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5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目的 以原代培养的小鼠卵巢颗粒细胞为模型,观察人SET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在卵巢颗粒细胞的感染效率和基因表达效果.方法 分离并培养小鼠颗粒细胞.扩增人SET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AdCMV-SET和对照重组腺病毒载体AdCMV,感染原代培养的小鼠颗粒细胞,通过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检测感染效率;qRT-PCR方法检测SET mRNA表达;Western blot方法检测SET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获得的重组腺病毒载体体外感染小鼠颗粒细胞,24 h观察到GFP表达.与AdCMV感染组相比,AdCMV-SET感染组SET 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与空白对照组(Mock)及感染AdCMV组相比,AdCMV-SET感染组SET蛋白水平显著增高(P<0.05).结论 构建的人SET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能高效感染小鼠颗粒细胞、并有效表达,对细胞活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创伤(sTBI)患者伤后早期局部脑血流(rCBF)变化以及浅低温对其影响。[方法]利用激光多普勒血流监测法(LDF)对24例sTBI患者rCBF进行监测,并对其中的11例患者进行了浅低温(肛温33-35℃)治疗。通过观察rCBF的变化及其与脑灌注压(CPP)的相关系数r,分析sTBI患者伤后早期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CVR)、浅低温对rCBF的影响以及rCBF变化与预后的关系。[结果](1)sTBI患者伤后早期(24 h内)rCBF的主要改变为低灌注;(2)在sTBI患者的急性期,一些患者(11/24,45.8%)出现暂时性的CVR失衡,而特重型TBI(ssTBI)患者发生率要高于重型患者(P<0.05);(3)浅低温可以降低sTBI患者的rCBF;(4)sTBI伤后早期暂时性低灌注与预后无关,而伤后持续低灌注者预后不良。[结论]sTBI患者在伤后早期可发生复杂的rCBF变化,浅低温可以降低rCBF。而LDF是一种连续、实时、微创、敏感的rCBF监测方法。它可用于动态观察rCBF的变化和评价CVR,从而指导救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医疗法在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中医辨证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电图变化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1观察组患者的心电图变化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x2=10.32,P<0.05);2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无差异(x2=2.18,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硝酸甘油使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t=12.36,P<0.05)。结论:中医治疗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效果确切,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症状,使心电图恢复正常,降低心绞痛急性发作风险,安全可靠,具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内镜经口入路咽后淋巴结切除术相关解剖和手术方法.方法: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解剖实验室对3例(6侧)新鲜冰冻尸头标本进行内镜经口入路咽后间隙解剖学研究,依次显露咽上缩肌、翼内肌、腭帆张肌腱、茎突前间隙脂肪、腭升动脉及其分支、茎突舌肌、茎突咽肌、茎突舌骨肌、颈外动脉、腭帆提肌、颈动脉鞘、咽升动脉以及头长肌...  相似文献   
15.
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属于间叶组织恶性肿瘤,发生于鼻及鼻窦的RMS少见,但其却是儿童最常见的软组织肉瘤。随着辅助检查技术的发展及临床研究的深入,提高了鼻及鼻窦RMS诊断的准确性,在鼻及鼻窦RMS的治疗方面有了新观点。本文着重从RMS分型及各型特点、辅助检查及治疗方面对发生于鼻及鼻窦的RMS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构建小鼠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10,HSP10)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为更好地研究HSP10蛋白在PCO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RT-PCR的方法从小鼠卵巢组织中扩增HSP10基因全长,经T/A克隆后,亚克隆至AdEasy腺病毒穿梭质粒pAdTrack-CMV上,构建穿梭质粒pAdTrack-HSP10。PmeI酶切pAdtrack-HSP10,然后分别将腺病毒骨架质粒pAdEasy-1和穿梭质粒pAdtrack-HSP10转化至BJ-5183感受态细菌中进行同源重组。PacI酶切线性化重组质粒AdCMV-HSP10后转染AD-293细胞进行病毒包装和扩增。通过GFP报告基因观察重组病毒的产生。用获得的重组腺病毒感染小鼠卵泡,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HSP10基因的表达。结果:从小鼠卵巢组织中扩增出309bp的cDNA,PCR和测序分析证实为小鼠HSP10基因。构建的小鼠HSP10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PacI酶切重组质粒见30000bp和4500bp的特征性条带。制备出高滴度重组腺病毒,病毒上清PCR反应同样扩出309bp的目的条带。分离并培养小鼠卵泡,感染重组的腺病毒,Western blotting检测到显著的HSP10条带。结论:本文成功构建了小鼠HSP10基因重组腺病毒载体,并且在小鼠卵泡中有效表达。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创伤患者伤后急性期脑血流变化规律。方法利用激光多普勒脑血流仪(LDF)监测36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急性期的局部脑血流(rCBF)及颅内压(ICP),通过观察rCBF的变化趋势及LDF值与脑灌注压(CPP)的相关系数r,分析rCBF的变化及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结果在监测第一阶段(0-12h)16例(44%)为低灌注;在第二阶段(12-24h)9例(25%)为低灌注;在第三阶段(24h以后)6例(17%)为低灌注。随着时间的推移,局部脑血流灌注量呈逐渐上升趋势。将CPP与LDF值的相关系数r作为评价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的指数,15例(42%)至少出现一次自动调节功能受损,其中GCS 3~5分11例,GCS 6~8分4例。结论重型颅脑创伤患者在伤后急性期多发生低灌注,随着时间的推移,局部脑血流量逐渐上升。患者伤后多发生暂时性的脑血管调节功能受损,特重型颅脑创伤自动调节功能受损的发生率要高于重型颅脑创伤。  相似文献   
18.
