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4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42.
目的:观察大鼠心室颤动过程中心肌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的病理生理变化,进一步探讨心肺复苏改善室颤心肌线粒体能量代谢障碍的保护作用。方法:经右心室内膜交流电致颤建立大鼠心跳骤停模型,随机分组:(1)心肺复苏组,10 min心室颤动后,给予5 min的机械胸外按压和同步通气;(2)单纯心室颤动组,持续15min的心室颤动,不予心肺复苏;(3)正常对照组,15 min后,立即开胸取出大鼠心脏,抽提心肌线粒体检测线粒体呼吸功能,取心肌组织送检透射电镜以及检测糖原含量。结果:心肺复苏组线粒体Ⅲ态呼吸和呼吸控制率均小于正常对照组(P0.05),但仍高于单纯心室颤动组(P0.05),心肺复苏组和心室颤动组心肌糖原含量均小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心肺复苏组糖原含量低于心室颤动组(P0.05)。电镜下心肺复苏组心肌线粒体损伤明显较心室颤动组轻。结论:室颤引起心肌线粒体呼吸功能损伤;心肺复苏通过减轻线粒体呼吸功能损伤,有效地减轻能量代谢障碍。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于细胞(MSCs)移植对心肺复苏(CPR)大鼠脑肿瘤坏死因子×诱导蛋白6 (TSG-6)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磷酸盐缓冲液注射组(PBS对照组)和MSCs移植组.通过窒息法诱导大鼠心搏骤停后进行CPR,复苏后2h,PBS对照组和MSCs移植组分别静脉注射PBS与MSCs.CPR后1d、3d和7d,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S-100B,免疫荧光检测MSCs在脑内分布和TSG-6的表达,实时RT-PCR检测脑组织TSG-6和促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脑组织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表达水平.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 CPR后3d和7d,MSCs移植组NDS均高于PBS对照组(P<0.01),血清S-100B均低于PBS对照组(P<0.01).DAPI标记的MSCs迁移到损伤脑组织,一些DAPI阳性细胞表达TSG-6.CPR后3d和7d,MSCs移植组脑组织TSG-6表达均高于PBS对照组(P<0.01),而NE和促炎症因子的表达均低于PBS对照组(P<0.05).结论 静脉MSCs移植可能通过TSG-6抑制CPR后大鼠脑组织炎症反应并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索大鼠心肌梗死并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治疗后B超及心电图的变化。方法:18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重450~550g,先开胸结扎左前降支冠状动脉,4周后再次开胸随机接受PKH26荧光标记的悬浮在磷酸缓冲液中的5×106/0.1mLMSCs或仅用磷酸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PBS)梗死部位注射治疗。结扎前、注射前、注射后2周及4周B超测量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F)及左心室收缩期末前壁厚度(LVSAW),注射后2周及4周时记录心电图并与结扎前、注射前进行对比。结果:与注射PBS相比,注射MSCs2周及4周后EF明显提高,LVSAW明显变厚。注射MSCs后4周的心电图与结扎后相比,ST段明显改善。结论:心肌梗死后MSCs治疗能明显改善心功能及心电图表现。  相似文献   
45.
