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0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8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45篇
外科学   30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26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观察采用J-1型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与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治疗Ⅲ度烧(创)伤或瘢痕切除创面的疗效。【方法】2003年11月至2005年3月用J-1型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与自体刃厚皮复合移植修复基底良好的Ⅲ度烧(创)伤或瘢痕切除创面50例。【结果】41例(82.0%)植皮完全成活,9例(18.0%)植皮90%以上成活,无一例补植皮,随访3~6个月复合移植皮肤颜色、质地基本接近正常皮肤,功能良好,瘢痕增生轻。【结论】J-1型脱细胞异体真皮基质可推广应用于修复基底良好的Ⅲ度或瘢痕切除创面的复合移植。  相似文献   
102.
背景:在修复大面积组织缺损或复杂畸形时,确保皮瓣移植成功的传统方法是进行旷日持久的延迟术,患者需承受高昂的医疗费用和2次以上的手术痛苫.目的:探索超大组织皮瓣延迟新方法以提高皮瓣延迟效率.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形态学观察,于2007-09/2008-03存南华大学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20只.取大鼠下背部皮瓣,5 cm×1 cm大小,跨越中线区2.5 cm,双侧主干血管在中线区有着恒定的吻合支.方法:将120只大鼠随机分为手术组、肾上腺素组和生理盐水组,40只,组,每组皮瓣又分成未延迟组,延迟3,7,14 h皮瓣组.手术组:取皮瓣后,彻底止血后原位缝合.肾上腺素组:以左侧髂支为蒂,在皮瓣右侧骼史附近注射1:400 000肾上腺素盐水O.1 mL至皮下,原位缝合.生理盐水组:操作同肾上腺素组,在相同部位注射生理盐水0.1 mL.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各组大鼠的皮瓣乳酸含量、皮瓣成活情况及皮瓣毛细血管的密度.结果:延迟7,14 d时,手术组皮瓣成活率最高,肾上腺素组次之,生理盐水组最低.手术组皮瓣自延迟3 d开始,皮瓣中线区血管密度开始增加,随着延迟时间的延长,乳酸浓度依次下降,皮瓣成活率依次升高.肾上腺素组乳酸含量在注射7,14 d后没有逐渐下降反而处于一个比较稳定的值.手术组和肾上腺素组的皮瓣成活率、毛细血管密度、乳酸含量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均增高(P<0.05).结论:局部反复注射肾上腺素与手术方法起到相同的皮瓣延迟效果.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探讨针刺治疗对烧伤增生性瘢痕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内皮抑素的影响.方法 选择双侧肢体有对称性瘢痕增生的大面积深度烧伤康复期患者20例,梅花针针刺治疗一侧肢体,对侧常规治疗作为对照,评价针刺治疗效果.并且于治疗前、治疗后及6个月各取瘢痕组织标本,检测各组瘢痕组织中VEGF、血管内皮抑素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针刺侧瘢痕增生表现轻、VEGF表达降低(P<0.05).结论 针刺治疗对烧伤增生性瘢痕的防治作用优于常规抗瘢痕治疗,可能与针刺治疗后增生性瘢痕内VEGF表达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本研究以RAW264.7细胞系为研究对象,烧伤血清刺激建立烧伤细胞模型,在体外研究HSF1的抗炎症机制.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烧伤血清刺激前后RAW264.7细胞中HSF1与NF-κB表达,凝胶阻滞法(EMSA)检测HSF1与炎症因子HMGB1和抗炎症因子IL-10基因启动子区相互作用,同时检测NF-κB是否参与上述的相互作用.结果:正常培养条件下的RAW264.7细胞几乎不表达HSF1,少量表达NF-κB,加入烧伤血清刺激后大量表达HSF1和NF-κB.HSF1与HMGB1和IL-10基因的启动子区HSE有相互作用.NF-κB不参与HSF1与HMGB1和IL-10基因启动子区HSE的结合.结论:HSF1与HMGB1和IL-10的启动子区HSE结合,抑制HMGB1的表达,促进IL-10的表达.在炎症反应中HMGB1和IL-10的表达不直接受NF-κB的调节.  相似文献   
105.
研究表明,核转录因子Nrf2是脓毒症中调节氧化应激的关键因子[1],对许多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基因均有特异性调控作用.本研究以烫伤合并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大鼠模拟烫伤脓毒症模型,观察Nrf2在烫伤脓毒症大鼠各免疫脏器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其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06.
