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7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3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31.
目的:探讨多种介入技术联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11例急性LEDVT患者的临床资料,中央型423例单纯取栓,混合型275例取栓加动脉腔内留置导管溶栓,周围型166例单纯导管溶栓;其中中央型和混合型患者在取栓或取栓加腔内溶栓后,213例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加支架置入。结果:介入治疗总有效率99.34%(905/911),平均住院7.5d。患肢肿胀、疼痛均于介入治疗后1~2 d内开始消退或减轻。37例并发肺动脉栓塞35例救治成功,2例抢救失败死亡。介入取栓及溶栓效果:Ⅰ级49.18%(448/911);Ⅱ级27.44%(250/911);Ⅲ级22.94%(209/911);IV级0.44%(4/911)。出院时健、患肢膝上、下15 cm处周径差为(1.34±1.07)cm和(0.93±0.52)cm,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随访:术后12个月,优78.55%(714/909),良14.96%(136/909),中6.05%(55/909),差0.44%(4/909);术后36个月,优75.25%(681/905),良14.14%(128/905),中10.61%(96/905),差0。结论:多种介入技术联合治疗LEDVT,能尽早清除静脉腔内血栓,迅速恢复通畅的血流,缩短病程,更大程度上保存静脉瓣功能;创伤小,并发症少,近、中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不同规格的金属内支架治疗严重气管狭窄和胸腔胃-气道瘘及肺叶切除术后支气管残端瘘的疗效.方法 根据影像资料显示气管、支气管狭窄段位置、长度,瘘口位置、大小、范围及程度,设计镍钛记忆合金丝编织型管状裸支架或覆膜支架,治疗气管狭窄26例;气管-支气管分叉状裸支架治疗气管-支气管复合狭窄8例;气管-支气管分叉状覆膜支架治疗胸腔胃-右支气管瘘5例,支气管残端瘘4例.支架均在DSA监视下经口腔置入病变部位.结果 43例共用镍钛记忆合金网状管状裸支架24枚,覆膜支架7枚(5例支架置入后再狭窄,重新置入覆膜支架).17枚气管-支气管分叉型支架,其中9枚覆膜.支架置入后呼吸困难、憋喘及呛咳等症状即刻缓解,碘水造影显示瘘口完全封堵,无对比剂溢出.症状改善率为100%.结论 依据影像资料选择记忆合金网状内支架治疗严重气管狭窄、胸腔胃-气道瘘、支气管残端瘘,能迅即解除呼吸困难和封堵瘘口,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3.
恶性胆道梗阻内支架引流随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支架置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对279例恶性胆管梗阻(高位梗阻127例,中低位梗阻152例)分别采用单点位单支架及双点位双通道双支架置入,单点位单通道双支架置入或单支架置入配合外引流的治疗方法。测定术前、术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并进行t检验。结果273例术前、术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显著(P<0.05)。生存满6个月218例(218/279,78%);生存6个月以上193例(193/279,69%);生存1年或1年以上131例(131/279,47%)。结论支架置入联合抗肿瘤治疗可提高病人生存率和降低支架再梗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机械性抽吸联合支架植入治疗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和闭塞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笔者所在医院自2004年10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了273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合并髂静脉狭窄或闭塞患者,左侧235例,右侧38例。局麻下经皮穿刺患侧股静脉入路,对髂、股静脉血栓,在导丝引导下插入8~14F鞘管行机械性抽吸,其中53例插入18~24F特大鞘管行机械性抽吸大块机化性血栓。对股、腘静脉血栓,经健侧股静脉在导丝抓捕技术辅助下,置入翻山鞘管至患侧,在鞘管支撑下导丝轻柔地越过瓣膜插至患侧腘静脉处,沿导丝置入Fogarty球囊导管,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透视下顺应静脉瓣膜方向将血栓拉至患侧髂静脉内,再经患侧股静脉进行机械性抽吸血栓。在髂静脉血栓机械性清除后,对造影显示的血管狭窄或闭塞段,再进行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和支架植入。结果血栓完全清除(Ⅲ级)219例(80.22%),部分清除(Ⅱ级)49例(17.95%),清除最少(Ⅰ级)5例(1.83%)。支架植入后,治愈235例(86.08%),显效29例(10.62%),好转7例(2.57%),无效2例(0.73%)。总有效率为99.27%(271/273),平均住院时间7.5 d,患肢肿胀和疼痛均于介入治疗后1~2 d内开始消退或减轻。随访疗效:3~6个月血流通畅259例(94.87%);7~12个月血流通畅254例(93.73%),13~24个月血流通畅236例(87.08%),25~36个月血流通畅228例(84.13%)。