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2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3篇 |
临床医学 | 13篇 |
内科学 | 7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18篇 |
综合类 | 12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药学 | 3篇 |
中国医学 | 8篇 |
肿瘤学 | 1篇 |
出版年
2021年 | 2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1篇 |
2016年 | 1篇 |
2014年 | 1篇 |
2013年 | 3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4篇 |
2009年 | 5篇 |
2008年 | 5篇 |
2007年 | 4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4篇 |
199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62.
63.
目的 观察肾移植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及其表面特异性标志物Foxp3和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的变化,探讨其在诊断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和价值。 方法 选取4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治疗的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对照者。在患者移植前、移植后1、2、4、8周或发生排斥反应时,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荧光定量PCR检测Foxp3 mRNA表达;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B)检测血浆中sIL-2R水平。 结果 (1)移植后第1、2、4、8周急性排斥反应组CD4+CD25+调节性T细胞、Foxp3 mRNA水平明显低于同期未发生排斥的肾功能稳定组,而sIL-2R水平却显著高于肾功能稳定组。(2)血液透析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9.22±3.53)%]、Foxp3 mRNA[(0.82±0.36)×10-3]及sIL-2R[(856.30±108.24) U/ml]水平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6.09±1.99)%、(0.50±0.28)×10-3、(247.35±11.24) U/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3)肾移植后随着肾功能的恢复,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16.53±4.14)%]、Foxp3 mRNA[(4.97±1.94)×10-3]显著升高(P < 0.01),而sIL-2R[(463.72±31.23)U/ml]水平明显降低(P < 0.01)。(4)当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CD4+CD25+调节性T细胞[(12.18±2.86)%]、Foxp3 mRNA[(3.15±1.22)×10-3]显著降低(P < 0.01),而sIL-2R[(748.36±115.41) U/ml]水平明显升高(P < 0.01),并且这些变化早于Scr的变化。(5)患者移植前后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百分率与Foxp3 mRNA水平均呈正相关(分别为r = 0.904、0.932,P < 0.01),但与sIL-2R水平无相关。 结论 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Foxp3 mRNA及sIL-2R水平的测定均可以作为肾移植患者移植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预测指标,并可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64.
65.
来氟米特用于肾移植患者长期维持治疗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来氟米特作为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广泛应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它兼有免疫抑制作用和抗病毒活性,初步临床观察提示它可用于器官移植抗排斥治疗,但长期疗效尚不清楚。
目的:评价来氟米特+环孢霉素(或他克莫司)+泼尼松三联药物对肾移植受者维持治疗的长期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2002-12/2007-03在解放军第四五五医院,解放军南京军区肾脏专科中心完成。
对象:选取肾移植术后超过1个月且肾功能正常者。来氟米特治疗组:用氟米特替换霉酚酸酯或硫唑嘌呤患者20例,移植时年龄16~47岁,平均(32.6±8.7)岁,其他免疫抑制剂与对照组相同。对照组:同期肾移植患者41例,年龄17~57岁,使用霉酚酸酯+环孢素A/他克莫司+泼尼松为维持治疗。
方法:来氟米特起始剂量为50 mg/d,应用3~5 d后给予20 mg/d 维持;泼尼松维持剂量为10 mg/d;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剂量根据其血药浓度进行调整。前3个月每月复查肝功能、肾功能和血常规,以后根据患者情况1~3个月复查1次。
主要观察指标:来氟米特治疗组和对照组移植肾和患者生存率,及来氟米特不良反应。
结果:来氟米特组观察时间平均(27.7±21.6)个月。继续维持来氟米特治疗肾功能稳定7例,血肌酐翻倍或肾功能丢失2例,失访1例,退出10例。来氟米特组人、肾生存率分别为1年100%和100%,3年100%和94%,5年79%和78%。对照组人、肾生存率分别为1年95%和95%,3年90%和88%,5年90%和77%。死亡原因:来氟米特组2例移植肾失功后放弃透析治疗;霉酚酸酯组2例带功死于肺部感染,2例于移植肾失功后因经济困难放弃治疗。来氟米特不良反应:早期脱发3例,皮疹2例,恶心3例,贫血2例。
结论:用来氟米特+钙调素抑制剂+泼尼松三联治疗和霉酚酸酯+钙调素抑制剂+泼尼松三联治疗的肾移植受者5年的临床结果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66.
