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4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5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41篇
临床医学   109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47篇
外科学   446篇
综合类   108篇
预防医学   14篇
药学   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背景:临床所见的骨性关节炎的软骨缺损大多为不规则的、深至软骨下的陈旧性骨缺损,但目前关节软骨缺损动物模型多为新鲜骨缺损。目的:观察制动时间和缺损大小对兔关节软骨陈旧性缺损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4-04/2006-05在南方医科大学创伤骨科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材料:6周龄新西兰大白兔6只,随机分为6,12周观测组两组,每组3只6侧膝关节。干预:无菌操作下显碌露两侧股骨髁关节面,用牙科钻打圆形孔,每孔直径4mm,深度约3mm,达软骨下骨,术毕下肢固定,笼中自由喂养,后膝伸直位制动12周复制的膝关节陈旧性软骨缺损模型。主要观察指标:制动6,12周模型取出关节软骨缺损区标本进行大体观察和组织学切片观察。结果:6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兔关节软骨及周围组织情况:12周时炎症反应较6周轻,纤维瘢痕化较6周明显:12周时出现增生性改变,尤其是关节周围的肌腱、关节囊、韧带、滑囊等结缔组织较6周时更易形成瘢痕、粘连、纤维化等陈旧性损伤组织学改变。12周后可见自行修复不完全,缺损明显。结论:构建的兔后膝股骨髁关节面软骨缺损直径4mm,深度约3mm,达软骨下骨,符合实验要求,适用于骨性关节炎的基础实验。  相似文献   
22.
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骨发生潜能及条件研究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3  
目的:建立一种骨髓基质细胞(BMSc)向成骨细胞转化的体外培养方法,观察其成骨过程,并探讨部分因子在BMSc转化及增殖中的作用。方法:将兔BMSc悬液进行体外培养,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组织学检测;检测bFGF对BM-Sc的促增殖作用。结果:传代培养的细胞ALP阳性率达80%以上,细胞逐渐分化散在致密的岛状结构并分泌细胞外基质形成钙结节;bFGF能刺激BMSc的增殖。结论:培养的BMSc在体外仍具有成骨  相似文献   
23.
目的通过对猕猴的解剖和实验,初步建立一种可行的利用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猕猴胫骨段性缺损的动物模型。方法对一只自然死亡的猕猴进行新鲜解剖,观察其胫骨的形态及周围知名血管束的解剖路径;将10只猕猴双侧胫骨(共20处)制成中段20mm骨-骨膜缺损模型,随机平均分成2组,实验组在缺损处填塞由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和具有特殊外型(侧槽和中空管)的β-磷酸三钙(β-TCP)支架体外构建的复合物,在中空管内移入隐动、静脉的一段,组织工程骨外被带蒂深筋膜;对照组只填塞组织工程骨。另取2只猕猴的无填充物胫骨缺损作对照。钢板螺钉固定。在4、8、12周时间点分别行放射线检测,墨汁灌注标本,组织学检测及标本大体观察。结果各时间点上,实验组在成骨、血管化程度及材料吸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未填充任何材料的缺损无愈合。各组猕猴术后一般表现无差异;术前、术后表现无明显变化。结论本组实验所建立的猕猴胫骨段性缺损修复模型及组织工程骨血管化方法是有效的、可行的,为组织工程骨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4.
目的 介绍应用倒“Y”形血管吻合的游离穿支皮瓣与肌皮瓣移植在肢体创面修复与功能重建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手术技巧. 方法 2006年6月至2010年9月,采用倒“Y”形血管吻合的22个游离穿支皮瓣与肌皮瓣移植治疗18例患者,其中四肢软组织缺损患者12例,四肢功能重建6例;肘关节周围5例,小腿及足踝部13例.对12例感染性创面,经彻底清创后,采用负压封闭引流1~2次临时覆盖创面,直至肉芽组织生长良好.根据受区创面修复及功能重建的需要,选择保留一个粗大分支构建的倒“Y”形血管蒂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或背阔肌皮瓣进行移植.在受区稍近端解剖并分离出一段主干血管并切断后,将游离皮瓣的倒“Y”形血管蒂嵌入桥接受区主干血管切断处,分别与受区切断的主干血管的近、远端行端端吻合,形成倒“Y”形血管吻合.在保证皮瓣血供的同时,不影响受区肢体远端的血液循环.如果受区的浅静脉可供吻合,则只需进行倒“Y”形动脉吻合,保留静脉的连续性不必切断.术后密切观察肢体远端的血液循环情况,并对皮瓣的存活和愈合质量进行随访. 结果 术后18例患者移植的21个游离皮瓣全部成活,未发生血管危象,1例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肢体远端血液循环正常.随访6 ~ 36个月,平均16.2个月,皮瓣质地、外形良好,重建患肢功能恢复满意,供区未出现明显并发症. 结论 倒“Y”形血管吻合游离皮瓣移植为肢体创面修复与功能重建提供了新的可行且有效的技术方法,特别适合于肘部及已有一条血管毁损的小腿创面的修复与功能重建,手术操作便捷,临床应用方便.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06年1月至2011年6月共收治162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男90例,女72例;年龄2~14岁,平均7.1岁.骨折Gartland分型:Ⅱ型98例,Ⅲ型64例.患儿受伤至就诊时间为lh至3d,平均24 h.首先采用闭合手法复位经皮2枚交叉克氏针内固定.对于闭合复位效果不满意的患儿,再行切开复位内固定进行治疗.术后6个月参照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 结果 162例患儿术后获9 ~ 60个月(平均37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4.5周(4~6周).术后6个月参照Flynn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38例,良19例,差5例,优良率为96.9%.主要并发症包括肘内翻3例、肘外翻2例、骨化性肌炎1例、尺神经损伤1例. 结论 闭合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方法操作简便、创伤小、骨折固定稳定可靠及疗效良好,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简单、实用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6.
