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72.
目的:探讨黄芩苷对Aβ诱导的神经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同时通过对诱导凋亡的关键因素综合分析阐明其作用机制。
方法:①实验方法及分组:正常对照组,神经元母细胞瘤SH-SY5Y无血清培养;模型组,模型组加终浓度为25μmol/L 的Aβ25-35处理24h;黄芩苷治疗组,黄芩苷预处理1h,再加终浓度为25μmol/L的 Aβ25-35处理24h,大剂量组采用100μM,小剂量组采用50μM。②实验评估:各实验组作用24小时后,收集细胞上清ELISA测定细胞NO、LDH分泌;MTT实验测定各组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及线粒体膜电位的改变;RT-PCR检测caspase-3的mRNA水平。
结果:MTT实验显示,Aβ25-35处理后SH-SY5Y细胞的存活率明显下降(p<0.01),而黄芩苷各治疗组则显示出明显的保护作用(p<0.05,p<0.01);细胞上清LDH活性测试显示,Aβ25-35组上清中的LDH明显升高(p<0.01);黄芩苷组各治疗组与模型组比差异显著(p<0.05,p<0.01);比色法测定细胞上清中NO分泌显示,Aβ25-35处理后细胞NO分泌明显上升(31.64±1.96μM),而黄芩苷各治疗组均能有效抑制NO的产生,黄芩苷100μM(9.43±0.63μM),黄芩苷50μM(23.41±0.94μM)p<0.01;流式细胞仪分别测定细胞凋亡率及线粒体膜电位,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β25-35明显诱导了细胞凋亡,同时线粒体膜电位也明显下降(p<0.01),而黄芩苷各治疗通过保护线粒体膜电位有效抑制了凋亡的发生发生;进一步的caspase-3mRNA表达测定中也显示黄芩苷各组均能明显抑制caspase-3的表达。
结论:本研究结果明确了黄芩苷能有效抑制Aβ25-35诱导的神经元细胞的调亡,在进一步机制研究中显示了黄芩苷同过抑制自由基损伤、调亡分子caspase-3的表达以及保护线粒体正常功能等凋亡发生的关键环节保护了神经元细胞。 相似文献
73.
74.
背景:突触密度是脑组织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指标,与认知功能密切相关。在人脑老化及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过程中伴有突触脱失,可使突触密度发生变化。目的:观察正常人增龄过程中突触素表达的变化,以及脑老化中不同部位突触密度的改变,并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比较。设计:抽样调查。单位:解放军总医院老年神经科。对象:选择1996-06/2002-12解放军总医院病理诊断无重要神经系统病史及神经病理改变的病理资料,共纳入28具尸体的脑组织(正常增龄组),其中男23例,女5例;年龄23-100(65&;#177;22.8)岁,按年龄分为3组,即成年组9例(23-55岁)、老年组7例(64-72岁)、〉75岁组12例(76-100岁)。另选取经临床病理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的6具尸体脑海马标本(阿尔茨海默病组),男5例,女1例,年龄76-94(83&;#177;7.7)岁。方法:因突触素免疫化学反应强度在人体死亡后4-8h之后保持相对稳定,故所有病例于死亡后8-72h尸检常规取脑,而甲醛对突触素的影响也发生在〈6周,故本组实验中应用40g/L甲醛固定6周以上。正常增龄组均于左侧4个部位取材,分别为额上回前部、枕叶纹区、壳核(纹状体平面,包括尾状核头部)、海马(外侧膝状体平面,取至枕颢内侧回);阿尔茨海默病组仅取海马,2例右侧,4例左侧。分别行苏木精-伊红、甲苯胺蓝染色,以及突触素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光镜下观察各部位突触素免疫反应阳性物质形态及分布情况。应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平均吸光度值。用Pearson检验分析各部位突触素阳性产物吸光度值与年龄之间的相关关系,对于〉75岁组与阿尔茨海默病组海马CA3区吸光度值的差异进行非参数检验。主要观察指标:①正常增龄组各部位突触素吸光度,并分析其与年龄之间的相关性。②比较正常〉75岁病例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海马CA3区突触素吸光度的差异。结果:纳入分析脑标本共34例,全部进入分析结果。①光镜下可见突触素免疫反应阳性物质呈大小不等的颗粒,弥散分布于脑皮质、壳核及海马灰质神经毡内,神经细胞、胶质细胞胞体内及血管穿行部位和白质无阳性表达。额叶皮质Ⅱ,Ⅲ层较其他各层密度高,枕叶皮质Ⅳ层密度较其他各层高。②正常老年脑额叶、枕叶、壳核及海马CA3区突触素吸光度与年龄呈负相关(r=-0.688,-0.592,-0.458,-0.619,P=0.000,0.001,0.014,0.000)。③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海马CA3区突触素吸光度低于正常〉75岁病例(O.0313&;#177;0.0030,0.0407&;#177;0.0053,Z=-2.997,P=0.001)。结论:①脑老化过程中额叶、枕叶及脑海马CA3区与壳核突触密度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尤其是脑额叶、枕叶及脑海马CA3区的这种变化与年龄的相关性更为显著。②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突触密度较正常增龄病例有所降低,其认知功能减退可能与突触脱失有关。③尸检取材操作均在死亡后8-72h完成,甲醛固定时间均在6周以上,避免了对突触素稳定性数据的影响。 相似文献
75.
76.