背景:来氟米特作为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广泛应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它兼有免疫抑制作用和抗病毒活性,初步临床观察提示它可用于器官移植抗排斥治疗,但长期疗效尚不清楚.目的:评价来氟米特+环孢霉素(或他克莫司)+泼尼松三联药物对肾移植受者维持治疗的长期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回顾性病例分析,2002-12/2007-03在解放军第四五五医院,解放军南京军区肾脏专科中心完成.对象:选取肾移植术后超过1个月且肾功能正常者.来氟米特治疗组:用氟米特替换霉酚酸酯或硫唑嘌呤患者20例,移植时年龄16~47岁,平均(32.6±8.7)岁,其他免疫抑制剂与对照组相同.对照组:同期肾移植患者41例,年龄17~57岁,使用霉酚酸酯+环孢素A/他克莫司+泼尼松为维持治疗.方法:来氟米特起始剂量为50 mg/d,应用3~5 d后给予20 mg/d维持;泼尼松维持剂量为10 mg/d;环孢素A或他克莫司剂量根据其血药浓度进行调整.前3个月每月复查肝功能、肾功能和血常规,以后根据患者情况1~3个月复查1次.主要观察指标:来氟米特治疗组和对照组移植肾和患者生存率,及来氟米特不良反应.结果:来氟米特组观察时间平均(27.7±21.6)个月.继续维持来氟米特治疗肾功能稳定7例,血肌酐翻倍或肾功能丢失2例,失访1例,退出10例.来氟米特组人、肾生存率分别为1年100%和100%,3年100%和94%,5年79%和78%.对照组人、肾生存率分别为1年95%和95%,3年90%和88%,5年90%和77%.死亡原因:来氟米特组2例移植肾失功后放弃透析治疗;霉酚酸酯组2例带功死于肺部感染,2例于移植肾失功后因经济困难放弃治疗.来氟米特不良反应:早期脱发3例,皮疹2例,恶心3例,贫血2例.结论:用来氟米特+钙调素抑制剂+泼尼松三联治疗和霉酚酸酯+钙调素抑制剂+泼尼松三联治疗的肾移植受者5年的临床结果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67.
目的对髋关节持续被动活动治疗小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疗效进行分析,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患儿18例,其中男性4例,女性14例;年龄4~34个月,平均年龄19.3个月。予以髋关节持续被动活动治疗(即给予外固定支具连接动力装置治疗),通过治疗前和治疗后的骨盆X射线平片,分析比较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1年治疗效果和髋臼角的变化。结果髋关节发育不良23髋,经过髋关节持续被动活动治疗3个月,所有患儿髋关节脱位、半脱位均得到治愈,7髋恢复正常,但仍存在16髋髋关节发育不良。其中全脱位的14髋中13髋髋臼角仍大于正常范围,1髋髋臼角恢复正常;5髋半脱位中2髋髋臼角大于正常范围,3髋髋臼角恢复正常;单4髋纯髋臼角过大中3髋恢复正常,1髋髋臼角仍较大。1年随访,16髋髋关节发育不良者有8髋髋臼角恢复正常,6髋髋臼角度数下降,但仍大于正常值,失访2髋。治疗前髋臼角为(31.06±5.96)°,治疗后3个月为(26.04±6.08)°,治疗后1年为(20.08±3.03)°;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6.582、5.631,P 0.01)。说明髋臼角随治疗逐渐减小。所有患儿治疗期间,均未发生压疮,未发生患侧髋关节、膝关节固定造成的僵硬挛缩,均未出现股骨头坏死征。结论髋关节持续被动活动可以有效的降低发育型髋关节脱位患儿的髋臼指数,可以促进髋关节发育,改善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68.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和(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肾移植受者的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比较术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或(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BV)阳性与HBsAg和抗-HCV均阴性肾移植术患者的预后,用Kaplan—Meier法统计生存率。