54例重型颅脑损伤ICP监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型颅脑创伤术后常继发脑水肿、脑肿胀、脑出血甚至脑梗塞,其颅内压变化趋势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笔者通过54例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行大骨瓣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行持续动态颅内压(ICP)监测,并对其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估计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男43例,女11例,年龄14岁~68岁,平均39.2岁。致伤原因:本组54例患者中交通事故伤45例,意外摔伤4例,打伤5例。受伤至入院时间2~60h ,平均4.5h。入院时GCS3~5分32例、GCS6~8分22例,脑疝晚期10例、脑疝早期29例、无脑疝15例。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扫描:单侧额颞脑挫裂伤伴同侧硬膜下血肿33例,双侧额部脑挫裂伤9例,单侧颞顶枕硬膜下血肿8例,巨大硬膜外血肿4例。所有患者均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伴颅骨骨折45例,血气胸2例,四肢骨折7例。1.2方法采用单侧标准额颞大骨瓣开颅减压术33例,行双额冠状开颅去骨瓣减压9例,一侧额颞顶骨瓣开颅减压12例。术后即行前额锥颅脑室内置管,将内径1mm硅胶管准确地放置在侧脑室内,然后连接导管、传感器和监护仪,另外连接一条导管至脑室外引流装置。传感器在使用前应注水、排气。仪器连好使用前调零。以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内镜经口入路的解剖要点及其在岩斜区和颈静脉孔区复发性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手术中的应用。方法使用3个干性头颅骨性标本和5个新鲜冰冻尸头标本, 采用经口入路显露岩斜区和颈静脉孔区, 记录重要解剖标志及显露范围, 详细介绍该入路的手术方法和技巧。回顾性分析于2020年6月至2022年4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复发性NPC患者6例, 男女比例1∶1, 年龄42~69岁, 所有患者均使用该入路行岩斜区和颈静脉孔区复发性NPC切除术。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解剖研究显示, 内镜经口入路在保留翼内肌和翼外肌的基础上, 可显露咽旁段、岩骨段和斜坡旁段颈内动脉, 可处理颈静脉孔区和岩斜区的病变。临床实践显示, 6例患者均成功行内镜经口入路NPC切除术, 术后增强MRI见肿瘤完整切除, 患者无咀嚼功能障碍。结论内镜经口入路用于岩斜区和颈静脉孔区复发性NPC切除术, 具有安全、微创、可靠的特点,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内镜经口经翼下颌皱襞内侧入路的临床应用。方法 收集自2021年7月~2022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行内镜下经口经翼下颌皱襞内侧入路手术的11例患者,统计相关临床资料,并附4例典型病例。结果  11例患者为接受单纯内镜经口经翼下颌皱襞内侧入路或联合其他手术入路的病例,其中8例(72.3%)为恶性肿瘤转移至咽后淋巴结,1例(9.1%)为鼻咽癌累及咽旁间隙,1例(9.1%)为原发于咽旁间隙的良性病变,1例(9.1%)为良性病变累及咽旁间隙。9例(81.8%)患者实现了肿瘤全切,1例(9.1%)为肿瘤近全切除,1例(9.1%)为咽后淋巴结部分切除。所有病例均未出现手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内镜经口经翼下颌皱襞内侧入路可安全有效处理累及咽旁间隙、咽后间隙、颞下窝及颅底的良、恶性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