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71篇
综合类   45篇
预防医学   26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 分析重症吉兰-巴雷综合征(GBS)患者的电生理特征和引起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并评价神经电生理对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2年5月收治于我院的78例GB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组(n=52)和重症组(n=26),另根据预后情况分为良好组(n=45)和不良组(n=33);分别对比不同组别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病情程度患者神经电生理特征,对引起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进行验证;通过对患者病变特征(ROC)曲线分析电生理特征对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比较病情严重程度不同的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重症组患者面瘫、胸闷、腹泻、机械通气、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轻症组患者(P<0.05);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电生理特征发现,重症组的腓总神经传导速率和胫神经运动传导速率显著低于轻症组,而F波异常率和远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dCMAP)波幅异常率则显著高于轻症组(P<0.05);单因素以及多因素结果说明,入院前病程>2周、脑脊液蛋白升高、入院时医学研究委员会肌力评分(MRC...  相似文献   
52.
【目的】为通过农业农村部对新疆马传染性贫血病消灭工作考核验收,达到消灭标准,实现新疆消灭马传染性贫血病的目标,对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和伊犁州昭苏县马属动物进行马传染性贫血病检测验证。【方法】参照行业标准《马传染性贫血病琼脂凝胶免疫扩散试验方法》(NY/T569-2002),对马属动物进行马传染性贫血抗体检测。【结果】现场随机采集和静县马血清130份、昭苏县马血清110份,经检测,马传染性贫血抗体均为阴性,表明和静县和昭苏县无患马传染性贫血病的马属动物。【结论】新疆达到马传染性贫血病消灭标准,实现了消灭马传染性贫血病的目标。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借助前路胸腔镜辅助(thoracoscopically assisted surgery,TAS)后路Ⅰ期全脊柱整块切除(total en bloc spondylectomy,TES)治疗胸椎肿瘤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采用前路TAS后路Ⅰ期TES治疗胸椎肿瘤4例,其中男2例,女2例,年龄分别为16、35、46、60岁;病程分别为1、4、6、9个月;病变累及T_4、T_6、T_(10)各1例,T_7/T_8双节段1例;疼痛VAS评分分别为4、5、6、8分。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B级2例,D级1例,E级1例。SF-36生存质量评分分别为38、65、35、29分;原发性脊柱肿瘤2例,转移性脊柱肿瘤2例。Tomita分型:Ⅲ型1例,Ⅳ型2例,Ⅵ型1例。WBB分期:4~9/ABCD 2例,5~8/ABC伴1~3 1例,6~7/ABC 1例。全身麻醉下,先取侧卧位,置入胸腔镜工作通道,结扎病椎椎间及相对应肋间血管,完成病椎椎前大血管游离保护,切开病椎上下椎间盘前1/2;改俯卧位,Ⅰ期后路行病椎整块切除及钛笼内植骨(同种异体骨)重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结果:4例均获得随访,时间分别为34、10、11、12个月。其中术后发生胸腔积液1例,再次行胸腔闭式引流。手术切口均Ⅰ期甲级愈合。术后疼痛改善或消失,2个月时疼痛VAS评分2例2分,2例3分;术后无神经功能损害加重;术后SF-36生存质量评分改善明显,术后3个月评分分别为88、92、71、80分。术后3、6、12个月复查未见脊柱肿瘤复发、内固定松动及断裂;1例肺癌转移患者术后11个月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前路TAS顺利完成了病椎椎体游离、椎前大血管、椎间血管、肋间血管分离保护或结扎,有效控制了术中出血,并且对肺、食管进行了有效保护,肿瘤获得了广泛性切除;前路TAS后路Ⅰ期TES显著降低手术创伤和手术风险,使TES向微创化迈进了一步,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和疗效。  相似文献   
54.
Objective To evaluate a serf-designed diagnostic protoeol which can early detect a femoral neck fracture for patients with a femoral shaft fracture. Methods From September 2005 to June 2007, a self-developed protocol was used to detect an ipsilateral femoral neck fracture for all the patients with femoral shaft fracture who had sought treatment in our department. This protocol consisted of anteroposterior plain radiography of internal rotator, intraoperative fluoroscopy of the hip, a fine (2 mm) cut computed to-mographic scan through the femoral neck, postoperative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plain radiography of the hip in the operating room prior to awakening the patient, at the time of follow-up anteroposterior and lateral plain radiography of the hip in the presence of hip pain. The diagnostic effects of the protocol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conventional diagnosis used for all the patients with femoral shaft fracture who had sought treatment in our department from September 2003 to August 2005. A chi-square analysis comparing the protocol group (September 2005 to June 2007) and the non-protocol group (September 2003 to August 2005) was used to assess the early and delayed diagnosis rates for an associated ipsilateral femoral neck fracture. Results The earlydiagnosis rate of an associated femoral neck fracture by the protocol was 93.8%, markedly higher than that by conventional method (46.2%),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χ2 = 4.069, P =0.044). Conclu-sion In presence of a femoral shaft fracture. this protocol consisting of plain radiography of intemal rotator, intraoperative fluoroscopy of the hip, fine cut computed tomographic scan of the femoral neck, postoperative plain radiography of the hip, and follow-up plain radiography of the hip in the presence of hip pain, may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diagnostic rate of an associated femoral neck fracture.  相似文献   
55.
