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1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40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5篇
口腔科学   7篇
临床医学   63篇
内科学   41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28篇
外科学   96篇
综合类   162篇
预防医学   61篇
药学   55篇
中国医学   92篇
肿瘤学   1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52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01.
先天性膈疝(CDH)继发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是新生儿高病死率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导致CDH 患儿生后出现呼吸、循环衰竭的重要因素。CDH 继发PPHN 的病情危重,治疗困难,治疗预后差,故针对阻止CDH 病理进程的产前干预已成为研究热点,尤其是关于阻断PPHN 形成过程的病因治疗。鉴于PPHN 的病因尚不明确,治疗效果差,该文以国内外相关研究为基础,综述CDH-PPHN 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研究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02.
目的:通过不同剂量长白山珍珠梅黄酮纳米粒(TTF1-NP)分别诱导不同种人肝癌细胞和人正常肝细胞凋亡,探讨TTF1-NP对不同细胞的作用及涉及的内质网应激作用机制。方法:以体外培养的不同种人肝癌细胞(Hep3B、HepG-2和PLC/PRF/5)和人肝细胞(Chang Liver)为模型,实验分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5-Fu)和TTF1-NP实验组,TTF1-NP处理浓度分别为50、100和200 μmol·L-1。采用MTT法检测TTF1-NP对不同种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选择最佳抑制效果细胞(HepG-2)为主要研究细胞株;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应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检测内质网应激关键蛋白表达情况;通过内质网应激抑制剂4-苯丁酸(4-PBA)作用,再次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的TTF1-NP组4种细胞生长抑制率升高(P<0.05或P<0.01),且呈一定的浓度和时间依赖关系。细胞凋亡检测,与阴性对照组比较,TTF1-NP实验组随药物浓度增加其细胞凋亡率逐渐上升(P<0.05或P<0.01);内质网应激关键蛋白GRP78和caspase-4 随着TTF1-NP浓度增加,表达水平逐渐升高(P<0.05或P<0.01)。4-PBA有效抑制GRP78和caspase-4表达,与TTF1-N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 结论: TTF1-NP可诱导人肝癌 HepG-2 细胞凋亡;内质网应激途径是 TTF1-NP 诱导人肝癌 HepG-2 细胞凋亡的主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03.
目的制备兔抗弓形虫I型液泡型质子焦磷酸酶(TgVP1)多克隆抗体并鉴定其应用。方法选择弓形虫ME49株TgVP1氨
基酸序列中的两条多肽,TgVP1-1与TgVP1-2,进行人工合成,并将其与KLH偶联作为抗原免疫新西兰大耳白兔,收集血清制备
多克隆抗体,并通过ELISA、Western blot、免疫荧光等方法进行鉴定。结果经间接ELISA测定,兔抗TgVP1-1及TgVP1-2的多
克隆抗体效价均达1∶128 000;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两种多抗均能识别弓形虫天然蛋白中85 000左右条带,与TgVP1预测相对
分子质量大小相符,且特异性较好;通过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到两株多抗识别的蛋白均定位于细胞质中,与酸性钙体的分布相
同。结论采用人工合成多肽为免疫原所获得的兔抗TgVP1多克隆抗体效价高,特异性好,弓形虫TgVP1和酸性钙体的深入研
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弓形虫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604.
目的 研制抗弓形虫水通道蛋白(TgAQP)的特异性多肽抗体,并应用于检测弓形虫ME49株中水通道蛋白的表达和亚细胞定位。方法 根据TgAQP氨基酸序列设计B细胞抗原多肽,并将合成的多肽与KLH偶联作为免疫原免疫新西兰大耳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通过ELISA、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的方法对所得抗体进行鉴定。结果 选定并合成抗原表位多肽,与KLH偶联作为免疫原制备多克隆抗体;经ELISA测定其多肽抗体效价达1∶40 000; Western blot表明制备的抗体能特异地识别天然弓形虫中29.9 kDa处的条带,与预测的TgAQP相对分子量大小相符;免疫荧光检测到抗血清识别的蛋白定位于弓形虫胞质中。结论 制备了抗弓形虫水通道蛋白多肽的多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弓形虫水通道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和代谢特点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05.
目的探讨c-Myc信号调控对胆管癌(CCA)细胞接触抑制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培养人正常胆管上皮细胞HIBEC和CCA细胞QBC939与RBE,分析高低密度培养对3种细胞增殖的影响。在采用c-Myc抑制剂10058-F4(F4)抑制c-Myc活性或siRNA干扰c-Myc表达的基础上,利用流式细胞术和Western印迹分析c-Myc对QBC939和RBE细胞接触抑制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人正常胆管上皮细胞HIBEC在高密度培养时发生接触抑制,而CCA细胞QBC939与RBE在高密度培养时依然维持高增殖能力。c-Myc在接触抑制的HIBEC细胞表达下调,但在高密度培养的CCA细胞QBC939与RBE中维持高表达,抑制c-Myc可使CCA细胞恢复接触抑制。抑制c-Myc和干扰c-Myc表达能够抑制高密度培养时QBC939与RBE细胞中雷帕霉素靶蛋白(m TOR)活性,而抑制m TOR能够重建QBC939与RBE细胞的接触抑制。c-Myc在高密度QBC939与RBE细胞中的异常高表达受控于YAP信号通路。结论 YAP/c-Myc通过调控m TOR促进CCA细胞抵抗接触抑制。  相似文献   
606.
