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26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1.
血清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对慢性肝病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血清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 (GPDA)在慢性肝病中的变化 ,评价临床诊断价值。采用连续监测法测定 131例各类慢性肝病患者和 10 3名正常人血清GPDA活性 ,同步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 ,进行比较分析。慢性肝炎轻度、中度、重度患者及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GPDA活性均高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 <0 0 0 1) ,肝癌患者升高尤为显著 ;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患者GPDA水平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而ALT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均 <0 0 0 1) ,ALT升高的例数与倍数明显高于GPDA。血清GPDA对慢性肝炎的诊断及病情估计有一定的意义 ,但敏感性不如ALT。GPDA对肝硬化的诊断价值不大 ,但GPDA异常升高有助于肝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12.
目的 分析血液肿瘤科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现状.方法 收集2009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标本分离病原菌,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结果 5678例出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607例、692例次,感染率为10.69%、例次感染率为12.19%;感染部位呼吸道、胃肠道、泌尿道为前3位,占全部医院感染的86.13%;两年共分离401株细菌,其中革兰阴性杆菌198株,占49.38%,革兰阳性球菌57株,占14.21%,真菌146株,占36.41%;铜绿假单胞菌对6种抗菌药物耐药率>50.00%,而鲍氏不动杆菌虽然检出株数少,但耐药率较高,除美罗培南外,对所检测的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50.00%,未检出耐万古霉素革兰阳性球菌.结论 医院感染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真菌呈上升趋势,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定期对细菌耐药性监测,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控制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3.
目的探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 PUFA)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胃肠外营养组(TPN组)及ω-3 PUFA+TPN治疗组(PUFA组),每组17例。两组患者于治疗前与治疗后第3和7天检测血前白蛋白(PAB)、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及血糖(GLU),同时检测IgA、IgG、IgM的变化,并比较两组病人感染发生率及ICU入住时间。结果与TPN组比较,PUFA组血清IgA、IgG、IgM明显升高(P<0.01或0.05);PAB、ALB及TF水平明显升高(P<0.01或0.05),而GLU水平明显下降(P<0.01或0.05);ICU入住时间明显缩短(P<0.05),但感染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ω-3 PUFA可显著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免疫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4.
目的 研究尿甘氨酰脯氨酸二肽氨基肽酶 (GPDA)诊断糖尿病早期肾损害的价值。方法 采用解放军第 88医院检验科建立的GPDA连续监测法 ,测定 87例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和 72名正常对照的尿液GPDA ,并与其他反映早期肾损害的指标相比较。结果 NIDDM患者尿液GPDA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 ,增高程度与NIDDM病程、血糖水平、高血压关系密切。尿GPDA与N 乙酰 β D 氨基葡萄糖苷酶 (NAG)和尿微量白蛋白 (UmA)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尿液GPDA测定是一项新的预测NIDDM早期肾损害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15.
血小板卫星现象是血小板假性减少现象的一种, 它是指血小板在多形核嗜中性粒细胞周围形成玫瑰花结的体外现象。本例患者男, 64岁, 因"胸闷、心慌"就诊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 血常规结果显示血小板计数降低, 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在外周血涂片复检中发现了罕见的淋巴细胞周围血小板卫星现象。将该现象与其他临床查体结果结合判断, 考虑与淋巴瘤有关, 以此为依据建议患者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 改变患者的诊断方向。完善血液病相关检查后, 确诊为套细胞淋巴瘤。应用R-CHOP方案治疗1个疗程后, 患者病情控制良好, 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血小板计数、淋巴细胞百分比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恢复正常, 外周血涂片血小板卫星现象消失, 为患者的治疗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