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8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9篇
外科学   88篇
综合类   62篇
预防医学   1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2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目的为经膝关节后外侧入路治疗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1)福尔马林浸泡的防腐成人下肢标本20例,解剖观察并测量与膝关节后外侧入路相关的主1要血管、神经的走行特点,膝关节后外侧主要肌肉、韧带的分布。(2)新鲜冷藏下肢标本4例,按照设计的入路进行模拟手术,评估该入路的可行性。(3)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临床应用12例,观察该入路的临床效果。结果膝关节后外侧入路的手术切口全长均不经过腓总神经主干;深层经腓肠肌外侧头外侧和比目鱼肌肌间隙分离,保护了内侧的血管神经束;胫前血管在腓骨头下方(4.15±0.36)cm处自腘动脉发出,影响了远端的显露,但足够复位固定简单的后外侧骨折。临床应用12例,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结论经膝关节后外侧入路治疗简单的胫骨平台单纯后外侧骨折具有安全,损伤小,暴露充分,临床效果良好等优点,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2.
应用中医门诊电子病历收集丁书文教授治疗心动过缓医案82份,其他疾病医案1 018份,并通过SAS统计软件编制了用药频率表,以心动过缓为因变量,以用药频率≥10%的36种中药为自变量进行了Logistic回归分析.在82份医案中,共用中药103种,其中使用次数最多者为黄芪,共64次,使用频率为78.05%;使用次数最少者为白芨等19种,仅用1次,频率为1.22%.桂枝、熟地、细辛、冰片、附子、麻黄、木香、阿胶和肉桂偏回归系教的假设检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它们在心动过缓用药中的特异性较强.  相似文献   
73.
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远端C3型骨折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相似文献   
74.
75.
β-七叶皂甙钠与甘露醇合用治疗脑卒中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定卫  袁锋 《中国热带医学》2005,5(5):1019-1019
目的探讨β-七叶皂甙钠及甘露醇治疗脑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74例脑卒中患者分为β-七叶皂甙钠及甘露醇联合用药组38例及单用甘露醇组36例。结果联合用药治疗组显效率60·53%,总有效率97·37%,均明显高于单用甘露醇组(P<0·01);血肿平均吸收量及吸收时间亦明显优于单用甘露醇组。结论β-七叶皂甙钠及甘露醇联合使用可有效治疗脑卒中,效果明显优于单用甘露醇组。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关节囊及外旋肌群修补在后外侧入路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的临床意义和手术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1年8月后外侧入路初次THA术患者186例,根据术中是否修补关节囊及外旋肌群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90例,"T"形切开关节囊,术毕将关节囊及外旋肌群原位缝合于大转子后方;B组96例,切除后关节囊,术毕未行外旋肌群修补。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引流量、术后首次下地时间、感染、早期脱位率、Harri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随访12~42个月(平均27.5±7.8个月),其中A组随访(27.2±7.9)个月,B组随访(27.9±7.8)个月。手术时间、感染率、术后Harris评分无明显差异,余各项指标A组均优于B组。结论后外侧入路THA术中关节囊及外旋肌群修补,创伤小,出血少,有利于增加髋关节的稳定性,有效的降低早期脱位率。  相似文献   
77.