目的 改进Leydig干细胞的分离及纯化方法,观察其生物学特性并进行鉴定.方法 通过胶原酶消化、差速贴壁法及双抗体免疫磁珠分选法,从大鼠睾丸内获得Leydig干细胞.以条件培养液进行培养,采用CCK法测定增殖能力.通过PDGFRα、LIFR及3β-HS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Leydig干细胞.经定向诱导分化后,检测Leydig细胞的睾酮分泌能力.结果 每个睾丸约可获得83 000个干细胞,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PDGFRα阳性率为(98.0±0.8)%.在条件培养液中培养的SLCs增殖明显,在1个月内能稳定维持其干性而未向Leydig细胞系分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PDGFRα、LIFR阳性表达,3β-HSD为阴性表达.Leydig干细胞在含有T3和HCG的培养液中培养后,第5天即可测到睾酮分泌,分化后的细胞3β-HSD+.结论  由差速贴壁法及双抗体免疫磁珠分选法能获得纯化的PDGFRα+/LHRˉ细胞,这些细胞符合SLCs所必须具有的特征.采用该方法获取SLCs,操作简便,细胞损伤小并且获取纯度高.  相似文献   
607.
纳入121例臀骶尾部压疮患者,其中截瘫压疮109例,包括窦道型48例,溃疡型45例,混合型11例,多发型5例;非截瘫创面12例,包括电烧伤8例,外伤3例,局部封闭感染1例.切除坏死组织、滑膜囊及间生态组织,Ⅰ期局部皮瓣、肌皮瓣加皮片移植修复;彻底切除坏死组织,Ⅱ期选用皮瓣加皮片移植覆盖创面;清除坏死组织及死骨,伤口开放换药愈合.121例患者中伤口Ⅰ期愈合78例,愈合率64.46%;Ⅱ期愈合39例,愈合率32.23%;切除坏死组织后伤口开放换药愈合4例,愈合率3.31%.结果提示臀骶尾部创面发生后应积极进行治疗,以提高局部血循环的治疗措施为主,如换药、理疗、烘烤创面处等,防止创面加深和扩大.在围手术期保持局部清洁、分泌物排出通畅,避免创面长时间受压甚为重要.  相似文献   
608.
目的 探讨皮肤鳞状细胞癌的外科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收集1981年12月至2011年12月鳞状细胞癌105例,其中手术治疗101例。切除病灶后,根据创面不同部位、大小、深度,选择任意皮瓣、肌皮瓣或皮片修复创面;创面位于面部及关节部位采用分区植皮方法。结果病灶切除后,移植皮片48例,任意皮瓣或肌皮瓣修复53例;随诊6个月以上85例,随诊5年以上52例,16例发生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其中8例死亡,其余患者术区外形良好,局部无复发。结论 皮肤鳞状细胞癌早期发现行完整手术切除仍然是最佳的治疗手段,对手术缺损可以采用整形美容方法修复,实现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609.
目的:建立六神曲的指纹图谱质控方法,比较鲜干品各组样品发酵前后槲皮苷、槲皮素、木犀草素等成分的变化状况。方法:经拆方研究,按前期优选的工艺制备六神曲基本组及鲜干品各组,分别为基本组、鲜品煎汁组、干品1/3量煎汁组及干品全量煎汁组,并于发酵前后取样检测。采用LC-MS检测,Ulitimate XB-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甲醇-0.2%甲酸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54 nm,电喷雾离子源(ESI),正离子模式检测。结果:确定鲜干品组方六神曲指纹图谱共有峰15个,其中10,13,15号峰分别为槲皮苷、木犀草素、槲皮素。基本组仅含木犀草素,发酵前后质量分数分别为18.5,21.3μg·g~(-1),明显低于其他3组。在发酵前,鲜品煎汁组样品的3种成分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与发酵前相比,发酵后木犀草素、槲皮素质量分数分别增长54.84%,4.53%;槲皮苷质量分数降低了0.76%。干品全量煎汁组发酵后3种成分含量较发酵前显著增加,其中槲皮苷、木犀草素、槲皮素质量分数分别增加了59.9%,161.7%,75.5%。结论:该质控检测方法精密、准确、重复性好,适用于六神曲的量化质量评价。发酵法可促进六神曲部分药效成分的溶出度增加及其生物转化反应的发生,初步揭示了六神曲发酵前后药效物质变化状况及鲜品入药优于干品的药效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10.
目的探讨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对脓毒症心肌损伤患者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随机将83例脓毒症心肌损伤患者分为对照组18例、乌司他丁组20例、血必净组20例、联合组25例。对照组按照脓毒症治疗指南进行常规治疗。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乌司他丁组加用乌司他丁40万IU静脉推注,每12 h 1次,连用5 d;血必净组加用血必净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每12 h 1次,连用5 d;联合组给予乌司他丁40万IU静脉推注+血必净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均每12 h 1次,连用5 d。检测4组患者治疗前后心肌肌钙蛋白I(cTnI)、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B型钠尿肽(BNP)、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进行APACHEⅡ评分,统计ICU住院时间。结果治疗后4组cTnI、BNP、PCT、CRP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联合组cTnI、BNP、PCT、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其他3组(P均0.05),乌司他丁组、血必净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血必净组PCT、CRP水平均明显低于乌司他丁组(P均0.05);联合组APACHEⅡ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与血必净组、乌司他丁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联合组ICU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其他3组(P均0.05),血必净组、乌司他丁组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但乌司他丁组与血必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必净联合乌司他丁治疗脓毒症心肌损伤存在协同治疗效果,可增强损伤心肌的保护效应,缩短ICU住院时间,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