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35篇
临床医学   6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40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P53、P16基因在骨肉瘤中表达及临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53、P16抑癌基因在骨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相关性研究。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及原位杂交方法检测105例骨肿瘤P53、P16蛋白及基因的表达,其中骨肉瘤85例、骨软骨瘤20例,并对骨肉瘤主要临床资料和病理分级参数进行比较,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骨肉瘤中P53蛋白及基因的阳性表达率为64.7%、65.9%,明显高于骨软骨瘤阳性表达率20.0%、20.0%,有显著性差异(P〈0.0005)呈正相关。骨肉瘤中P16蛋白及基因的阳性表达率为52.9%、54.1%,明显低于骨软骨瘤阳性表达率85.0%、90.0%,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05,0.01),呈负相关。P53蛋白及基因在骨肉瘤Ⅱb期、Ⅲ期的表达率明显高于Ⅰ、Ⅱa期(P〈0.0005)。病理分级P53蛋白及基因阳性表达率分别为Ⅰ级35.0%、40%;Ⅱ级64.7%、64.7%;Ⅲ级83.8%、83.8%,有显著性差异(P〈0.005)。软组织浸润和转移P53蛋白及基因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非浸润和非转移组(P〈0.0001,0.01)。P16蛋白及基因在骨肉瘤Ⅰ、Ⅱa期的表达率明显高于Ⅱb期、Ⅲ期(P〈0.0005,0.001)。病理分级P16蛋白及基因阳性表达率分别为Ⅰ级85.0%、85.0%;Ⅱ级52.9%、55.9%;Ⅲ级32.3%、32.3%,有显著性差异(P〈0.001)。软组织浸润和转移P16蛋白及基因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非浸润和非转移组(P〈0.0005,0.005)。结论P53蛋白及基因在骨肉瘤中不同程度异常表达与骨肉瘤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和浸润、转移密切相关,P16蛋白及基因在骨肉瘤中的异常表达与骨肉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提示两种基因均可作为判断骨肉瘤进展及患者预后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2.
鹿瓜多肽注射液(松梅乐注射液),系由梅花鹿的骨骼和甜瓜的成熟种子中提取的多肽类活性成分,其有消肿镇痛、促进骨折愈合等作用.本文采用临床对比研究,进一步探讨鹿瓜多肽注射液的消肿镇痛和促进骨折愈合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23.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KDR)结合,在骨肿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105例骨肿瘤组织的VEGF与KDR的表达,并对其中85例骨肉瘤主要临床资料、病理分级及临床相关参数进行比较,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骨肉瘤中VEGF与KDR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骨软骨瘤阳性表达率(P〈0.0001)。VEGF与KDR阳性表达率在骨肉瘤临床分期中Ⅱb期、Ⅲ期明显高于Ⅰ期、Ⅱa期(P〈0.001),并随着病理分级恶性程度增高而显著增加(P〈0.01)。且在软组织浸润和转移组中VEGF与KDR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非浸润和非转移组(P〈0.005)。结论:VEGF与KDR在骨肉瘤中不同程度异常表达与肿瘤的临床分期、病理分级和浸润、转移呈正相关,提示VEGF与KDR的高表达可能与骨肉瘤的发生发展有关,尤其与骨肉瘤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4.
目的:探索将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在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类许旺细胞(Schwann Cells,SC)有效的诱导方法。方法:(1)中国白兔5只,穿刺抽取股骨大转子骨髓3mL,用密度为1.073g/mL的percoll淋巴分离液行密度梯度分离,吸取中间白色膜状细胞层,接种在加有10%FCS的DMEM培养液的塑料培养瓶中,观察细胞形态并传代。(2)MSCs传至第3代,实验组加入加有0.5mmol β-巯基乙醇、20ng/mL全反式黄酸、2.5μmol Forskolin、5ng/mL bFGF、20ng/mL PDGF、100ng/mL HRG的培养液培养24h,然后换用10%FBS的DMEM培养液培养24h,同样方法再诱导一次。对照组不加诱导剂,用10%FCS的DMEM培养液培养。观察两组MSCs的细胞形态,7d后用抗S-100、GFAP和P75抗体做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来鉴定诱导后MSCs。结果:MSCs在体外培养以梭形细胞为主,细胞平行排列或旋涡状生长,胞浆丰富,核大,核染色质细,有些核仁明显。细胞经多次传代后,呈长梭型。加入诱导剂后有少量细胞死亡,诱导后的细胞免疫组化阳性。诱导后细胞S-100、GFAP、P75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率分别为74.9%、83%、70%。结论:兔MSCs可以在体外培养、增殖,并经β-巯基乙醇、全反式黄酸、Forskolin、bFGF、PDGF、HRG联合诱导分化为类SC。  相似文献   
125.
