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1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6篇
耳鼻咽喉   3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62篇
内科学   46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98篇
预防医学   23篇
眼科学   61篇
药学   53篇
中国医学   31篇
肿瘤学   5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81.
国外早有报道,多种寄生线虫侵入宿主后,部分幼虫在其组织内存在延缓移行现象。近年来发现肌肉内延缓移行的钩虫于数百天后仍具活力,并可继续进入血循环发育,若幼虫转种给其它宿主,仍可受染。王懋博等报道一次性感染治愈后的钩虫患者,经一段时间粪便又发现钩虫卵,再经驱虫治疗虫卵阴转后粪检仍可复现阳性。如此反复达200余天,认为其与组织内迁延移行幼虫进入血循  相似文献   
382.
目的 观察以“治痿独取阳明、培土生金”理论为指导的电针干预呼吸机相关性膈肌功能障碍(VIDD的疗效。方法 将62例VID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电针组各3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支持治疗,电针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电针治疗7 d,穴取中府、膻中、曲池、足三里,每日2次,每次30 min。床旁超声测定第1天及第7天的膈肌功能,包括膈肌活动度、膈肌厚度和膈肌厚度变化率,并观察两组患者的撤机时间及第7天撤机成功率。结果 电针组第7天膈肌活动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第7天吸气末膈肌厚度、呼气末膈肌厚度及膈肌厚度变化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撤机时间及第7天撤机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治疗可提高VIDD患者膈肌活动度,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膈肌功能。  相似文献   
383.
供体神经雷公藤预处理对异体移植后神经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雷公藤多甙(雷公藤提取物)或MEM预处理的供体坐骨神经对异体周围神经缺损修复的影响.[方法]用新鲜异体坐骨神经移植(A组)或雷公藤多甙(B、C组)/MEM(D、E组)预处理的Wistar大鼠坐骨神经,桥接SD大鼠10 mm坐骨神经缺损,术后以雷公藤多甙治疗5周:A、C、E组5 mg/(kg·d),B、D组2.5 mg/(kg·d).术后2周观察移植物炎症反应情况,12周电生理检测和组织学观察神经再生,16周观察靶肌肉运动终板.[结果]术后早期炎症反应D组比其它组严重;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动作电位潜伏期,再生有髓神经纤维数量和轴突直径、髓鞘厚度,C组优于A、B、E组(P<0.05),A、B、E组则优于D组(P<0.05);运动终板染色着色和数量,D组明显比其它组差.[结论]供体神经经雷公藤多甙预处理可能降低了神经组织免疫原性,异体移植后能促进神经再生,减少移植后受体免疫抑制剂用量.  相似文献   
384.
目的 探讨雷公藤多甙对异体神经移植后靶肌肉萎缩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20只雄性Wistar大鼠为供体,体重200~250 g,取双侧坐骨神经实验.50只雄性SD大鼠为受体,体重200~250 g.将受体大鼠制备右侧坐骨神经10 mm缺损模型后,随机分为A、B、C、D、E组(n=10):A、B组为新鲜异体神经移植组,C、D组为异体神经雷公藤多甙预处理后再移植组,E组为自体神经移植组.神经移植术后第2天A、E组予生理盐水,B、D组予雷公藤多甙5.0 mg/(kg·d),C组予雷公藤多甙2.5 mg/(kg·d),时间均为5周.术后3、6周行大体观察、骨骼肌HE染色观察,采用Image-Pro Plus v5.2图像处理系统分析肌纤维直径,透射电镜观察骨骼肌超微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Bax、Bcl-2表达,TUNEL法检测骨骼肌细胞凋亡.结果 术后大鼠全部存活至实验完成.大体观察发现术后3周各组大鼠胫骨前肌均不同程度萎缩;术后6周A组肌肉萎缩严重,其余各组肌肉萎缩呈好转趋势.A组肌湿重、肌纤维直径及Bcl-2表达均显著低于B、C、D、E组(P<0.01),B、C、D组低于E组(P<0.05),B、C、D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细胞凋亡指数和Bax表达显著高于B、C、D、E组(P<0.01),B、C、D组高于E组(P<0.05),B、C、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周,光镜下各组肌纤维变细;透射电镜示肌质网不同程度扩张.术后6周,A组光镜示肌纤维间隙增宽、结缔组织明显增生;透射电镜示肌小节结构消失,肌丝溶解严重和残存"Z"线片段;其余组肌原纤维均排列整齐,明带、暗带和肌小节结构清晰.结论 异体神经移植术后予雷公藤多甙能减轻靶肌肉萎缩和细胞凋亡,供体神经经雷公藤多甙预处理能减少异体神经移植术后受体免疫抑制剂用量.  相似文献   
385.
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分析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及盆腔淋巴清扫术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71例各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手术治疗、不同临床病理指标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与病理分级(P〈0.05)、肌层浸润深度(P〈0.01)、宫颈累及(P〈0.01)、腹腔冲洗液可见癌细胞(P〈0.01)、宫旁或附件累及(P〈0.01)均相关,与癌灶累及宫腔面积超过50%或有子宫腔下段及峡部受累者(P〉0.05)、年龄(P〉0.05)、病理类型(P〉0.05)均无相关;淋巴结没有转移患者的生存率明显高于已有转移的患者(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以及盆腔淋巴清扫术均不是子宫内膜癌独立的预后影响因素。结论病理分化程度低、深肌层浸润、宫颈浸润、宫旁或附件浸润、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是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有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86.
目的 对比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术后分别应用吡柔比星及表柔比星预防膀胱癌复发的疗效.方法 抽取62例浅表性膀胱肿瘤TURBT术后患者,其中32例行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治疗,30例行表柔比星膀胱内灌注治疗.术后定期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每3个月检查膀胱镜,2年后每6个月复查膀胱镜.结果 随访时间18~93个月,平均56个月,吡柔比星组无肿瘤复发26例,6例复发,复发率18.8%,32例均可完成治疗;表柔比星组无肿瘤复发25例,5例复发,复发率16.7%,30例均完成治疗.结论 吡柔比星与表柔比星预防膀胱癌复发的效果与吡柔比星减少复发率,或是降低不良反应方面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387.
388.
正眼部新生血管常导致严重视力丧失[1-2]。近年来,有研究表明除原位细胞,骨髓来源细胞(bone marrow derived cells, BMCs)对眼部新生血管的形成有重要作用[3]。BMCs参与眼部新生血管的机制非常复杂,通过多种因素刺激、多种细胞和因子参与以及多条信号通路调控。本文总结已知BMCs在眼部新生血管,尤其是在角膜新生血管、视网膜新生血管和脉络新生血管中的作用和主要机制,以及影响BMCs作用的风险因素,综述如下。1  相似文献   
389.
中心静脉导管经皮穿刺胸腔引流并腔内注药治疗癌性胸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胸腔积液是晚期恶性肿瘤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其中尤以肺癌、乳腺癌最为多见[1],如何有效控制恶性胸腔积液是肿瘤姑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用国产中心静脉导管经皮穿刺胸腔引流,腔内注入抗癌药治疗癌性胸水患者,并与常规胸穿注药作随机对比,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90.
大剂量顺铂为主的PAC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剂量顺铂与阿霉素,环磷酰胺联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疗效与毒副反应。方法 治疗病理确诊的晚期乳腺癌33例。用药:HD-DDP400mg/m^2,静滴,d,ADM(或THP)40mg/m^2,静冲,d3;CTX500mg/m^2,静滴,d3,d10,每4周重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