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药学   8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葛相栓  刘小玲  王慧超  李君芳 《安徽医药》2019,23(10):1921-1925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结肠炎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柳氮磺吡啶( SASP)药物治疗组( SASP组)、吡格列酮低、中及高剂量治疗组(其中 SASP组与吡格列酮组为干预组)每组 8只。模型组及干预组经肛灌入 5%三硝基苯磺酸( TNBS)/乙醇 5 mL/kg,对照组灌入 0.85%氯化钠 5 mL/kg,造模后第 1天干,预组给予 SASP及不同剂量吡格列酮,对照组及模型组给予 0.85%氯化钠 10 mL/kg灌胃,统计炎症活动指数( DAI)、大体形态损伤指数(CMDI)、组织学损伤指数( TDI)的变化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γ(PPAR?γ)及核因子 ?κB p65(NF?κB p65)的表达。结果(1)模型组、 SASP组、吡格列酮低、中、高剂量治疗组 DAI值分别为( 3.13±0.83)、(1.50±0.53)、(2.25±0.71)、(1.63±0.52)、(2.25±0.46),SASP组、吡格列酮低、中、高剂量治疗组低于模型组, P值分别是 0.000、0.010、0.000、 0.010;吡格列酮低、中、高剂量治疗组与 SASP组比较, P值分别是 0.020、0.690、0.020;(2)模型组、 SASP组、吡格列酮低、中、高剂量治疗组 CMDI分别是( 2.63±0.52)、(1.13±0.83)、(1.38±0.52)、(1.13±0.83)、(1.63±0.84)SASP组、吡格列酮低、中、高剂量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低于模型组, P值分别是 0.000、0.001、0.000、0.005。吡格列酮低、中、量治疗组与 SASP组比较, P值分别是 0.456、1.000、0.140;(3)模型组、 SASP组、吡格列酮低、中、高剂量治疗组 TDI分别是( 9.50±1.93)、(4.63±1.19)、(5.00± 高剂,1.31)、(4.75±1.04)、(4.00±0.76),SASP组、吡格列酮低、中、高剂量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均 P=0.000,吡格列酮低、中、高剂量治疗组与 SASP药物组比较, P值分别是 0.568、0.849、0.568;(4)对照组、模型组、 SASP组、吡格列酮低、中、高剂量治疗组 PPAR? γ值分别是( 46.62±3.07)、(27.24±2.71)、(39.79±1.39)、(34.62±2.26)、(40.13±2.23)、(36.22±2.11)。模型组表达低于对照组, P= 0.000;SASP组、吡格列酮低、中、高剂量治疗组 PPAR?γ表达高于模型组,均 P=0.000,吡格列酮低、中、高剂量治疗组与 SASP组相比较, P值分别是 0.000、0.773、0.004;(5)对照组、模型组、 SASP组、吡格列酮低、中、高剂量治疗组 NF?κB p65值分别是(17.48±0.84)、(33.74±1.56)、(22.18±2.08)、(19.28±1.32)、(21.46±1.76)、(22.13±1.58)模型组表达高于对照组, P=0.000;SASP组、吡格列酮低、中、高剂量治疗组表达低于模型组,均 P=0.000。吡格列酮低、中、量治疗组与 SASP组相比较, P值分别是 0.001、0.370、0.952;(6)对照组、模型组、 SASP组、吡格列酮低、中高剂量治疗组 PPAR?γ与 NF?κB p65的表达均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0.851、-0.875、-0.771、-0.776、-0.766、-0.910,P值分别是 0.007、0.004、0.025、0.024、0.027、0.000。结论吡格列酮可有效改善 TNBS诱导的炎症性肠病大鼠的症状, DAI、CMDI及 TDI降低,而 PPAR?γ、NF?κB p65升高,其治疗效果与 SASP相近。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吡格列酮作为 PPAR?γ的人工配体,通过增加 PPAR?γ的表达,抑制 NF?κB p65的表达,减轻结高剂,肠的炎症和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多环黏膜切除术(MBM)治疗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术前准备、术中操作注意事项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2年10月在河南宏力医院诊治的24例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的临床资料。24例患者均行MBM治疗,术前与患者及家属认真沟通,告知目前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常见内镜处理方法及MBM的优缺点,获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准备套扎器、标记刀:针刀或dual刀、高频圈套器、两条单钳道胃镜或一条双钳道胃镜,调试内镜系统及高频电设备。手术过程依次为NBI内镜及碘染色确定病变范围,标记刀标记边界,套扎,高频电切除,后反复套扎、高频电切除,直至病变完全切除。术中及时止血。术后常规心电监护,防止迟发性出血,同时给予抑酸及对症支持治疗。术后1、3、6、12月分别复查胃镜随访远期并发症。结果 24例患者共26个病灶均顺利完成MBM治疗,其中2例行2次MBM治疗,平均操作时间为42 min。病灶长径为0.8~6.0 cm,平均3.1 cm,最宽3/4环周。单次使用套扎环1~6发,平均4发。术中4例患者出现明显出血,经热活检钳电灼后出血停止,未并发食管穿孔。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提示重度不典型增生22例,原位癌2例。术后随访1~24个月,期间22例患者均愈合良好;1例患者(病变范围环3/4周径)术后1月出现食管瘢痕狭窄,行内镜下球囊扩张治疗症状缓解;1例患者(2处病变,分2次完成手术)术后3月复查,活组织检查考虑鳞状细胞癌,后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 MBM术前正确的病情评估,术中的精心操作,术后的恰当处理是治疗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成功的关键,同时表明MBM是内镜下切除食管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3.
