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55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10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6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缺血预处理时心肌细胞β-肾上腺素能受体的调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缺血预处理对肾上腺素能受体β数量及亲和力的影响。期望能为设计药物预处理提供基础资(AR)(Kd)料。方法:本实验以大白鼠为模型,采用放射配基结合实验,测定反复短暂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细胞膜β的数量与亲合力。AR结果:缺血预处理的反复短暂缺血再灌注阶段导致β数量增加和亲合力下降。AR结论:缺血预处理导致β数目增加及亲AR和力的降低,涉及缺血预处理的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92.
人工心脏起搏系统感染的处理方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覃数 《重庆医学》2003,32(1):26-27
目的:对9例起搏系统感染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观察,拟提出安全,有效、合理的处理措施,方法:完全撤除起搏系统(牵引拉出起搏电极,开胸取出电极);原位处理起搏器囊袋,长期换药姑息治疗。结果:3例合并败血症,2例完全撤除起搏系统者存活,1例保守治疗死亡;3例起搏器囊袋或切口感染,原位处理起搏器囊袋获得痊愈;3例起搏器囊袋慢性感染;长期换药至今。结论:合并败血症者,应立即撤除起搏系统;近期出现的起搏器囊袋或切口感染者首先考虑原位处理;对于长期慢性囊袋感染, 以换药姑息治疗为宜,除非撤除全部起搏系统。  相似文献   
93.
覃数  马康华 《重庆医学》2003,32(10):1385-1386
目的:评价PTCA结合冠脉支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安全性与近期效果。方法:报道近1年本科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病人5例,经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的效果。结果:PTCA结合支架治疗的病人全部存活,2例恢复工作。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应首选最有效的血运重建方式——冠脉内支架植入术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94.
95.
静脉溶栓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 ,改善左室功能。但是不足较多 :再通率仅为 6 0~ 80 %、残余狭窄率高、再梗死率高 ;此外 ,部分病人超过溶栓时间窗 (<6h)或有溶栓禁忌症不能接受溶栓治疗。如果静脉溶栓没有取得预期效果 ,急性心肌梗塞后出现心力衰竭 ,药物治疗效果较差 ,即使挽救病人生命 ,但是住院时间长 ,出院后生活质量低。PCI的血运重建效果优于静脉溶栓 ,但围手术期风险较大。近来 ,冠脉内支架植入术的广泛应用显著提高冠脉介入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1 临床资料   1999年 9月至 2 0 0 1年 11月在本院住院部心内科住院的急性…  相似文献   
96.
97.
目的通过比较心包腔内置管引流和传统心包穿刺抽液两种方法,评价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78例心包积液病人分为两组,一组心包腔内置管引流(n=41),一组传统心包穿刺抽液(n=37),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心包积液引流量.结果心包腔内置管引流和传统心包穿刺抽液两种方法所致的穿刺并发症发生率相似.心包腔内置管引流对心包穿刺所致的心包填塞有防止作用,且心包积液引流量远大于传统心包穿刺抽液(P<0.05) .结论心包腔内置管引流比传统心包穿刺抽液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8.
肖骅  覃数 《重庆医学》2004,33(1):15-16
目的探讨内皮素-1(ET-1)在心力衰竭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特异性放免法测定各级心功患者(NYHA Classification)血浆ET-1水平,并观察与超声心动图心功能参数的关系.结果随心功能恶化,血浆ET-1水平呈上升趋势.各级心功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经抗心衰药物综合治疗后,内皮素-1水平降低(P<0.01).ET-1水平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ΔD%)呈负相关;与左室收缩末内径(LVSd)、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呈正相关.结论内皮素-1在心力衰竭的进展中,其血中浓度与心衰程度密切相关,可用于监测心衰程度.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中国重庆地区汉族人群OX40配体蛋白基因(TNFSF4)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提取262例冠心病患者和191例对照者的基因组DNA,采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TN-FSF4 rs3850641(A/G)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重庆地区汉族人群中存在TNFSF4 rs3850641(A/G)单核苷酸多态性,冠心病组中基因型分布为:AA型70.5%,AG型22.0%、GG型7.5%;对照组基因型分布为:AA型69.8%,AG型20.8%、GG型9.4%。冠心病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X40L基因rs3850641(A/G)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重庆地区汉族人群冠心病发病无关。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3-12月40例冠心病住院患者(含出院后随访),随机分为冠心病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20例和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治疗组(阿托伐他汀组,20mg/d)20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常规酶法等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8周血脂水平〔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C-反应蛋白(CRP)和丙二醛(MDA)的水平。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水平(TC、LDL-C、TG),血清TNF-α、MMP-9、CRP及MDA水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显著降低冠心病患者的血脂水平,同时能减轻冠心病患者的全身炎性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