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8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36篇
儿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40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118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8篇
外科学   226篇
综合类   11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磷酸钙陶瓷人工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磷酸钙陶瓷人工骨进行了综述。介绍了磷酸钙陶瓷的制备、生物学性能及作为人工骨的不足之处及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82.
高性能多孔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制备新工艺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开发了一个制备高性能多孔高纯 β-磷酸三钙 ( β- TCP)陶瓷新工艺 ,采用湿法工艺 ,将自制高纯、超细 ( 1~几 μm)的高纯、超细 Ca CO3调和成浆料加入到分析纯磷酸配制成的一定浓度的磷酸溶液中反应 ,配料按 Ca/ P原子比为 1.50。反应在搅拌和超声波震荡下进行 ,并在 10 min内完成 ,制得组成为Ca3( PO4 ) 2 n H2 O的 TCP前驱体沉淀 ,该沉淀粒度细 ( 0 .8~几 μm)而均匀 ,过滤性能优良 ,固液能快速分离。用 3% PVA溶液作粘结剂 ,2 0~ 30目的柱状硬脂酸作成孔剂 ,经压模成型、干燥、在 1170℃下煅烧制得高性能多孔 β- TCP生物陶瓷。研究表明 ,Ca CO3粒度对 TCP前驱体粒度、β- TCP陶瓷的孔隙率、抗压强度以及溶解速度均有影响 ,根据临床应用需要可以通过选用不同 Ca CO3粒度及致孔剂形状大小来调节陶瓷的孔隙率、孔结构 ,以控制陶瓷强度和溶解速度  相似文献   
83.
用浸泡法和明胶包裹法制备庆大霉素重组合异种骨,植入小鼠股部肌袋中,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移植植骨粒周围软组织中庆大霉素浓度,观察庆大霉素重组合异种骨复合物的药物释放度。  相似文献   
84.
观察庆大霉素重组合异种骨复合体(G-RBX-C)修复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的能力。方法采用兔桡骨干15mm节段性骨缺损不愈合模型评价G-RBX-C的骨缺损修复能力。结果植入G-RBX-C术后4周,纤维组织长入,诱导形成多个新生软骨、骨岛;术后8周,新骨大量形成;术后16周,初步形成正常骨干结构,骨皮质连续,骨髓腔再通。结论G-RBX-C具有良好的骨缺损修复能力,有望成为临床开放性骨折合并骨缺损一期植骨治疗的较理想骨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85.
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创面愈合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创面愈合反应中可以起到诱导毛细血管形成,刺激上皮细胞、内皮细胞增殖,促进肉芽组织增生等多种作用。bFGF在临床应用的疗效观察尚较少。笔者将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FGF,珠海东大生物制药公司)外用于89例临床病例的疗效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分组及处理方式:89例分为手术创面和外伤创面。其中手术创面60例,为择期手术患者,男女比为1.1∶1.0,创面较洁净,无感染及渗出;分别给予rbFGF75AUcm2(A1组,12例),150AUcm2(A2组,12例,给药4d;A4组,12例,给药7d)和300AU…  相似文献   
86.
电场和电磁场治疗骨折不愈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场和电磁场在临床上用于治疗骨折不愈合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本文对其临床应用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给予了介绍。  相似文献   
87.
抗生素缓释系统在骨科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抗生素缓释系统是近20年来在一系列新的生物相容性较好的无机材料和有机高分子材料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为解决目前常规用药方式效率不高且毒性较大这一缺陷的一种新型局部给药方式,在治疗骨髓炎、骨结核和感染性骨缺损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就其优势、种类及其在骨科的应用和对骨组织的影响等方面作一综述。一、局部应用抗生素的优势骨与软组织创伤后感染,是骨科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规处理包括:清除坏死组织,骨固定,消灭死腔,软组织覆盖和全身应用抗生素。应用抗生素时,由于骨病变处血运较差和周围瘢痕组织多等特点,血…  相似文献   
88.
目的 牛松质骨具有天然的多孔结构,微孔规则,相互贯通,是骨组织工程载体的选择之一。本研究观察了体外状态下表面不加修饰的去抗原牛松质骨载体的生物相容性,为骨组织工程研究寻找新的载体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牛四肢骨干骺端松质骨锯成0.6~0.8cm^3的松质骨块,经过反复水洗(40~50℃)、脱脂、超声振荡、离心、脱蛋白过程,清除牛松质骨内的细胞成份、油脂、骨髓组织及残留血液。选择孔隙直径约为300~700μm,孔隙均匀的骨块,风干后再经砂轮仔细打磨精修,制成约0.5cm^3的去抗原牛松质骨骨块。用兔骨髓基质细胞与载体复合,体外培养7、14d行扫描电镜观察了解细胞的生长情况。结果 1.去抗原牛松质骨载体表面干涩不平,洞沟遍布;2.培养第一周的载体壁上,细胞较少,形态不规则,大小不一,散在于孔壁上,细胞分布不均,无突起伸展贴壁,并可见有细胞死亡后崩解的碎片散在于细胞之间。培养第二周载体孔壁上细胞数量更少,提示有细胞死亡并脱落。结论 体外状态下表面不加修饰的去抗原牛松质骨载体不适于MSC贴壁生长。  相似文献   
89.
摘要 背景:传统的方法修复软骨损伤,易发生退变。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根据需要调节降解速度等性能,可能在修复软骨损伤方面具有应用前景。 目的:观察以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为载体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可行性。 方法:选取2月龄新西兰兔骨髓培养,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第3代细胞与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共培养制成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细胞复合物。建立兔髌股关节股骨髁部缺损模型,在右侧36个膝关节植入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细胞复合物,左侧18膝植入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另18膝造成缺损后留作空白对照。术后4,8,12,24,36,48周取材,行大体及组织学观察,组织学评分。 结果与结论: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细胞复合物修复大鼠缺损后,软骨细胞分布较均一,色泽与正常软骨相似,与正常软骨界限消失,表面细胞平行于关节面,深层细胞排列紊乱,细胞呈团状,基质异染广泛,软骨下骨形成及潮线恢复正常,与周围正常软骨连接良好。而单纯植入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或缺损后未处理大鼠缺损边缘细胞呈团块状增生,底部为纤维组织。提示骨髓基质细胞源性软骨细胞是修复关节软骨缺损较理想的种子细胞,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适合作为组织工程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支架材料,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髌股关节;组织工程;骨髓基质细胞;载体材料;软骨缺损;分化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16.007  相似文献   
90.
目的长期观察并获得单纯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ovine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BMP)异位诱导成骨的组织学变化。方法(20±2)g昆明小鼠21只,麻醉后于双侧股部肌肉中直接植入块状bBMP各2mg,分别于第1、2、4、6、8、10、12周各处死3只,切取诱导分化组织,5%戊二醛固定,标本用10%EDTA脱钙后制作5μm石蜡切片,分别行甲苯胺蓝染色,HE染色,丽春红三色染色观察组织学变化情况。结果植入1周,大量分化良好的间充质细胞和幼稚软骨细胞形成一椭圆形分化组织块;植入2周,大量骨小梁生成,部分骨小梁边缘骨化;植入4周,骨小梁转化为成熟的骨质,骨质中有散在于骨细胞中的破骨细胞生成;植入6~12周,椭圆形骨组织块内部小梁骨逐渐吸收、断裂、不连接,但外周骨质逐渐塑形,局部成熟骨质周边仍伴有新生骨形成。结论bBMP无需任何载体即可在肌肉中异位成骨,具有强大的异位骨诱导能力;血供在异位骨的形成和维持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