结论机械性抽吸联合支架植入治疗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和髂静脉闭塞,疗效显著、病程短,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微创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4月至2011年12月期间的911例急性下肢DVT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89例,女422例;年龄(58.72±11.95)岁(23~86岁)。左下肢568例,右下肢343例。中央型487例,周围型166例,混合型258例。局麻下经健侧股静脉植入下腔静脉滤器,患侧股静脉插入8~14 F鞘管机械性抽吸血栓。527例髂静脉合并髋下股静脉急性血栓,经健侧股静脉导丝抓捕技术辅助,在患侧置入翻山鞘管,依托鞘管支撑导丝轻柔地越过瓣膜插至患侧股浅静脉远端或腘静脉处,沿导丝置入直径10 mm球囊导管,DSA监视下将血栓拉至患侧髂静脉内,再经患侧股静脉进行机械性抽吸血栓。球囊拉栓前先经患侧股动脉穿刺,置入直径12 mm球囊至腔、髂静脉汇合处,充胀球囊阻挡回心血流,以防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腔静脉。结果本组911例中单纯取栓423例,取栓+腔内溶栓275例,取栓+腔内溶栓+PTA 91例,取栓+腔内溶栓+PTA+支架置入122例。平均住院时间为7.5 d。①出院时疗效:总介入治疗有效907例(99.56%),无效4例(0.44%)。911例患者均行机械性血栓抽吸术,疗效Ⅲ级者556例,Ⅱ级者142例,Ⅰ级者213例。213例Ⅰ级患者中91例因经济原因或恶性肿瘤晚期而仅行PTA治疗,122例行PTA+支架置入治疗。出院时患肢膝关节上、下15 cm处周径及健、患肢膝关节上、下15 cm处周径差均明显小于入院时(P<0.01)。27例术后抗凝溶栓治疗时出现轻度皮下瘀血、牙龈出血、鼻出血、血尿,调整药物后消失。全组未出现大出血、血管夹层等并发症。②随访疗效:6~12个月时,优714例(78.38%),良136例(14.92%),中57例(6.26%),差4例(0.44%)。13~24个月时,优691例(76.18%),良151例(16.65%),中65例(7.17%),差0例。65例出现阻塞,经再次PTA和支架置入,58例血流完全恢复,7例血流部分恢复但无对比剂滞留现象。25~36个月时,优681例(75.08%),良128例(14.11%),中98例(10.81%),差0例。98例肢体消肿不满意,行走后仍有胀痛感,但较术前显著好转,嘱患者长期穿血管弹力袜,未再介入性干预。结论急性下肢DVT的微创治疗,能更早解除静脉腔内栓塞,迅速恢复血流通畅,更大程度上保存静脉瓣功能,具有微创优势,并发症少,近、中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个体化可取式覆膜支架,封堵食管-胃连接部吻合口瘘和胸腔胃-主支气管瘘及化学灼伤后食管瘘的治疗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667例上消化道良、恶性病变支架植入病例中,食管-胃吻合口瘘63例,胸腔胃-气道瘘11例,化学灼伤后食管瘘17例。瘘口直径0.5~2cm。瘘口部位:食管-胃颈部吻合口瘘7例,食管-胃胸腔内吻合口瘘33例,食管-胃膈下吻合口瘘23例;胸腔胃-右主支气管瘘9例,胸腔胃-气管隆突瘘2例;化学灼伤后食管上段瘘3例,中段瘘9例,下段瘘5例。均在DSA透视下经口腔植入支架,依据残胃大小及瘘口位置,选定下端为大喇叭口径可取式覆膜支架63枚;气管-支气管分叉型全覆膜支架11枚;全覆硅胶膜长管状“Z”型支架18枚。结果63例食管-胃吻合口瘘及11例胸腔胃-气道瘘和17例化学灼伤后食管瘘,共植入支架92枚。支架植入后分别于2、7、12、17、22、30d,口服碘水DSA下透视检查,所有病例均堵瘘成功。支架取出无一例消化道出血、食管破裂、瘘口复发等并发症出现。结论设计个体化可取式覆膜支架,封堵食管-胃连接部吻合口瘘和胸腔胃-气道瘘及化学灼伤后食管瘘临床疗效肯定,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7.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疾病血管腔内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PTA)和支架置入(PTAS),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0D)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1995年5月至2009年1月,169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接受了经皮血管腔内PTA和PTAS。结果全组治疗成功率97.63%(149/169),除4例LEA0D患者支架置入失败外,其余病例均治疗成功,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踝/肱指数(ABI)由0.1~0.59,平均(0.37&#177;0.19)上升为0.69~1.16(平均0.88&#177;0.1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60个月,仅统计6、12、36、60个月的通畅率,68例髂动脉为:98.53%、92.65%、91.18%、89.71%;60例股浅动脉中、上2/3段阻塞为:91.67%、86.67%、81.67%、73.33%;41例股浅动脉下1/3段阻塞为:85.37%、78.05%、68.29%、56.09%。