目的:通过对梗死患者公认危险因素的比较,探讨基底节钙化在临床中的意义。方法:将102例脑梗死患者分为有基底节钙化组和无基底节钙化组,比较2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高低,颈动脉中内膜的厚度,以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颈动脉中内膜厚度的相关性。结果:有基底节钙化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均高于无基底节钙化组,且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高低与颈动脉中内膜厚度具有相关性。结论:基底节出现钙化可能预示着更高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7.
目的研究脑苷肌肽对APP/PS1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脑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神经元核抗原(NeuN)表达的影响。方法5月龄APP/PS1双转基因模型小鼠36只,数字抽签随机分为模型组(氯化钠6.6 ml·kg-1·d-1腹腔注射)、脑苷肌肽组(脑腺苷肌肽6.6 ml·kg-1·d-1腹腔注射)、多奈哌齐组(多奈呱齐2 mg·kg-1·d-1灌胃),每组12只,同月龄C57BL/6J小鼠12只为正常对照组,连续给药6周,取脑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β淀粉样蛋白(Aβ)、GFAP及NeuN的表达并定量分析。结果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模型组小鼠的Aβ、GFAP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0.147±0.068)%比0%、(61.750±22.020)个比(26.000±4.598)个(均P<0.05),NeuN的表达低于正常对照组,0.021±0.002比0.032±0.003(P<0.05);脑苷肌肽组及多奈哌齐组的Aβ(0.058±0.055)%和(0.057±0.045)%、GFAP表达(38.250±5.418)个和(36.130±5.963)个均低于模型组(均P<0.05),NeuN的表达0.029±0.004和0.027±0.003均高于模型组(P<0.05),脑苷肌肽组Aβ、GFAP、NeuN的表达水平与多奈哌齐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脑苷肌肽具有多靶点的神经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AD小鼠的Aβ、GFAP表达水平并上调NeuN的表达实现。 相似文献
78.
目的:探讨乳腺良恶性病变剪切波弹性模量及胶原纤维含量的差异,分析乳腺病变剪切波弹性模量与胶原纤维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对解放军总医院的116例拟进行手术或穿刺活检的乳腺病变患者进行剪切波弹性检查,并对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标本行Van Gieson(VG)染色,采用Image-Pro Plus 5.1软件进行胶原纤维的定量分析。结果乳腺恶性病变弹性模量最大值、平均值及病灶与周围组织弹性模量比值(140.43±70.16)kPa、(63.11±33.68)kPa、3.49±1.95明显高于良性病变的(54.64±48.53)kPa、(34.52±25.23)kPa、2.25±1.48(t=5.329、4.382、4.487, P<0.01)。恶性病变胶原纤维面积明显大于良性病变(t=8.437, P<0.01)。弹性模量最大值与胶原纤维含量呈线性正相关(r=0.746, P<0.05)。结论乳腺病变的弹性模量与胶原纤维含量密切相关,胶原纤维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9.
目的了解舒郁宁心中药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海马区凋亡调控蛋白Bcl-2和Bax表达的影响。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高、中、低剂量组和盐酸氟西汀组。复制孤养加慢性轻度不可预见性应激抑郁模型,造模成功后进行药物干预21 d。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鼠海马区Bcl-2和Bax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Bax表达升高、Bcl-2表达降低(P<0.05);与模型组相比,中剂量组、高剂量组、盐酸氟西汀组大鼠海马区Bax表达降低、Bcl-2表达升高(P<0.05)。结论舒郁宁心汤可能通过调控海马组织Bcl-2和Bax的表达,对抗海马神经元凋亡,发挥抗抑郁作用。 相似文献
80.
目的:观察股动脉、颈总动脉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各种病变的检出情况,分析老年尸检患者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2003-04/2003-11的尸体解剖病例15例,男13例,女2例,平均年龄(84.9±8.9)岁。尸体纳入标准符合下列两项之一:①年龄≥70岁。②生前有冠心病、脑血管病、周围动脉硬化闭塞症、高血压病史之一。排除标准: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内支架植入术、肿瘤病史者。所有病例尸体解剖前均征得家属同意并签署尸检同意书。尸检病例生前有冠心病史者10例,有高血压病史者9例,有脑梗死病史者6例,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病史者2例。取股动脉、颈总动脉、左冠状动脉前降支标本,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筛选出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切片,按病理诊断标准分为脂纹、纤维斑块、粥样斑块、复合病变。参照超声中采用的外周动脉粥样硬化评分方法,对每例尸检3个部位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分别进行评分,无动脉粥样硬化:0分;脂纹:1分;纤维斑块和粥样斑块:2分;复合病变:3分。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病变得分×节段数)。动脉粥样硬化范围按有病变的节段数计算。按以上方法计算出每例病例3种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范围的得分。结果:①股动脉(左、右)、颈总动脉(左、右)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病变检出情况为11/73%,14/93%,12/80%,12/80%,14/93%,斑块的检出情况为10/67%,14/93%,12/80%,11/73%,14/93%。②股动脉和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系数为0.47,粥样硬化范围的相关系数为0.41;股动脉和颈总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系数为-0.01;粥样硬化范围的相关系数为-0.06;颈总动脉和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系数为0.49,粥样硬化范围的相关系数为0.37。以上P值均>0.05。结论:股动脉、颈总动脉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动脉粥样硬化在程度和范围上均无相关性,在同一个体,似不能用股动脉、颈动脉粥样硬化评估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和范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