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3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58篇
内科学   48篇
神经病学   115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09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肌营养不良症(muscular dystrophy, MD)是指一类与基因有关的肌肉进行性变性疾病。病因为基因异常,病理改变为肌纤维变性与缺失。近10年来,由于分子基因学的研究进展,出现了肌营养不良症的新分类(基因分类),并带动了肌营养不良症的治疗研究,现介绍如下。1基因分类 过去的分类主要依据临床表现。由于分子基因学的进展,绝大多数肌营养不良症的基因定位及基因产物都已阐明,因此出现了肌营养不良症的基因分类(见表1)。2治疗研究状况2.1药物治疗(1)皮质类固醇:强的松是唯一的在 MD的药物干预中证…  相似文献   
52.
目的:观察钙通道阻滞剂尼莫通对神经细胞骨架成分微管相关蛋白2( M A P2)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缺血前,缺血20 分钟,缺血20 分钟再灌注1 小时、6 小时、1 日、4 日和7 日7 组,每组6只,制作全脑缺血模型;治疗组于缺血前15 分钟及缺血后20 分钟腹腔注射 1 m g/kg 尼莫通各 1 次。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缺血 再灌注后脑组织神经细胞骨架成分 M A P2 的变化及尼莫通对其的影响。结果:脑缺血 再灌注可以导致 M A P2 的降解,脑缺血 再灌注大鼠脑缺血前 M A P2 的吸光度值为21 44043±1 92141,缺血20 分钟降至13 70371±73793,随着再灌注时间的进展, M A P2 的吸光度值逐渐减少,缺血及再灌注后各时间点与缺血前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 P 均< 0001),尼莫通可以阻止上述 M A P2 的变化,治疗组缺血 再灌注各时间点 M A P2 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 P 均< 0001)。结论:神经元凋亡时,钙通道阻滞剂尼莫通可以阻滞脑缺血 再灌注诱导的 M A P2 的降解,从而发挥其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3.
目的:评价缺氧/复氧后血管内皮细胞ICAM-1表达及内皮-白细胞粘附率的变化。方法:体外培养大鼠骨髓血窦内皮细胞,缺氧90min,分别给予复氧1h,2h,4h,8h,12h,24h,用半定量ELISA法测ICAM-1的表达量,同时人皮细胞对中性粒细胞的粘附率。  相似文献   
54.
蛋白激酶C激动剂PMA对培养神经元胞内游离钙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目的:探讨蛋白激酶C(PKC)激活参与神经元损伤的机理,方法:采用新生Wistar大鼠神经元分散培养,观察PKC激动剂PMA对培养神经元的毒性及神经元内游离钠的影响,结果:PMA可以明显地增加细胞内游离钙和神经元的毒性率。结论:PKC激活引起凶损伤可能是通过引起钙聚积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55.
谭兴林  董为伟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6):94-96,i0002
目的:通过反复低血压及双侧颈总动脉阻断后建立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观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脑组织病理学变化。方法:实验于1999—09/2000-0l在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完成。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3组,假手术组10只、反复脑缺血后2周组10只、反复脑缺血后12周组10只。采用反复股动脉抽血/回输(25mL/kg)和双侧颈总动脉阻断(10min)法建立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进行跳台试验时,让大鼠在箱内适应5min后再放到平台(安全区)上并通电,记录大鼠第1次步下平台的时间,即潜伏期,及5min内大鼠步下平台被电击的次数,即错误次数。24h和48h后重复上述试验,但一开始即将大鼠放到平台上并通电。然后进行穿梭箱试验,其参数设置为:蜂鸣(条件刺激)时间5s,电刺激(非条件刺激)时间20s,电流强度3mA,间隔30s,循环20次。即给予声刺激(蜂鸣)5s,期间如大鼠(主动)逃避到箱的另一端,蜂鸣停止并转为间隔期,否则给予电击;电击期间如大鼠逃避到箱的另一端,电击停止并转为间隔期,否则持续被电击20s;间隔30s后又给予声刺激,重复20次为1个循环。计算机自动控制并记录大鼠在1个循环中被电击次数、被电击时间和主动逃避时间。每天1个循环(箱内适应5min后开始),连续5d。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甲酚紫/酸性品红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纳入动物30只,实验过程中死亡6只,进入结果分析24只。①跳台试验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反复脑缺血后2周组和反复脑缺血后12周组的错误次数明显增多[以第3天为例,假手术组、反复脑缺血后2周组、反复脑缺血后12周组分别为(1.3&;#177;1.0),(9.2&;#177;2.0),(12.9&;#177;2.3)次,P〈0.01],潜伏期显著缩短[以第3天为例,假手术组、反复脑缺血后2周组、反复脑缺血后12周组分别为(193.6&;#177;8.9),(20.3&;#177;8.2),(12.0&;#177;4.4)s,P〈0.01]。②程控穿梭箱试验结果:第5天与假手术组比较反复脑缺血后2周组和反复脑缺血后12周组在1个循环中被电击次数明显增多[假手术组、反复脑缺血后2周组、反复脑缺血后12周组分别为(5.5&;#177;1.2),(14.2&;#177;2.6),(17.7&;#177;2.6)次,P〈0.01],被电击时间明显增多[假手术组、反复脑缺血后2周组、反复脑缺血后12周组分别为(19.3&;#177;8.1),(129.2&;#177;23.4),(178.2&;#177;35.5)s,P〈0.01]主动逃避时间明显减少[假手术组、反复脑缺血后2周组、反复脑缺血后12周组分别为(38.2&;#177;6.8),(11.2&;#177;5.0),(3.4&;#177;3.1)S,P〈0.011。③脑组织神经元改变结果:术后2周大鼠出现明显的学习和记忆障碍,大脑皮质、海马CA1和CA4区神经元丢失分别为29.8%,92.1%,24.4%,但无明显的肢体瘫痪;12周后大鼠学习和记忆障碍进一步加重,大脑皮质、海马CA1和CA4区神经元丢失分别为35.8%,94.0%,30.2%,但脑损害无明显加重。结论:反复低血压及双侧颈总动脉阻断法能高度模拟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特点,是一种可靠、简易而实用的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56.
