  刘平  李斌 《现代医学》2007,35(3):236-237
目的探讨CT在膀胱癌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94例经膀胱镜或手术病理证实为膀胱癌患者的盆腔CT平扫、增强扫描图像及静脉尿路造影片,并对CT图像进行TNM分期。结果94例膀胱癌CT均表现为向腔内突出的肿块,其中62例为局部膀胱壁不规则增厚。膀胱癌的CT分期:T1期4例,T2期8例,T3a期20例,T3b期24例,T4期38例。CT分期与病理分期诊断对照符合率为74.4%。结论在膀胱癌早期CT分期的准确性有限,对T3b期以上病例判定比较准确,并可较好显示远处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