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57篇
  免费   77篇
  国内免费   41篇
耳鼻咽喉   18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18篇
基础医学   79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302篇
内科学   119篇
皮肤病学   17篇
神经病学   49篇
特种医学   67篇
外科学   235篇
综合类   644篇
预防医学   308篇
眼科学   10篇
药学   260篇
  4篇
中国医学   398篇
肿瘤学   4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47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123篇
  2013年   118篇
  2012年   136篇
  2011年   182篇
  2010年   134篇
  2009年   146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122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115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49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1篇
  195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临床对一些疑难病的施治,使用常规疗法往往不易取效,而使用那些简便易得的生草药进行治疗,却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临床运用于不同的外治方法上,尤以鱼腥草的功效为著,现简述如下。1药物揉擦法11治疗牛皮癣取鲜鱼腥草、土大黄、土槿皮、博落回各等分,切碎共捣...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索研究新冠肺炎住院患者高死亡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旨在区分可能需要加强监护治疗患者,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省2家医院确诊为新冠肺炎的3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基于A-DROP评分系统(年龄:男性≥70岁,女性≥75岁;脱水表现或血尿素氮≥21 mg·d L-1;血氧饱和度≤90%或动脉血氧分压≤60 mm Hg;意识障碍;收缩压≤90mm Hg),将患者分为低风险组(A-DROP评分=0)和高风险组(A-DROP评分≥1)。使用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来阐明新冠肺炎住院患者高死亡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高风险组住院患者67例(22.19%),低风险组住院患者235例(77.81%)。高风险组患者的年龄和CT评分较低风险组更高,死亡率显著高于低风险组。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当患者的年龄≥68岁,入院时CT评分≥8时,住院死亡风险较高。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8岁(OR为25.31,95%CI:8.99~71.27,P<0.001)和CT评分≥8(OR为2.69,95%CI:1.01~7.21,P=0.048)是新冠肺炎住院患者高死亡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讨利培酮片剂与微球制剂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4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利培酮片剂组(n=23)和微球制剂组(n=22),根据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第8、16周末的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分,以PANSS减分率为疗效评定依据。治疗第8、16周末采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第8、16周末片剂组及微球制剂组PANS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相比,治疗第8周末微球制剂组PANSS评分低于片剂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8、16周末两组TE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早期利培酮微球制剂较片剂疗效更显著,治疗结束时两种剂型疗效及不良反应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4.
目的 研究黄芪注射液足三里注射对晚期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60例晚期肿瘤患者按完全随机法分成穴位注射治疗组与常规治疗对照组,治疗组予黄芪注射液注射足三里穴位,隔日1次,共注射10次(20d);对照组仅行支持治疗.全部病例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均不用免疫调节剂治疗.主要观察指标为生活质量(QOL)、行为状态(KPS)评分、外周血象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QOL、KPS明显升高,两组治疗后QOL、KPS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外周血象影响不明显,对照组仅见血小板有升高.结论 黄芪注射液足三里穴位注射可以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行为状态.  相似文献   
25.
目的 探讨单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或CABG+二尖瓣成形术(MVP)联合治疗冠心病合并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MR)的疗效以及影响围术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17年9月~2020年9月于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接受外科治疗的215例冠心病合并中度IMR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分为CABG组(n=124)和CABG+MVP组(n=91)。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以及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项目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等。根据术后是否发生并发症或死亡,分为无并发症组(n=179)和并发症组(n=36)。记录并比较患者手术时间、是否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移植血管数、平均远端吻合口、远端吻合口分布、I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等围手术期指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影响患者围术期并发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CABG+MVP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LVEF、LVESd均高于CABG组,二尖瓣反流面积低于CABG组(P<0.05);CABG+MVP组死...  相似文献   
26.
偏头痛是一种周期发作的头痛。由于本病发病率高,发病机制复杂,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笔者1999年2月~2006年12月采用针刺治疗偏头痛119例,并设口服药物治疗82例对照。  相似文献   
27.
分娩过程中导致孕妇手部尺神经深支急性损伤,临床少见.2017年1月-2019年10月,共接诊2例此类患者,分析原因和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例,25岁女性1例,29岁女性1例,体型偏瘦,均为首胎自然分娩不顺畅,产床上产程较长3~4 h,分娩结束后即感觉环小指麻木,并出现“爪”形手...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LED-蓝光对大鼠肝大部切除肝再生后TNF-α、IL-6含量变化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24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及LED干预组。采用Higgins改良方法制备大鼠70%肝切除后肝再生的模型,在手术后的不同时间点,检测血清中TNF-α、IL-6的含量变化。结果各实验组动物在手术后1 d血清中TNF-α、IL-6的水平均有升高,模型组和LED干预组的TNF-α、IL-6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且LED干预组的TNF-α、IL-6水平均显著高于模型组;在术后3 d假手术组血清TNF-α、IL-6水平即趋于正常,而模型组和LED干预组TNF-α、IL-6水平达高峰;在术后5 d和7 d,模型组和LED干预组血清中TNF-α、IL-6的水平开始下降,但LED干预组TNF-α、IL-6的水平仍高于模型组。结论LED-蓝光对肝切除后肝再生起明显的促进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增强TNF-α、IL-6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29.
恙虫病31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乡占  张雷 《人民军医》1998,41(11):655-656
恙虫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80年代后在我国北方地区出现新的疫区。现将我院收治的恙虫病312例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男198例,女114例;年龄4~76岁,平均36.2岁。每年均在7~12月发病,10月为高峰(占73.0%)。流行呈单高峰,病例呈散发。发病率0.5%~2.0%,个别地区高达3.5%。多分布于河流两岸和水库库区。1.2 临床特点 具有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焦痂或溃疡四大特征者225例(71.1%),均有发热和焦痂,体温39℃以上262例,多呈弛张热或稽留热,持续7~10d,个别可达1个月。皮疹于发病后5~10d出现235例(75.3%),主要分布于躯干…  相似文献   
30.
目的 探讨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查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原发性小肠肿瘤的临床资料、发病特点及术前诊查方法。结果 小肠肿瘤临床表现不特异,确诊时长达1周-32个月,平均6个月。术前确诊率低(31.7%)。检查方法中胃肠造影和CT的使用相对较多,受检阳性率分别为54.2%(26/48)和81.3%(26/32)。小肠肿瘤恶性居多,占53.8%(21/39)。结论 原发性小肠肿瘤表现隐匿,容易误诊,常规检查手段特异性不高,胃肠造影和CT确诊率相对较高,新的检查方法有待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