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28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背景:已有实验证明复合纤维蛋白胶的异体骨在体外培养中更适合种子细胞生长和增殖。目的:观察复合纤维蛋白胶的脱蛋白骨与单纯脱蛋白骨作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支架材料的差异。方法:将2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在兔背部植入复合纤维蛋白胶的脱蛋白骨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在兔背部植入单纯脱蛋白骨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空白组在兔背部植入单纯脱蛋白骨。结果与结论:随着植入时间的延长,各组植入物碱性磷酸酶活性逐渐增强,但实验组强于对照组与空白组(P〈0.01)。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4,8周均有新骨形成,且实验组成骨量高于对照组(P〈0.01),空白组未见新骨形成。表明复合纤维蛋白胶的脱蛋白骨新骨形成能力优于单纯脱蛋白骨,可作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复合型载体构建于组织工程骨。  相似文献   
42.
掌指骨骨折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是精细的运动器官,恢复手功能是治疗手部损伤的最终目的[1].自2003年1月至今,我们对掌、指骨骨折不同类型以及损伤程度,采用不同方法治疗236例,疗效满意. 1.一般资料:本组236例(掌、指骨共258根),男158例,女78例;年龄19~66岁,平均33岁.骨折类型:闭合性骨折91根(35.3%),合并指伸肌腱损伤17根;开放性骨折167根(64.7%),合并指伸肌腱损伤68根,合并指屈肌腱损伤31根.掌骨骨折72根,其中掌骨干中段横行骨折23根、斜行骨折21根、螺旋型骨折13根、粉碎性骨折15根;指骨骨折186根,其中指骨横行骨折56根、斜行骨折49根、粉碎性骨折81根.  相似文献   
43.
目的结合微血管密度(MVD)改变,评价术前放化疗对中低位直肠癌中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腔内超声为T3、T4期的中低位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直接手术治疗;研究组40例先予放疗35-48Gy+同步FOLFOX4方案化疗2次,放疗结束后4~6周行手术治疗,术后两组均予FOLFOX-4方案化疗,比较两组病理改变及血管生长因子(VEGF)及MVD表达,手术并发症和疗效随访。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放化疗后肿瘤缩小,分期降低,手术切除率(96%vs82.5%)和保肛率(85%vs60%)明显提高,手术并发症相仿,病理VEGF及MVD表达明显下调,3年随访局部复发率仅为7.5%。结论术前放化疗可以改变T3、T4期中低位直肠癌的微血管密度(MVD),进而改善手术疗效,并不增加手术难度和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较好的综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4.
45.
脊柱转移瘤的CT表现及分型(附8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脊柱转移瘤CT表现,探讨新的CT分型。材料与方法:83例脊柱转移瘤患者,均有脊柱病变区或原发肿瘤的组织学证实。使用Siemens Somatom Plus 4螺旋CT扫描。结果:83例患者共发现222个椎骨受累,溶骨型169个,成骨型21个,混合型32个;每一型根据病灶的边缘和范围再分为:局灶性病变209个,弥漫性病变13个。结论:根据CT表现,以椎骨为单位的脊柱转移瘤分类方法,反映了各个病变的生物学与影像学的联系,较传统X线分型更具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6.
目的介绍应用带筋膜蒂桡骨瓣治疗第1掌骨缺损的手术方法。方法对9例外伤性第1掌骨缺损患者,设计带桡侧筋膜蒂的桡骨下段骨瓣进行修复。结果术后经6-48个月随访,移植骨块全部骨性愈合,手功能按手外科学会上肢功能评定标准评定,优7例,良2例。结论骨瓣切取方便,血供可靠且不损伤主要血管,是修复手部软组织伴骨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47.
恶心呕吐是恶性肿瘤化学治疗中临床最常见、病人最难受的一种毒副反应,发生率高达62~70%[1],特别是常用高效、广谱抗肿瘤药物顺铂(DDP)的致吐率几近100%[2],许多病人不得不被迫中断或放弃本来很有希望的治疗.有效地控制呕吐反应对于保证化疗计划的顺利实施,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实现预期疗效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8.
缪旭东 《南通医学院学报》2007,27(5):I0006-I0006
日月经天,星移斗转,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在四季更替中已经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沿着历史的长河追溯,可以看到我们这所百年老院历经了太多的风雨和磨难,也创造了无数的生命奇迹。在履行治病救人的神圣职责中,一代代一院人呕心沥血、薪火相传,将这所当年的教会医院,发展成现今一座医、教、研并举的市级医疗中心。  相似文献   
49.
调节灯光野与照射野符合性的简便方法缪旭东鞠永健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物理技术的质量保证(QA)和质量控制(QC)问题尤为重要,其中照射野特性检查中的灯光野与射野的符合性是放射治疗物理技术质量保证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灯光野和射野的符合性国内外均有较为严格的...  相似文献   
50.
脊柱结核的比较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的MRI、ECT、SCT、BUS、X线征象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临床或随访证实的脊柱结核的MRI、ECT、SCT、BUS、X线平片表现。结果:16例脊柱结核MRI发现37个椎骨异常、11处椎管受累、19处冷脓肿、16处椎间盘受累;CT发现7处附件受累、26处死骨形成。ECT检出的41处病灶表现为多处放射性浓聚或单发放射性浓聚,其中6处为假阳性;BUS检出9处冷脓肿、7处椎体破坏、2处附件异常。X线平片显示27个椎骨受累。本组MRI、ECT、SCT、BUS、X线平片诊断脊柱结核的敏感性分别为:100%,94.6%,83.8%,24.3%,73.0%;特异性分别为100%,83.8%,97.3%,97.3%,94.6%。结论:RMI是一种诊断脊柱结核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方法,脊柱结核临床首选X线检查,B超可作为补充手段;CT检查是必须的;ECT仅在与脊柱转移瘤或多发性骨髓瘤鉴别困难时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