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2篇 |
免费 | 18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1篇 |
基础医学 | 4篇 |
临床医学 | 15篇 |
内科学 | 12篇 |
特种医学 | 6篇 |
外科学 | 14篇 |
综合类 | 36篇 |
预防医学 | 8篇 |
药学 | 13篇 |
肿瘤学 | 2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6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10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4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11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93.
目的 探讨MSCT对肝囊性包虫病血管和(或)胆管受累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 搜集2008年1月至10月期间实施外囊完整摘除或大部分外囊切除术的44例肝囊性包虫病患者资料,术前均行64层螺旋CT多期扫描,进行3D血管重组;怀疑病灶破入胆管的3例患者行阴性法胆管重组.将CT轴面及3D重组图像所显示的血管和(或)胆管与病灶的空间关系与手术中所见进行对照,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 44例患者CT共检出46个病灶,判断病灶破入胆管3例;血管重组图像显示病灶累及门静脉一级血管14例、肝段下腔静脉18例,与术中判断完全相符;血管重组图像显示病灶累及肝动脉一级血管11例、肝动脉二级血管26例、门静脉二级血管35例、肝静脉主干34例与手术(肝动脉一级血管11例、肝动脉二级血管23例、门静脉二级血管33例、肝静脉主干31例)对照采用一致性检验,Kappa值分别为0.8805,0.6087,0.7751,0.7392;3例胆管成像所显示胆管与病灶的空间关系与术中所见相符.结论 MSCT及血管重组图像能够真实反映病灶与肝内血管和(或)胆管的毗邻关系,能为术前掌握肝囊性包虫病灶与邻近肝脏血管和(或)胆管空间关系、客观评估手术风险及决定术式提供全面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94.
伤寒Vi结合疫苗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制备伤寒Vi结合疫苗并研究其特性。方法 载体蛋白质重组铜绿假单胞菌外毒素A(rEPA)经ADH衍生后,与伤寒Vi多糖结合制备结合物,并对结合物进行化学特性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尤其是研究结合物对小鼠的免疫原性。结果 制备的伤寒Vi结合物相对分子质量(Mr)明显大于游离的伤寒Vi多糖和载体蛋白质,其多糖和蛋白质比值为1.2,结合物含量测定证明至少有70%的多糖是以结合状态存在,HPLC(TSK5000)的结果显示伤寒Vi结合物中Kd(partition coefficient)≤0.2占94%,内毒素含量、过敏原性、豚鼠和小鼠的动物毒性试验等都证明结合物安全,免疫双扩散试验证明结合物的多糖和蛋白质组分的抗原性都完好保持,在小鼠上的免疫原性试验证明结合物具有与单纯Vi多糖完全不同的免疫学特性,可以产生更高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并具有明显的加强免疫效果。结论 按试验设计方案制备的伤寒Vi结合疫苗,经化学和生物学检测,证明结合物确以多糖蛋白质结合状态存在,并证实该结合物具有较好的生物安全性和免疫学效果。 相似文献
95.
目的: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结直肠早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因结直肠早癌及癌前病变住院患者资料,依不同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内镜黏膜下切除术(EMR)组和ESD组,经倾向性评分匹配法排除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癌组织分型等混杂因素,最终获得EMR组60例,ESD组61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手术相关指标、术后并发症、应激反应指标(CRP、Cor、ACTH)及预后。结果:两组基线资料、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术后并发症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ESD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标本直径、标本厚度、创面直径大小均显著大于EMR组(均为P<0.05),整块切除及治愈性切除直径≥2 cm病灶的病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血清CRP、Cor、ACTH水平均显著增加,且ESD组显著高于EMR组(均为P>0.05);术后随访,2年内两组消化道阳性症状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术式对结直肠早癌及癌前病变均有较好疗效,ESD术虽更适合病灶最大径≥2 cm的早...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探讨CT测量主肺动脉(MPA)/降主动脉(DA)截面积比值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合并肺心病患者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2月本院收治的103例COPD合并肺心病患者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期行健康体检人员50例为对照组.CT测量两组MPA和DA截面积,检测右心功能指标及实验室指标,Pea...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ω-3鱼油脂肪乳对胃肠肿瘤术后患者早期恢复阶段炎症反应及血清白蛋白(ALB)、总蛋白(TP)、前白蛋白(P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1月宜兴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胃肠肿瘤术后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ω-3鱼油脂肪乳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9 d。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6、9 d营养指标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3~9 d观察组患者血清TP水平逐渐升高,两组患者血清PA水平先降低后升高,且术后6、9 d观察组患者血清TP水平高于对照组,术后3、6、9 d观察组患者血清PA水平高于对照组;术后3~9 d观察组患者血清IL-6水平与两组患者血清TNF-α、血清CRP、中性粒细胞计数水平均逐渐降低,对照组患者血清IL-6水平先升高后降低,且观察组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术后3~9 d两组患者血清IL-10水平... 相似文献
98.
目的观察多学科协作模式下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LND)同期预防性淋巴管-静脉吻合术(LVA)对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择2022年8月至2023年7月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收治的行ALND同期预防性LVA乳腺癌患者17例,通过建立多学科团队,实施术前多学科会诊、辅助患者决策、术后康复指导、\"互联网+\"管理的医疗模式。对患者上肢周径实施监测,并采用中文版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估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结果随访9.60~19.30(12.74±2.51)个月。术前双上肢周径差值0.50(0.03, 0.88)cm,末次随访时双上肢周径差值0.50(0.13, 1.00)cm,17例患者行ALND术后均未出现肢体淋巴水肿,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末次随访时患者生存质量生理领域得分为(15.40±2.37)分,心理领域得分为(16.64±2.19)分,社会关系领域得分为(14.80±2.66)分,环境领域得分为(15.43±2.12)分,心理领域得分最高。 结论多学科协作模式下实施预防性LVA,可增加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决策参与度,减少术后淋巴水肿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9.
报告l例患者口服盐酸自杀被误诊为"敌敌畏中毒",经化验原农药瓶为强酸,最终救治成功的护理过程。护理的重点包括:做好气管插管及消化道的急救护理,疾病进展期口腔护理预防感染、营养支持,康复期给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心理护理,及出院后的延续护理。 相似文献
100.
正常成年人上气道CT测量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定量确定南方某地区正常成年人上气道各平面径线及横截面积的CT测量值范围,为本地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指标.方法 对180例健康成年人(男92例,女88例,平均48.6岁)进行上气道螺旋CT扫描,应用图像软件分别测量软腭后区、悬雍垂区、舌后区及会厌后区四个平面的矢状径、横径及横截面积,软腭的长度及厚度,经统计学处理确定其正常值范围.结果 得到南方某地区正常成年人上气道四个平面的CT测量值,软腭后区各径线及横截面积最小,至会厌后区逐渐增大,绝大多数人横径大于矢状径,横断面上气道呈横椭圆形、半月形及其他不规则形.结论 螺旋CT能够准确的、可重复性的测量上气道的径线及横截面积,观察上气道的解剖形态,建立南方地区正常成年人上气道CT测量值范围,对于本地区OSAHS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