梅花针针刺对烧伤增生性瘢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梅花针针刺治疗对烧伤增生性瘢痕的影响。方法 选择湘雅三医院烧伤外科双侧肢体有对称性瘢痕增生的大面积深度烧伤康复期患者20例,进行同体对照研究,一侧肢体行梅花针针刺治疗,对侧肢体常规抗瘢痕治疗。以初步评价梅花针针刺治疗效果。并且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及6个月各取瘢痕组织标本,检测各组瘢痕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同时检测CD34的表达来进行微血管计数,探讨梅花针针刺治疗瘢痕的可能机理。结果 梅花针针刺治疗组瘢痕增生表现均较对照组轻,尤以瘙痒、疼痛症状改善最为明显,量化总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在治疗组﹑对照组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与同期对照组相比较发现,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治疗3月组表皮及真皮信号表达强度均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6月组真皮表达信号强度低于对照6月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微血管计数发现,治疗组血管计数均少于同期对照组,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梅花针针刺治疗对烧伤增生性瘢痕的防治作用优于常规抗瘢痕治疗。梅花针针刺治疗后增生性瘢痕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微血管数目均降低,可能是其抑制瘢痕增生的主要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三定式”案例教学法在水电解质平衡教学中的应用方法,总结“三定式”教学方案的经验。方法老师针对水电解质失衡中的常见病例,设计低渗性缺水合并低钾血症进行“三定式”案例教学,详细说明患者的临床症状、专科检查、血常规、电解质检查结果及治疗方法,引导学生由易到难进行思考,并根据“三定式”步骤指导学生设计补液方案。结果经“三定式”教学方案指导后,学生的学习热情获得了提升,综合能力获得了增强,理论联系实践不足问题获得了解决。结论“三定式”案例教学法在水电解质平衡教学中应用效果理想,可提升教学水平,且可将“三定式”案例教学的核心思路延伸到临床各个疑难点的教学。  相似文献   
108.
目的:调查严重烧伤患者早期采用降阶梯治疗后创面细菌学及其药敏情况的变化,为抗生素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00年-2003年我科收治的48例大面积危重烧伤病人采用降阶梯治疗方案,并在抗生素治疗前、治疗后第三天、第七天采集创面分泌物行动态细菌学和药物敏感调查。结果:送检144份样本共检出细菌94份(65.3%),治疗前48份创面分泌物送检细菌学培养加药物敏感性测定,其中46份为阳性(95.8%),以表皮葡萄球菌、金葡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多见,对大多数抗生素敏感。第三天48份标本有17份阳性(35.4%),以阴沟肠杆菌、变形杆菌、假单孢菌类多见,对部分抗生素耐药。第七天48份标本31份阳性(64.5%),以不动杆菌、假单孢菌、肠杆菌、真菌多见,对大多数抗生素耐药。大面积烧伤患者早期采用降阶梯治疗后,创面菌群发生显著变化,在一周左右耐药菌株的检出率显著增高,结论:严重烧伤降阶梯治疗一周左右,应该及时停用或更换抗生素。  相似文献   
109.
湿润烧伤膏半暴露治疗小儿躯干、四肢烧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湿润烧伤膏(MEBO)治疗小儿躯干、四肢深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躯干、四肢处深Ⅱ度烧伤病人随机分成MEBO组和磺胺嘧啶银(SD-Ag)组,对两种方法进行临床对照观察,主要观察指标为创面疼痛缓解率和感染率与愈合时间。结果:MEBO组明显优于SD-Ag组,创面疼痛缓解率明显高于SD-Ag组,感染率均低于SD-Ag组,愈合时间较SD-Ag组明显缩短。结论:湿润烧伤膏半暴露疗法治疗小儿躯干、四肢烧伤具有止痛明显、防治创面感染、促进创面愈合等作用。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探讨复方紫草油对于烧伤创面早期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 :建立大白鼠深Ⅱ度烫伤模型 ,实验组以复方紫草油外用包扎、对照组以 1%SDAg外用、空白对照组创面不用任何药物 ,分别测定伤前皮肤、伤后 2、4、8、12及 2 4h各组创面中的NO、ET - 1的含量以及伤前皮肤、伤后 4和 2 4h各组创面的MDA含量 ,并计算各组ET - 1/NO的比值。结果 :实验组的创面ET - 1、NO、MDA含量较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均降低 ,实验组的ET - 1/NO的比值较空白对照组和对照组为低 ,并且较早地趋向于伤前比值。结论 :复方紫草油可能通过调节创面的ET - 1、NO的含量 ,优化ET - 1/NO的比值 ,从而减少创面组织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损伤程度 ;复方紫草油在减轻创面组织脂质过氧化损害方面较磺胺嘧啶银可能有较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