葛相栓  吴正祥  杨彩虹  姚霞 《安徽医药》2008,12(10):917-918
目的探讨内镜直视下置入鼻胃管在胃大部切除术后呕吐治疗中的作用。方法远端胃切除术后并发呕吐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及内镜直视下置管组,观察患者术后呕吐的改善及持续时间。结果鼻胃管置入组患者呕吐改善较常规治疗组早,且持续时间短。鼻胃管置入组恢复自主进食后拔除鼻胃管。结论内镜直视下置入鼻胃管治疗胃大部切除术后呕吐具有操作简单、经济节约、痛苦小、疗效好等特点,是一种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4.
[目的]总结十二指肠球部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分析误诊原因,以降低其误诊率。[方法]回顾性总结本院2007-01-01—2013-12-31期间被误诊的十二指肠球部恶性肿瘤1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首发症状:腹痛6例,黑便3例,反酸3例,腹胀2例。病理类型:腺癌8例,黏液细胞癌3例,类癌2例,鳞状细胞癌1例。肿瘤部位:十二指肠球部前壁7例,小弯侧3例,后壁2例,弥漫型2例。内镜分型:溃疡型7例,隆起型5例,平坦糜烂型2例。误诊分布:十二指肠球部良性溃疡8例,息肉3例,十二指肠球炎2例,腺癌1例。[结论]十二指肠球部恶性肿瘤易误诊为十二指肠球部良性溃疡及息肉;提高对十二指肠球部恶性肿瘤的全面认识,重视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及组织学检查,可降低十二指肠球部恶性肿瘤的误诊率。  相似文献   
25.
26.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探头对早期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微浸润判断的准确性。方法选取该院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的122例消化道早期肿瘤患者。122例患者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并在术后进行病理诊断。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观察肿瘤微浸润病变程度。结果超声内镜判断早期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微浸润,总准确率为68.85%(84/122);其漏判率、过判率分别为7.38%(9/122)、23.77%(29/122);胃肿瘤、食管肿瘤过判率分别为30.00%(15/50)、20.00%(8/40),显著高于漏判率的10.00%(5/50)、5.00%(2/40)(P0.05)。结论内镜超声探头对早期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微浸润判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需要注意胃肿瘤、食管肿瘤的过判现象。  相似文献   
27.
背景:研究显示姜黄素可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PPAR)-γ,抑制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的大鼠结肠炎症。目的:以姜黄素和PPAR-γ拮抗剂GW9662单独或联合干预结肠炎模型大鼠,探讨姜黄素在大鼠实验性结肠炎中的抗炎机制。方法:以直肠内注入TNBS/乙醇溶液制备大鼠结肠炎模型。模型大鼠分别腹腔注射二甲基亚砜(DMSO)、姜黄素、GW9662或GW9662+姜黄素2周,评价各组大鼠的死亡率、结肠损伤评分、血清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IL)-2和抗炎因子IL-10水平以及结肠组织PPAR-γ和核因子(NF)-κB的表达。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姜黄素能明显降低大鼠死亡率、结肠黏膜大体、组织学损伤评分和血清IL-2水平,升高血清IL-10水平,结肠组织PPAR-γ表达增高,NF-κB表达减低(P〈0.05);GW9662+姜黄素组大鼠结肠炎症无明显改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姜黄素组PPAR-γ与NF-κB的表达均呈负相关(P〈0.01)。结论:姜黄素可通过PPAR-γ途径负性调节NF-κB的表达,在TNBS诱导的大鼠结肠炎中发挥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28.
目的通过对表现为假性腹泻的直肠粪嵌塞病例的诊治分析,提高对该病的重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2年12月就诊的25例以假性腹泻为主要表现的直肠粪嵌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男10例,女15例,平均年龄62岁,误诊3例,均误诊为急性胃肠炎。确诊为粪嵌塞后给予手法扣除直肠大便、反复肥皂水、温生理盐水或甘油灌肠剂灌肠等处理,后辅助番泻叶、蓖麻油、果导片、莫沙必利等药物导泻、促胃肠动力治疗,平均治疗4d,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以假性腹泻为主要表现的直肠粪嵌塞,容易误诊,延误治疗,医护人员应提高对其认识,重视肛门指诊,及时正确治疗。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内镜下不同治疗方法在食管癌术后难治性吻合口狭窄中的作用.方法 对2006年12月至2014年6月就诊的36例经内镜治疗的食管癌术后难治性吻合口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单纯扩张、扩张+支架及扩张+放射粒子对术后难治性吻合口狭窄的治疗效果,分析不同部位、不同性质狭窄的最佳治疗方法.结果 36例患者中7例单纯反复内镜下扩张治疗;5例扩张后置放营养管,其中2例后续放射治疗;18例扩张后置放1枚食管支架,其中1例后续放射治疗;3例扩张后置放2枚支架,2例扩张后置放1枚附有放射粒子的支架;1例扩张后放置3枚支架.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出现的胸骨后疼痛、恶心、胸部闷胀不适等症状经对症处理后均消失,无穿孔、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治愈29例,有效5例,无效2例.结论 内镜治疗在食管癌术后难治性吻合口狭窄中具有重要作用,针对不同的狭窄原因可以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0.
近年来,小儿食管异物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小儿急诊病,异物多为小儿易触及到的硬币、玩具配件、纽扣、食物等.小儿多将这些小物体含在嘴中咀嚼,无意或有意将物体吞入,致使这些物体停留在食管狭窄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