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6篇
外科学   156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探讨在骨盆髋臼骨折中采用耻骨联合上缘横形或下腹正中切口,真骨盆内操作(Stoppa人路)的初步临床经验. 方法对2008年3月至11月问应用Stoppa入路治疗的10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进行总结.5例骨盆患者均为Tile C型,Stoppa入路复位同定前环的高位耻骨支骨折.髋臼骨折为横行2例,双柱、T型及后柱(四边体粉碎骨折伴中心脱位)骨折各1例,单纯Stoppa入路2例,联合Kocher-Langenbeck及髂腹股沟入路3例. 结果所有骨盆骨折均复位优,所有髋臼骨折均解剖复位.Stoppa入路平均切口长度10 cm(9~12 cm),平均手术时间88 min(75~105 min),半均出血560 mL(250~800 mL),无手术并发症.7例获得4~8个月随访,功能结果均满意. 结论 Stoppa入路可以替代髂腹股沟入路治疗高位耻骨支骨折,也可单独或联合其他入路治疗髋臼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82.
目的回顾分析17例资料完整的14岁以下儿童创伤后肘僵硬患者施行了肘关节松解术疗效,探索肘关节松解术对于儿童创伤后肘关节僵硬的适应证、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对21例14岁以下儿童创伤后肘僵硬患者施行了肘关节松解术,17例有完整随访资料。术前伸肘受限平均42.6°(0~80)°;屈肘平均74.1°(30~110)°,屈伸活动度平均31.4°(0~85)°。前臂旋转均没有受限。术前Mayo评分平均59.7(55~75)分。松解手术距伤后或首次术后平均18.4(8~44)个月。手术时采用臂丛阻滞麻醉,并留置臂丛阻滞的导管作术后镇痛使用。手术主要采用内外侧联合入路,尽量完整切除前后方关节囊,切除影响活动的异位骨化,尽量保留外侧尺骨副韧带及内侧副韧带前束,以保持肘关节的稳定性。如术中松解完成后,肘部有不稳定或半脱位趋势,则使用铰链式可活动外固定架。术后第1天即开始被动练习肘关节屈伸及前臂旋转活动。结果平均随访25.1(7~41)个月。最终随访时,患肢肘关节伸直受限平均为16.5°(0~40)°,肘关节屈曲平均为115.3°(60~130)°;肘关节屈曲活动度平均为98.8°(20~120)°,较术前平均改善67.4°。前臂旋转活动基本同健侧。Mayo Elbow Performance Score(MEPS)评分平均为87.5(55~95)分,根据≥90分为优、75~89分为良、60~74分为可及60分为差,本组17例,优10例、良6例、差1例,优良率94.1%。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肘关节松解术能够对儿童肘关节创伤后僵硬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应用铰链式外固定架治疗肘关节僵直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将30例应用外固定架治疗的肘关节僵直患者归为治疗组,另随机选取30例单纯给予松解术治疗的肘关节僵直患者归为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首先给予术前教育;术后3-14d,应用外固定架对其肘关节进行控制,白天控制其处于伸肘位,夜间则控制其处于屈肘位;术后2-4周,嘱患者主动运动肘关节,增加关节活动范围(ROM);术后5-8周,采用Tera-Band训练带(弹力治疗带)进行肌力增强练习,拆除外固定架后给予强化关节ROM及肌力训练,经过10周治疗后,分别采用肘关节屈伸ROM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表对2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结果2组患者肘关节屈伸ROM及Mayo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分析后还发现,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肘关节屈伸ROM及Mayo评分间差异具有显著疗效,手术前,后的系统康复干预也是促进关节功能恢复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4.
85.
目的 探讨不同复位质量的儿童肱骨髁上骨折闭合穿针固定后再移位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2005年1月~2009年9月,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的603例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年龄1~14岁(平均7岁).全部患者术中均获得解剖复位或功能复位.受伤至手术的时间:1周以内者507例,解剖复位435例,功能复位72例;超过1周者96例,解剖复位50例,功能复位46例.分别于术后3 d、10 d、3周或4周拍片复查.骨折位置与术中位置不符者归为再移位病例,共36例.按照Sankar分类,穿针失误26例,发生再移位17例,无穿针失误577例,发生再移位19例.107例无穿针失误的功能复位2枚穿针38例,再移位9例;3枚穿针69例,再移位3例.对于上述分类统计的数据采用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 伤后1周内治疗者解剖复位率(86%)明显高于1周后治疗者(52%).穿针失误的再移位率(65%)明显高于无穿针失误者(3.3%);对于无穿针失误的功能复位者,2枚针的再移位率(24%)明显高于3枚针(4.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于儿童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应尽早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这样有利于实现解剖复位,增加内在稳定性.对于解剖复位者,避免穿针失误,即可获得骨折位置的稳定.而对于功能复位者,3枚针固定的稳定性优于2枚针.  相似文献   
86.