为探讨应用吻合血管的冷冻保存同种异体肋骨移植修复骨缺损的可能性,以15%二甲基甲砜(DMSO)作为低温保护剂,采用两步玲冻步骤,对狗的含后肋问血管的肋骨段进行冷冻处理,在液氟中保存96h后,施行同种异体移植于髂嵴骨缺损区。术后3周内使用免疫抑制剂。对移植体进行免疫学(白细胞个素Ⅱ、T细胞亚群)监测,SPECT扫描、血管造影和病理学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同种异体移植肋骨段血循环丰富,骨细胞代谢活跃,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3个月达骨性愈台,取得了类似于吻合血管的自体骨移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6.
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疗效.方法:采用经皮穿刺气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9例14个椎体.结果:9例患者后凸畸形平均矫正15.,其中8例患者术后疼痛即刻消失,另1例因终板部分破裂骨水泥入椎间隙,疼痛减轻.随访3~13个月,患者症状缓解,未见复发,椎体高度未见丢失.结论: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是治疗老年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7.
目的 观察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终末期骨关节炎髋臼和Harris窝的解剖学特征,探讨复原Harris窝和确定髋臼中心的方法,以准确安装髋臼假体,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方法自2005年3月至2011年2月,对42例(48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终末期骨关节炎施行人工全髋置换术(THA),其中男6例6髋,女36例42髋。年龄27~62岁(平均45岁);术前拍摄标准骨盆平片确定Crowe分型,其中CroweⅠ型6髋,Ⅱ型11髋,Ⅲ型20髋,Ⅳ型11髋。采用后外侧入路显露髋臼,观察髋臼和Harris窝的解剖学特征,清除覆盖于Harris窝表面的骨赘,复原出Harris窝和髋臼切迹,并以此为标志确定髋臼中心,磨削髋臼,安装髋臼假体。术后拍摄骨盆平片测量髋关节旋转中心的垂直距离和水平距离,评价旋转中心恢复效果。结果 48例成人DDH髋臼呈浅杯形、浅盘形、贝壳形、三角形四种基本病理类型,Harris窝根据骨赘覆盖程度不同呈现出裂隙状、三角状、封闭状、浅平状四种病理类型;根据复原Harris窝及髋臼切迹,确定髋臼中心并安装髋臼假体,手术前后骨盆前后X线片对比髋关节旋转中心:髋关节旋转中心垂直距离术前(37.8±5.2)mm,术后(13.7±2.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旋转中心水平距离术前(41.6±6.3)mm,术后(24.4±4.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成人DDH终末期骨关节炎髋臼和Harris窝因脱位程度和骨赘增生程度不同呈现出不同的病理类型,清除覆盖于Harris窝表面的骨赘可以复原出Harris窝和髋臼切迹,以复原后的Harris窝和髋臼切迹为标志确定髋臼中心,安装髋臼假体,可以准确地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  相似文献   
128.
目的研究自体红骨髓复合多孔磷酸钙骨水泥对骨缺损的治疗效果,希望通过实验验证自体红骨髓中促进骨缺损愈合的相关成分。方法选择体质量范围在2.53.0 kg的新西兰大白兔60只。实验中建造新西兰大白兔双侧桡骨骨缺损模型(骨缺损大小1.5 cm)。利用随机分组法将120侧桡骨骨缺损模型分为五组,分别为A、B、C、D、E组,每组24侧桡骨骨缺损模型,以E组作为实验对照组。A组:自体红骨髓+PCPC;B组:骨髓单个核细胞+PCPC;C组:无细胞成分骨髓液+PCPC;D组:去上清液骨髓细胞成分+PCPC;E组:单纯PCPC。标本采集及数据分析:获取标本时间分别为手术后第4、8、12周),每个获取标本时间点每个实验组选取6只新西兰大白兔,其中3只行X线摄片,另外3只兔子处死后用于组织形态学研究,研究不同时间段中骨缺损模型中新生骨生产情况。结果利用改良Lane-Sandhu X线评分标准对标本X线结果进行评分并完成统计学分析。结果不同时间段实验标本的大体解剖学观察、X线摄片和组织学观察显示,在植入物内部骨细胞、骨小梁、骨基质、骨质重塑上,以及PCPC降解情况,ARBM接种PCPC复合人工骨组(A组)明显优于其他各组。Lane-Sandhu X线及组织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西兰大白兔自体红骨髓中的有形成分(如细胞成分)以及骨髓上清液中的无形成分(如生长因子)对骨缺损的修复均有促进作用。另外红骨髓中的有形成分(细胞成分)以及无形成分(含生长因子的骨髓上清液)在促进骨缺损的修复中存在协同作用。自体红骨髓中的有形成分(骨髓单个核细胞)在促进骨缺损愈合过程中起到主要作用,可以将红骨髓的促新骨形成作用应用于骨缺损的治疗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