结果:肝炎病毒阴性受者的生存率和肾存活率分别为:1年94%和92.3%;3年88.6%和86.5%;5年83%和79.6%;10年69.9%和54%;肝炎病毒阳性受者的生存率和肾存活率分别为:1年98%和95.9%;3年91.3%和89.3%;5年79%和80.8%;10年64.7%和64.7%,阳性和阴性者相比生存率无明显差别。1999年前免疫抑制剂以环孢素A(CsA)、硫唑嘌呤(Aza)和激素为主,肝炎病毒阳性者5年和10年人生存率低于阴性患者,移植肾生存率无差别。肝炎病毒阳性受者死亡8例,4例死因为肝功能衰竭或肝硬化。1999年后吗替麦考酚酯(MMF)及他克莫司(FK506)应用于抗排斥治疗,肝炎病毒阳性和阴性受者移植肾和患者生存率均无差异,29例阳性者仅1例死亡,原因为移植肾失功后尿毒症。结论:在以CsA和A2a为主要免疫抑制剂的年代,肝相关并发症是肝炎病毒阳性肾移植受者重要死因,但肝炎病毒阳性与阴性者相比生存率、肾活率无明显差别。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和移植前后正确处理,可能改善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肾移植受者预后。 相似文献
69.
患者男 ,2 2岁。以“腹痛、腹泻 3周 ,发热、便血 10d”入院。 3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腹泻 ,每日大便 3~ 7次 ,为黄色稀便 ,无粘液、脓血 ,未曾治疗。 10d前出现持续发热 ,体温 39~ 41℃ (稽留热 ) ,便血 ,色暗红 ,每次 10~5 0mL。曾用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先锋必治疗 8d(剂量不详 ) ,效果欠佳。既往史无特殊。查体 :T 41 3℃ ,P 112 /min ,R 2 1/min ,BP 13/8kPa。急性高热病容 ,皮肤粘膜苍白 ,浅表淋巴结不大 ,心肺无异常。腹平坦 ,无肠型、蠕动波及腹壁静脉曲张。脐周及下腹部压痛明显 ,无肌紧张及反跳痛。肝… 相似文献
7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急性肾损伤小鼠的肾脏归巢现象及功能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在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模拟急性肾损伤的小鼠模型中,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能否向损伤的肾小管迁移并促进其修复. 方法: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培养法有效分离纯化出C57BL/6小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MSCs),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标记并采用免疫组化法鉴定.雄性C57BL/6小鼠45只,分为正常埘照组(15只)、I/R组(15只、夹闭双侧肾蒂30 min开放)、I/R+BrdU-mMSCs组(15只、夹闭双侧肾蒂30 min开放的同时尾静脉注射经BrdU标记的mMSCs).于建模后1d、2d、3d、7d、14d分别处死部分小鼠(每次每组均处死3只),留取动脉血及肾组织,检测血肌酐(SCr)及尿素氮(BUN)水平,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荧光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MSCs在受体小鼠肾组织的分布并对其进行鉴定. 结果:经免疫组化证实BrdU标记mMSCs的阳性率可达(98.71±0.32)%.I/R组、I/R+Brdu-mMSCs组小鼠的BUN及SCr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但I/R+BrdU-mMSCs组小鼠的BUN及SCr水平却较同一时间点的I/R组为低,肾小管损伤程度评分也有着显著降低.免疫组化检测显示I/R+BrdU-mMSCs组小鼠肾脏中可检测到BrdU~+细胞的分布,以术后第3天最多[(19.36±6.94)%].经荧光组织化学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证实该BrdU~+细胞定位于小鼠的肾小管上皮细胞(renal tubular epithelial cells,RTECs)处,且表达RTECs特异性的标志物角蛋白18(cytokertain-18,CK18). 结论:小鼠发生I/R诱导的急性肾损伤后可诱导MSCs向损伤的肾小管上皮迁移并转化,参与RTECs的更新,促进肾损伤的修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