目的 分析小儿慢性咳嗽病因.方法 对223例小儿慢性咳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3例患儿上感后咳嗽70例,咳嗽变异性哮喘61例,慢性鼻窦炎42例,肺炎支原体衣原体感染26例,过敏性咳嗽11例,胃食管反流6例,被动吸烟5例,精神因素2例.结论小儿慢性咳嗽病因多见于上感后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慢性鼻窦炎及支原体衣原体感染.  相似文献   
56.
背景:研究发现,脂肪源干细胞具有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一样的贴壁和形成成纤维样克隆特性,并具有向骨、脂肪、软骨等多系分化的能力。 目的:比较C57小鼠脂肪源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点。 方法:在无菌的条件下分别从C57小鼠的脂肪和骨髓中获取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并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至第3代,进行细胞形态、表面标记、生长动力学分化潜能测定和Notch信号相关基因的检测。 结果与结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形态学相似,第3代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表达CD29、CD105、Sca-1,不表达CD34、CD133,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还表达CD45;生长曲线和细胞克隆分析显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速度明显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快;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可向成骨、成脂、成软骨诱导分化,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更易向成骨诱导;Notch 相关基因检测显示脂肪源干细胞的 Jagged-1表达水平明显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低,而 Hes-1的表达水平脂肪源干细胞明显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表达水平。提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扩增能力更强,更易向成骨分化,可能与Hes-1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57.
颈椎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是发生在颈椎减压术后的主要以上肢感觉功能障碍为特征的手术并发症,该并发症严重影响手术效果,不利于良好的医患关系。本文基于近年来有关C5神经根麻痹的国内外文献,简要综述了其中的西医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假说、预防及现有治疗措施,为颈椎减压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诊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8.
背景:脊柱畸形导致正常的椎弓根解剖结构发生变化,在脊柱畸形矫形术中置入椎弓根螺钉的难度增加。目的:探讨3D打印模型辅助与骨科机器人在脊柱畸形矫形术中的置钉准确率和单枚螺钉置入时间。方法:40例脊柱畸形患者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可分为:观察组18例,采用骨科机器人辅助置入椎弓根螺钉,即在开放手术过程中运用机器人进行椎弓根螺钉路径规划,机械臂到达指定位置,置入导针、螺钉;对照组22例,采用3D模型辅助徒手置入椎弓根螺钉。依据Gertzbein-Robbins分类标准评价置钉准确率,记录两组患者的单枚螺钉置入时间,比较两组之间的置钉准确率及单枚螺钉置入时间。研究方案的实施符合《赫尔辛基宣言》和甘肃省人民医院对研究的相关伦理要求。结果与结论:①两组之间置钉准确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A类螺钉准确率,观察组85.9%(256/298)高于对照组79.9%(283/354)(P < 0.05),B类、C类、D类螺钉准确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单枚螺钉置入时间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4.01±0.61),(3.74±0.44) min/枚,P > 0.05];③结果说明,骨科机器人辅助脊柱畸形矫形术中椎弓根螺钉置入,显著提高了A类螺钉置入的准确率,准确度高、有效、可行。https://orcid.org/0000-0002-4218-4341 (宋玉鑫)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9.
目的:研究瘦素与胆道闭锁患儿肝纤维化的关系及其在胆道闭锁肝纤维化中的作用,为胆道闭锁患儿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在天津市儿童医院普外科手术的胆道闭锁或先天性胆总管扩张症(CBD)患儿的临床资料。共纳入31例患儿,其中男性14例,女性17例,中位年龄[60(30,63)]d。胆道闭锁...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急诊肺栓塞患者就诊各个阶段时长情况及各阶段时长之间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优化策略。方法对我院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在急诊就诊的肺栓塞患者基本资料、发病时间、就诊时间、入抢时间、住院时间进行调查分析,重点查看各阶段时长之间的相关性与原因分析,实施针对性护理或管理措施,以期提高急诊肺栓塞患者的救治效果并缩短住院时间。结果肺栓塞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头晕、胸闷和意识障碍,大多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和下肢深静脉血栓。肺栓塞患者的症状-分诊期与分诊-入抢期、抢救室滞留期时长呈负相关(P 0. 05),症状-分诊期与住院期无相关性(P 0. 05);分诊-入抢期与抢救室滞留期、住院期呈正相关(P 0. 05);抢救室滞留期与住院期呈正相关(P 0. 05)。结论提高肺栓塞的全民健康管理意识,建立院前-院中-院后的闭环式健康管理模式,院前做好预防,发现症状及时就诊,缩短院前延误时间。院内构建急诊肺栓塞患者的绿色通道,其中包括提高分诊准确率与诊断及时性,缩短检验、检查、缴费各环节的等待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