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21篇
内科学   24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91篇
预防医学   31篇
药学   5篇
  1篇
中国医学   164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消化性溃疡(PU)是一种消化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其治疗方法多种多样.近年来中医药的运用不但提高了PU的临床疗效,更重要的是降低了其复发率,因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笔者近10余年来应用自行研制的科研冲剂胃2号冲剂治疗消化性溃疡157例,取得了明显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经胃镜检查确诊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其中男109例,女48例;年龄在17~67岁之间;病程1~5年45例,5~10年73例,10年以上39例;胃溃疡17例,十二指肠溃疡128例,复合性溃疡12例.  相似文献   
122.
123.
袁红霞教授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诊疗具有独到的见解,认为本病病位虽在大肠,但脾虚是发病基础,病及肺肝肾,湿邪是主要致病因素,瘀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治疗多从整体论治,重视脏腑之间的相互关联,以健脾为主,结合疏肝、温肾之法,同时亦多用平调寒热、调和气血之法。  相似文献   
124.
目的研究引流袋出口逆行污染的情况,为制定相关医院感染规范提供依据。方法2016年10月14日将尿液、5%葡萄糖溶液、葡萄糖盐水、无菌水、0.9%生理盐水按无菌操作分别注入抗返流引流袋(抗逆组)与普通引流袋(普通组),入口端封闭,用出口离地面10 cm(悬挂组)和触地(触地组)两种方式悬挂,每间隔3 d从出口端取标本送细菌培养共10次,动态观察引流袋出口逆行污染情况。结果引流袋出口逆行污染发生率抗逆组(7.7%)低于普通组(4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悬挂组(17.9%)低于拖地组(3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不同液体性质的引流袋出口逆行污染发生率分别为尿液(54.3%)5%葡萄糖溶液(34.5%)葡萄糖盐水(24.3%)0.9%生理盐水(10.8%)或无菌水(10.5%),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首次出现引流袋出口逆行污染的时间抗逆组发生在第13天,普通组发生在第7天,两者在第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发生出口逆行污染的引流袋种类与液体性质差异呈中等强度关联(Pearson C=0.5)。结论不同类型引流袋、留置时间和液体性质均不同程度影响引流袋出口逆行污染,临床应重视在使用引流袋过程中定期送尿培养,以便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及指导更换引流袋的时间。  相似文献   
125.
126.
127.
128.
顽固性蛋白尿多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导师黄文政教授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取得了非常满意的疗效。他认为顽固性蛋白尿多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多为脾虚和肾虚,脾不升清,中气下陷,浊气下流;肾主封藏,肾不藏精,精气外泄;标实多为夹湿热或瘀血。治疗宜健脾补肾,兼以清热利湿或活血化瘀。另外导师还认为蛋白尿可从风论治,外风可祛风胜湿,内风宜熄风解痉,对于长期难愈的蛋白尿多选用虫类药投入群药中,如轻者加用蝉蜕、僵蚕,中等程度者加用地龙、乌蛸蛇,严重者加用全蝎、蜈蚣等,每每取得意想不到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9.
130.
探究了补脾升阳法从《黄帝内经》到民国时期奠基萌芽、发展、继承的整个过程,并通过临床病例总结分析证明,“脾主升清”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居于权重之位,脾气健运、脾阳得升则体健无恙,然中土不足,脾胃抱恙,则诸病丛生。通过探讨可建立补脾升阳法治疗诸疾的诊疗思路和诊疗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