目的 探讨手移植患者术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和意义,以及如何通过CD_3~ 细胞数量的监测指导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ntithymocyte globulin,ATG)的用量。方法 提取患者的外周血细胞,加入三荧光和双荧光标记的鼠抗人单克隆抗体CD_3/CD_4/CD_8,CD_3/CD(16 56),CD_3/HLA-DR,流式细胞分析仪进行测定。结果 术后一周内CD_3~ ,CD_4~ ,CD_8~ T细胞,活化T细胞[CD_3~ /CD_(16 56,CD_3~ /HLA-DR~ ],静止性T细胞[CD_3~ /CD_(16 56)~-,CD_3~ /HLA-DA~-明显下降,一周后除CD_~ 细胞比术前升高外,均恢复至术前水平;CD_4/CD_8比值持续呈低水平;B细胞(CD_3~-/HLA-DR~ )术后一周内升高,第10天逐渐下降至比术前略高水平;NK细胞(CD_3~-/CD_(16 56)~ )术后1天内显著升高,但第二天直线下降并维持在低水平。结论 两例异体手移植中的ATG剂量(2mg/kg/d)较为适宜,其CD_3~ 细胞数量的监控范围为0.1×10~9~0.4×10~9∧。提示T淋巴细胞亚群的监测有助于判断移植手的存活和诊断排斥反应的发生。免疫抑制剂对移植术后的T淋巴细胞亚群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7.
1998年9月23在法国里昂Edouard Herriot医院,由一个国际小组医生为一位新西兰籍人移植了右手,该患者右手外伤性缺失15年,移植手取材自一位脑死亡者。这一手术的成功轰动了医学界。1999年1月24日一组美国医生为一位左手缺失的患者成功地移植了一只异体手,随后在1999年9月21日我国广州第一军医大学南方医院同时为两位右手缺失的患者进行了异体手移植,术中、术后经过良好,如今,两位患者身体一般情况良好,移植手血循环好,各项免疫指标检测正常,手功能正在逐渐康复,最终有望取得满意的手功能。该手术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术后发布消息8个月以来,南方医院创伤骨科的医护人员收到和回答了数百个咨询电话,有的咨询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总体评价我科2例异体手移植手功能恢复情况,寻求更好的重建方法。方法 手术后11个月采用Carroll法,对2例移植手的33个动作进行评价,设定优势手总分为99分。结果 2例移植异体手均获满意的功能,邓某72分、兰某64分。结论 2例异体手在移植后的11个月时能够满足患者生活中的基本需要。Carroll’s方法是一种评价上肢总体功能的简单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9.
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朱盛修教授主编,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诊疗学》是一部内容丰富、全面介绍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治的著作。 该书编著者共28人,为全国骨坏死学组主要成员,荟萃了我国股骨头缺学坏死研究和治疗学者的精华。既有老一辈的专家学者,又有推进骨科专业发展的中年专家,还有肩负骨科未来发展使命的年轻学者。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一种多发、原因不明、治疗较为棘手的疾病,不但给患者带来残疾,还给无数家庭以及社会造成巨大经济负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是骨科界的难题之一,一直为世界各国医生和研究者所关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诊疗学》是一个世纪以来医学界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认识、研究和实践的结晶。全书共13章,第一章简要介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因与病理、分期与临床表现以及基础研究和诊疗进展,最后提出有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第二、三、四章介绍了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相似文献   
30.
目的 通过系统评价富血小板血浆(PRP)与地塞米松(DEX)对人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为PRP临床骨组织修复应用提供更为可靠的实验依据.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BMSCs分为单纯血清培养组(FCS组)、PRP诱导组和DEX组,通过相差显微镜观察碱性磷酸酶(ALP)染色、钙盐沉积染色,RT-PCR法检测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OC)、Ⅰ型胶原(Coll-Ⅰ)、骨连接蛋白(ON)、中心结合因子(Cbfα1)mRNA表达系统评价PRP的成骨分化能力. 结果 PRP抑制了BMSCs向三角形、多角形细胞转变,DEX则诱导BMSCs向三角形、多角形细胞转变;PRP抑制了ALP分泌,钙盐沉积;DEX增加了ALP分泌,促进钙化结节形成.与FCS组相比,DEX促进了ALP、OCmRNA表达,PRP抑制了ALP、OC mRNA表达;PRP、DEX对Coll-Ⅰ、ON、Cbfα1 mRNA表达均无影响.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PRP对人BMSCs体外成骨分化的直接作用是抑制效应;在体外PRP并不能代替DEX作为人BMSCs成骨分化的诱导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