目的比较解剖型锁定钢板、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系统(PHILOS)及解剖型锁定钢板联合锚钉治疗粉碎性肱骨大结节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骨科自2016年10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33例粉碎性肱骨大结节骨折的患者资料。男20例, 女13例;年龄(53.5±13.6)岁。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3组:A组12例(经三角肌入路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 B组10例(经胸大肌三角肌入路PHILOS钢板内固定治疗), C组11例(采用三角肌入路解剖型锁定钢板联合锚钉内固定治疗)。记录并比较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肩关节活动度、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Constant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三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获(14.5±4.1)个月随访, 末次随访时骨折均愈合。A、B、C三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57.9±7.8)、(73.0±7.1)、(63.6±9.5)min, 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1.7±18.9)、(82.0±22.9)、(46.4±1...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骨骼肌钙调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对照组所有大鼠用橡皮筋松弛环绕右后肢不阻断血流;IR组按张连元所报道的方法复制SD大鼠右后肢缺血-再灌注模型。各组动物于相应时间点在右后肢相应区域,切取约1000mg腓肠肌,冰盐水快速洗去血液,滤纸吸干水份,剪碎制成组织匀浆,用于RyR1和SERCA1的RT-PCR检测。结果:①骨骼肌型RyR1mRNA的RT-PCR检测结果:在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再灌注8h内,IR组骨骼肌型RyR1mRNA在再灌注0h、2h表达上调,与对照组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h时有所恢复,但8h时表达下调,与对照组相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SERCA1mRNA的RT-PCR检测结果:对于SERCA1mRNA的表达,再灌注8h内随时间的延长其表达逐渐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再灌注8h内,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骨骼肌中RyR1mRNA早期表达上调,后期表达下降,SERCA1mRNA表达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这可能是肢体缺血-再灌注骨骼肌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9.
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皮瓣的临床演变与应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 总结远端蒂腓肠神经筋膜皮瓣修复小腿下 1/ 3和足踝创面的经验 ,探讨提高其成活质量的方法。方法 自 1994 - 2 0 0 4年共应用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2 3例 ,蒂部均包含腓肠神经、小隐静脉和深浅筋膜 ,宽度 3~ 5cm。旋转轴点为腓动脉外踝后上方 (5cm)的最远侧肌间隔穿支。皮瓣面积 17cm× 6cm~ 30cm× 10cm。皮瓣类型 :腓肠神经筋膜蒂岛状皮瓣 3例 ,水滴样岛状皮瓣 3例 ,带皮桥的岛状皮瓣 6例 ,筋膜皮下组织瓣翻转移位2例 ,穿支血管蒂岛状皮瓣 7例 ,穿支血管蒂岛状皮瓣携带长段腓肠神经 (2 7cm)修复胫神经缺损 1例 ,岛状皮瓣携带扩大的筋膜皮下瓣 1例 ,岛状皮瓣携带腓肠肌肉 1例。 13例将皮瓣中腓肠神经与受区皮神经吻合。在小隐静脉有充盈怒张的 15例皮瓣 ,于蒂部远端将小隐静脉结扎。结果 皮瓣转移后血液循环良好 ,但在创口渗血停止后 (术后 4 8小时 ) ,皮瓣多有肿胀 ,8例未在蒂部远端结扎小隐静脉者均出现张力水泡。结扎的 15例 ,皮瓣肿胀减轻 ,3例发生张力水泡。本组 2 3例皮瓣均完全成活。皮瓣供受区无重要并发症 ,5例有轻微并发症 (2 1.7% ) ,包括皮瓣伤口部分裂开 (2例 )、皮瓣表皮坏死脱落 (2例 )、供区植皮愈合不良 (1例 )等。 17例随访 6月~ 5年 ,供区无痛性神经瘤发生。 12例  相似文献   
80.
目的 研究后足的运动特点 ,了解踝关节的运动范围及踝关节固定对后足运动的影响 ,为临床足踝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选用青壮年新鲜含小腿足标本 8个 ,固定于特制的夹具中 ,标记跟骨 ,分别测量踝关节固定前后跟骨标记点在笛卡尔坐标系内的三维位移 ,通过矩阵转换和函数方程 ,计算后足运动角度 ,分析踝关节固定对后足运动的影响。结果 踝关节固定前 ,后足背屈 2 2 .6 2°,跖屈 4 0 .88° ,内翻 18.87° ,外翻 8.87°,内收 17.4 8° ,外展 11.4 7°。踝关节固定后 ,后足背屈 3.70°、跖屈 5 .87°、内翻 15 .99°、外翻 8.6 2°、内收 7.6 4°、外展 3.99° ,后足在三个平面上的运动均受到明显影响。结论 踝关节和距下关节共同构成后足的三维运动 ,两者间关系密切 ,临床治疗中应尽量保留踝关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