结论经皮血管腔内PTA和PTAS治疗LEAOD,可使闭塞血管得到长期的有效开通,显著提高血流动力学指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腔内溶栓、血栓碎吸、经皮血管成形(percutaneous transcathete angioplasty,PTA)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tuminl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PTAS)联合治疗周围动脉闭塞性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obliterans disease,PAOD)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994年5月至2008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介入治疗的285例PAOD患者,其中63例急性动脉血栓性闭塞行血栓碎吸+腔内溶栓,61例动脉狭窄合并急性血栓闭塞行腔内溶栓+PTA,161例慢性动脉狭窄阻塞行腔内溶栓+PTA+PTAS。结果介入治疗有效率为98.25%(280/285)。腔内溶栓+血栓碎吸成功率为96.83%(61/63),血管完全开通者达88.89%(56/63),部分开通者占7.94%(5/63),无效者占3.17%(2/63);腔内溶栓+PTA成功率为85.25%(52/61),9例辅以内支架置入治疗均获得成功;PTA+PTAS成功率为98.14%(158/161)。并发症发生率为7.02%(20/285),其中腔内溶栓+血栓碎吸5例,腔内溶栓+PTA9例,PTA+PTAS6例。结论多种介入技术联合治疗周围动脉急、慢性闭塞疾病,可使闭塞血管得到长期有效的开通,显著提高血流动力学指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9.
目的:比较机械性血栓抽吸与系统溶栓对急性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EDVT)的疗效。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4月—2010年1月458例急性混合型DVT病例的临床资料。机械性血栓抽吸327例(A组),其中合并髂总静脉狭窄或闭塞113例,采取PTA和支架植入辅助处理,术后辅以小剂量尿激酶溶栓、肝素抗凝治疗。系统溶栓131例(B组),均系统性应用尿激酶、肝素,溶栓、抗凝治疗。结果:出院时A组健、患肢膝上、下15 cm处周径差,分别由(10.51±7.53)cm和(5.86±3.26)cm,降为(1.34±1.07)cm和(0.93±0.52)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1.80和27.00);B组由(10.68±7.67)cm和(5.52±3.37)cm降为(2.89±1.53)cm和(1.72±0.89)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11.39和12.45)。平均随访(46±39)月,患肢膝下15 cm处周径差降为:A组(0.53±0.42)cm,B组(1.42±1.35)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7.40)。水肿、色素沉着、溃疡等后遗症发生率,A组:27.83%(91/327)、13.15%(43/327)、0%;低于B组:55.73%(73/131)、83.97%(110/131)、9.16%(12/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14、14.52、5.58)。彩超发现,A组静脉通畅率(73.09+17.74)%=90.83%和瓣膜功能正常率(73.09%),均高于B组(15.27+22.14)%=37.41%和15.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u=12.04、11.28)。A组随访疗效为优(88.99%)显著高于B组(29.77%)(u=12.74)。B组治疗中2例因出血而危及生命,而A组无一例。结论:机械性血栓抽吸对急性混合型LEDVT的疗效,均好于系统溶栓,尤其在保护静脉瓣膜功能方面明显优于溶栓;但不是血栓清除的单一手段,应辅以溶栓、抗凝、祛聚等综合治疗,才能防止血栓再形成和提高中、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40.
目的:探讨混合型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综合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治疗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7年间采用综合介入治疗的488例急性或亚急性混合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先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再行机械性血栓碎吸、导管溶栓、抗凝等治疗;如合并症状性肺栓塞,则行肺动脉导管溶栓治疗;如合并髂静脉狭窄或闭塞同时行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TA)或支架植入治疗.结果:症状性肺栓塞发生率为7.58% (37/488),2例(2/37)抢救无效死亡.综合介入治疗中血管损伤发生率为9.22% (45/488),滤器拦截大块血栓的发生率为16.60% (81/488).术后抗凝过程中发生异常出血率5.53% (27/488),2例患者因脑出血死亡.451例患者获随访4~94(平均41)个月,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生率11.53% (52/451);PTA后出现静脉再堵塞发生率为40.19% (43/107);支架植入后静脉再堵塞发生率为6.6% (7/106).结论:综合介入疗法治疗混合型下LEDVT有一定的并发症发生率,应采取各种措施加以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