肘关节是人体内在稳定性最强的关节之一,骨性结构和软组织结构复杂.单纯肘关节脱位时没有骨折,但常伴有关节囊、韧带和其他软组织的损伤.复位后常比较稳定,很少出现慢性肘关节不稳定和关节退变.相反,复杂肘关节脱位是关节囊、韧带损伤的同时合并有下列一处或多处主要稳定结构的骨折:桡骨头、冠状突或尺骨鹰嘴.这些骨折使肘关节脱位变得很不稳定,通常需要手术以重建肘关节的解剖结构和稳定性.损伤越复杂,稳定结构损伤的数量越多,后期出现不稳定和关节退变的风险也越高.只有对各个骨性结构和软组织结构的作用及重要性、相互关系和(并)对肘关节稳定性的作用有了充分的理解,才能成功进行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87.
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ocking compression plate,LCP)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关节内不稳定骨折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掌侧LCP治疗30例桡骨远端关节内不稳定性骨折(按AO/ASIF桡骨远端骨折分类):B2型6例,B3型7例,C1型7例,C2型8例,C3型2例.结果 随访6~14个月(平均12个月),根据腕关节功能及X线片测量指标进行综合评定,优15例、良10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达83.3%.结论 对桡骨远端关节内不稳定性骨折,掌侧LC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根据术中骨折具体情况选择锁定螺钉的植入角度、减少结构性植骨、可有效防止复位丢失、避免肌腱激惹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88.
纵向钢丝捆绑结合克氏针张力带治疗髌骨下极粉碎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达到稳定的骨折固定,牢固的骨性愈合,满足患者术后即刻开始功能康复的要求,使用纵向钢丝捆绑结合克氏针张力带的方法治疗未累及关节面的髌骨下极粉碎骨折,观察其并发症并评价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了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使用纵向钢丝捆绑结合克氏针张力带治疗的15例髌骨下极粉碎骨折,其中男11例,女4例,平均年龄(54.5±6.9)岁,平均伤后(4.5±1.4) d行手术治疗。对患者的一般情况、受伤机制、局部软组织情况、骨折的类型等进行记录和分析,患者行术前CT检查以判断和测量下极骨折块的形态和大小,术后对患者进行连续随访,定期拍摄X线片,观察并记录骨折愈合情况及相关并发症并在最终随访时进行功能评分。结果: 随访时间为(13.1±2.1)个月,所有患者均恢复顺利,未出现感染、骨折不愈合、内固定物失效等并发症。患者膝关节平均活动范围为126.7°±6.9°,与对侧肢体相比,屈曲活动范围平均减少10.3°±8.8°。根据Bstman评分系统评判,优良率达100%,平均(28.9±1.1)分。结论: 对于未累及关节面的髌骨下极粉碎骨折,可首先通过纵向钢缆捆绑复位并且维持复位,同时结合克氏针张力带固定可提供非常可靠的骨性固定,操作简单、安全,能够满足术后即刻开始功能康复的要求,膝关节功能可得到很好的恢复,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9.
目的分析27例漂浮肘患者的诊治情况,为提高其诊治水平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漂浮肘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诊断情况、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 27例患者均为同侧肱骨干骨折(包括肱骨远端骨折)合并尺桡骨骨折(包括尺桡骨近端骨折)。Rogers分型为Ⅰ型22例,Ⅱ型4例,Ⅲ型1例。均为高能量损伤,合并开放性骨折4例、桡神经损伤2例。均于伤后8 h内手术治疗。对肱骨骨折主要采用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或闭合复位髓内针固定,对尺桡骨骨折主要采用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后随访12~17个月,均未出现伤口感染,2例术前存在桡神经损伤者术后3个月自行恢复;1例肱骨骨折患者出现骨折不愈合,术后9个月行自体髂骨植骨后愈合。尺桡骨骨折患者出现不愈合(前臂剥脱伤)1例,二期植骨后愈合,出现尺桡骨交叉愈合1例。其余患者骨折均顺利愈合。Rogers分型Ⅰ型者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满意,Ⅱ、Ⅲ型者均出现不同程度肘关节活动受限,术后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44~98分,其中优12例、良6例、可6例、差3例,优良率66.7%。结论漂浮肘血管、神经及严重软组织损伤,骨折累及肘关节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治疗中做到解剖复位、稳定固定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