背景预先电刺激小脑顶核(fastigial nucleus,FN)具有明确的缺血脑保护作用,但其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研究缺血诱导的蛋白激酶C(proteinkinase C,PKC)同工酶γ,δ异常表达,可使人们从新的角度去认识和探索预先电刺激FN缺血脑保护作用的机制.目的观察预刺激脑缺血大鼠小脑顶核不同时相PKC同工酶γ,δ蛋白表达.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重庆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Wistar雄性大鼠48只,随机将动物分为单纯缺血再灌注组(I/R),假手术组(I/R'),刺激小脑齿状核(dentate nucleus,DN)I/R组(I/RDN),刺激小脑FNI/R组(I/PFN);其中I/PDN,I/RFN又分别分为3组缺血前1,4,7 d刺激.每组动物为6只.干预采用线栓法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模型,缺血时间均为1.5 h再灌注24 h;于缺血前1,4,7 d分别刺激小脑顶核、齿状核1 h.主要观察指标以尾状核冠状切面作为观察对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对照组、假手术组、刺激小脑顶核组和齿状核组PKCγ,δ的表达情况.结果缺血前1,4,7d刺激小脑齿状核各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假手术组PKC γ,δ阳性细胞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缺血前1,4,7 d预刺激小脑顶核能明显抑制PKC γ,δ蛋白的表达(t=2.372~6.632,P<0.05).结论缺血性脑损害能诱导PKC γ,δ蛋白表达上调,预先电刺激小脑顶核的缺血脑保护作用可能与其下调PKC γ,δ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7.
王爽  贾延劼  谢鹏  赵裕光  王运良  牟君  董为伟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4):7671-7673,i001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 kinase,P13K)/AKT信号途径在体外培养神经干细胞存活、分化中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1-11/2004-04在重庆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完成。分为对照组、P13K特异性抑制剂wortmannin组和LY294002组;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nestin,NF-200和GFAP的表达;TUNEL评价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的AKT,caspase-9和bad的表达。结果:随着wortmannin和LY294002浓度增大,神经干细胞的形态变化逐渐明显,而且细胞凋亡率也逐渐增加。低浓度时(wortmannin浓度为5nmol/L,LY294002浓度为2μmol/L),神经干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意义(P&;gt;0.05);高浓度时(wonmannin浓度为50,100nmol/L,LY294002浓度为50,100μmol/L),神经干细胞凋亡率与对照组、低浓度组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lt;0.01)。Western Blot结果提示,随着PI3K特异性抑制剂浓度增大,磷酸化AKT的表达逐渐减弱。当高浓度woftmannin(20nmol/L)和LY294002(10μmol/L)抑制了AKT磷酸化后,磷酸化的caspase-9,Bad表达减弱。此外,将wortmannin组和LY294002组存活的细胞接种后,分化后细胞的NF-200,GFAP表达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神经干细胞存活依赖于PI3K/AKT途径的活化,其机制可能是PI3K/AKT活化后,促进了Bad和caspase-9等蛋白的磷酸化,抑制了细胞凋亡事件的发生。但是PI3K/AKT途径可能在神经干细胞的分化中的作用甚微。  相似文献   
58.
偏头痛     
偏头痛型血管性头痛的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性的头痛 头痛发作前可有视觉 肢体感觉 运动或情绪障碍等先兆 头痛常起于单侧 伴厌食 恶心及呕吐 伴发症状可在明显的神经性及情绪障碍之前或同时发生 有时伴发症状 体征可以是偏头痛发作过程  相似文献   
59.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异常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了解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电图复极改变和心律失常情况及其与岛叶病变的关系。方法 检测7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39例对照的24小时动态心电图,分析其心电图复极改变和心律失常。结果 右侧大脑半球岛叶梗死患者急性期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和房颤发生率明显增高;左侧大脑半球岛叶梗死患者急性期心电图ST段降低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 左侧和右侧大脑半球梗死对心脏的影响不同,岛叶病变在其中起着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60.
通过复习近10年有关记忆障碍动物模型制作方面献,分别对记忆获得障碍模型、记忆巩固障碍模型、记忆再现障碍模型、混合记忆障碍模型等4个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