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1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总结分析用麦默通(Mammotome)做乳腺微创手术术中及术后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对456例麦默通乳腺微创手术,在术中、术后出血的发生情况、处理方法、出血原因及预防措施进行分析并对预防措施进行探讨。结果在彩超引导下对793个乳腺病灶切除,出现术中出血51例,术后形成血肿46例,皮肤形成瘀斑32例。通过相应处理,全部病例均治愈。结论乳腺麦默通微创手术在切除较大病灶及多发病灶时出血情况明显增加,通过筛选接受微创手术的肿块大小及数量、加压包扎、术后避免患侧上肢剧烈运动及乳房碰撞可减少面麦默通微创手术的出血。  相似文献   
12.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在脊柱外科手术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具有增加脊柱稳定性的优势, 但存在内固定松动和螺钉拔出等潜在并发症。目前常采用轴向拔出力评估内固定的短期生物力学特性、疲劳试验评估内固定的长期生物力学特性、扭矩评估螺钉与脊椎骨质的相互作用。影响椎弓根螺钉生物力学特性的因素包括脊椎相关因素(骨密度)和螺钉相关因素(螺钉尺寸、螺钉设计和螺钉增强材料)。在高骨密度的骨骼中螺钉轴向拔出力可显著增加, 而通过增加螺钉直径和长度、改进螺钉设计并使用螺钉增强材料也可以提高螺钉的固定强度。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为实现个体化和功能性最优通道选择提供了关键信息, 设计具有最佳固定强度的螺钉通道有望降低螺钉松动的风险, 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工业的发展,导航与手术机器人系统以其创伤小、手术操作时间短、精准、稳定和安全等特点,越来越多地运用在脊柱内固定手术中。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导航与机器人辅助颈椎螺钉内固定手术的临床应用病例,对其准确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纳入2006年1月至2019年8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行导航或机器人辅助颈椎手术的患者369例。手术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螺钉置钉精确率、手术时间以及术后5d内并发症发生率。根据Gertzbein-Robbins分类标准,对螺钉是否侵犯骨皮质的情况进行评估。结果36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其中导航手术283例、机器人手术86例,手术时间为(195.1±93.6)min。症状在术后明显缓解,术中与术后5d内均未发生并发症。共置入颈椎螺钉1160枚,螺钉分类为A类1030枚、B类115枚、C类15枚。螺钉位置优秀率(A级)为88.8%,螺钉位置可接受率(A级+B级)为98.7%。结论导航与机器人系统辅助颈椎螺钉内固定术的准确性高、安全性好,是未来颈椎手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背景: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在亚洲高发,连续型或混合型OPLL常采用颈椎后路椎板成形术治疗。此类病例中有骨化灶侵及C2或C2以上水平造成脊髓压迫的情况,需进行手术减压。但同时可能破坏颈半棘肌和头半棘肌的肌肉附着点,造成颈椎前凸丢失和术后轴性疼痛。目的:观察保留或重建棘突肌肉附着点的C2椎板穹窿状减压联合棘突纵割式椎板成形术(SLAC)治疗高位颈椎OPLL的临床及影像学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的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因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且骨化灶压迫侵及C2/3椎间盘水平及以上的手术患者,对该组患者行C2椎板穹隆状减压联合SLAC术。对比术前及末次随访的颈椎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肩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前凸角等指标,并记录并发症情况。部分患者行术后CT,测量脊髓容纳空间(SAC),并与术前对比,评价影像学效果。结果:共2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21例,女6例,年龄40~81岁,平均(63.9±8.3)岁。随访时间6~20个月,平均(12.9±4.0)个月。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时颈椎JOA评分显著增加(10.8±1.2vs 12.9±1.7,P=0.001),NDI(26.3±6.2 vs 14.4±5.9,P<0.001)、颈椎前凸角(11.6°±6.9°vs 8.3°±6.2°,P=0.004)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颈肩痛VAS评分(2.4±1.0 vs 2.9±1.3,P=0.1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例患者术后即刻行CT扫描,手术前后C2水平SA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1.9)mm vs(15.3±2.5)mm,P<0.001]。结论:保留或重建棘突肌肉附着点的C2椎板穹窿状减压联合棘突纵割式椎板成形术的临床及影像学结果满意,并不增加术后颈肩部轴性疼痛,可作为治疗高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手术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应用机器人辅助皮质骨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对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应用机器人辅助皮质骨螺钉固定融合手术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6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42例,女22例;年龄(66.4±14.6)(55~79)岁.包括腰椎管狭窄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俯卧位机器人辅助脊柱外科全麻手术中由呼吸引起的椎体位置改变,为抵消呼吸引起的椎体运动造成的影响及提高机器人手术的精确度提供支持。方法在手术室内,采用光学示踪系统固定于俯卧位全麻患者的背部,以追踪C3、C7、T7、T12、L4及S1椎体的位移。结果根据全周期的高峰值-低峰值计算各节段活动度,T7(2.26 mm)、T12(2.27 mm)以及L4(1.61 mm)的活动度显著高于其余节段。前后方向的活动度显著高于左右及上下的活动度。结论机器人辅助脊柱外科手术中,患者的呼吸运动会造成显著的椎体位移,影响主要集中在下胸段及腰段椎体。现有的机器人系统需要根据对呼吸模式的观察,调整定位时机。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下经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transforaminal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t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天玑TM骨科手术机器人辅助下tPELD手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14例连续病例的病历资料(机器人组),男7例,女7例;年龄为(46.6±14.8)岁(范围16~72岁)。机器人组在术中获取实时三维影像并在机器人系统内规划穿刺路径,再由机械臂引导术者进行精准穿刺和工作通道建立完成手术。选取同期接受传统"C"型臂X线透视辅助下tPELD手术的25例连续病例作为对照组,年龄(45.5±13.7)岁(范围16~68岁)。所有患者均完成至少12个月的随访。主要观察指标为术中透视次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以及采用改良Macnab分级评估临床疗效,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分布、腰椎间盘突出类型、手术节段、术前VAS和ODI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除1例由于技术原因术中转为开放手术外,余13例均成功完成机器人辅助tPELD手术。机器人组术中透视(8.8±5.5)次明显低于对照组(21.3±8.3)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42,P<0.01)。机器人组术后即刻VAS为(2.85±1.79)分,末次随访时为(1.50±1.04)分均较术前(7.62±0.92)分有明显下降(F=69.747,P<0.01);末次随访时ODI为18.89%±12.16%较术前71.19%±12.12%有明显下降(t=15.430,P<0.01)。两组间术后即刻VAS(t=0.568,P=0.574)、末次随访VAS(t=0.713,P=0.481)及末次随访ODI(t=0.171,P=0.865)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分级优良率机器人组92.30%,对照组84.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7,P=0.472)。两组均未出现神经根损伤、硬膜损伤、颅内压升高等严重并发症,机器人组出现复发1例(复发率7.7%),对照组出现复发2例(复发率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973)。结论机器人辅助经皮内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技术能够协助术者简单、准确、安全地建立工作通道,并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