背景:结扎大鼠左前降支冠状动脉可造成梗死部位相对一致的心肌梗死,其左室功能和病理生理改变与临床心肌梗死相似。作者的一系列研究均是以该模型为基础。 目的:建立和完善大鼠心肌梗死后充血性心力衰竭模型并进行评估。 设计、时间及地点:配对样本观察,于2007-01/08主要在美国南加州大学完成。 材料:8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10只,体质量 (500±25)g,分为实验组10只,假手术组8只。 方法:实验组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造成左心室前壁心肌梗死;假手术组动物只开胸,不结扎左前降支冠状动脉。 主要观察指标:记录大鼠心电图。术后4周超声心动图评估结扎效果,右颈总动脉插管测量血流动力学参数,处死后从左心室根部插管注射蓝色墨水,评价心肌梗死的范围,冰冻切片检查左心室壁的厚度。 结果:大鼠术后出现明确的心肌梗死改变,包括心电图的改变、超声心动图测量射血分数下降、血流动力学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升高,dP/dt40 和-dP/dt下降、蓝色墨水提示的大面积心肌梗死及冰冻切片证实左心室前壁厚度明显变薄。 结论:结扎左前降支冠状动脉后可较理想地得到心肌梗死后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索大鼠心肌梗死并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治疗后,心功能的变化及对其后进行的心肺复苏结果的影响。【方法】18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两组,MSC注射组和磷酸缓冲液(PBS)注射组,每组9只大鼠。先开胸结扎左前降支冠状动脉,4周后再次开胸接受PKH26荧光标记的悬浮在PBS中的5×10^6MSC或仅用PBS梗死部位注射治疗,注射后2周及4周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射血分数,4周时诱导心室颤动及进行心肺复苏,测量心肺复苏前及心肺复苏后4 h内的血液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并在心肺复苏72 h后取心肌组织进行病理切片检查。【结果】与注射磷酸缓冲液相比,注射MSC 2周(67%±4%vs 56%±5%,P〈0.001)及4周后(67%±6%vs 53±13%,P〈0.01)射血分数明显提高,心肺复苏前后的血液动力学参数包括心脏指数、dp/dt40、-dp/dt、左心室舒张末期压明显改善;虽然2组的复苏成功率没有明显区别,但72 h生存率2组比较有明显差异(58.6±20.6 vs 26.1±21.6,P〈0.05)。心肌组织病理切片发现有大量的PKH26标记的细胞存在。【结论】心肌梗死后MSC治疗能明显改善心功能,同时也能明显改善心肺复苏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及72 h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47.
血红素氧合酶对复苏后心功能不全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诱导血红素氧合酶表达对复苏后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为复苏后心功能不全探索新的治疗手段.方法 采用窒息法制作大鼠心跳骤停与心肺复苏(CPR)模型.实验动物分为4组:假手术组、CPR组、血晶素组(Hemin组)、血晶素+锌原卟啉组(Hemin+ZnPP组),各复苏组又分复苏后6 h及24 h 2个亚组.各实验组记录血流动力学资料;测定血清肌酸肌酶同功酶(CPK-MB)、乳酸脱氢酶(LDH)含量;测定心肌组织匀浆HO-1含量;观察心肌超微结构变化.对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 各复苏组复苏后平均动脉压(MBP)显著低于复苏前(均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R组、Hemin+ZnPP组复苏后各时相点dp/dt40值、-dp/dt值均显著低于复苏前(P<0.05),但Hemin组复苏前后dp/dt40值无显著性变化,-dp/dt值仅复苏后0.5 h和1 h低于复苏前(P<0.05);Hemin组复苏后各时相点dp/dt40值、-dp/dt值均高于其他两组(P<0.05).复苏后6h及24 h血清CPK-MB、LDH水平,Hemin组均低于CPR组及Heroin+ZnPP组(P<0.05),但CPR组和Hemin+ZnPP组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emin组复苏后6 h心肌超微结构完整性明显优于CPR组及Hemin+ZnPP组.复苏后6 h及24 h心肌组织匀浆HO-1水平,Hemin组均高于CPR组及Hemin+ZnPP组(均P<0.05),但CPR组和Hemin+ZnPP组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诱导HO-1表达可有效改善复苏后心功能不全,减轻心肌损伤,保存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完整性,为复苏后心功能不全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48.
目的:测算医院物流机器人在急诊科标本运送中是否优于传统人工运送,研究医院物流机器人在急诊科运送标本对节省运送人力有何积极影响。方法:采用医院物流机器人与传统人工在急诊科运送标本的对比方法,以医院物流机器人运送标本运行30天的数据为实验组,以传统人工运送标本30天的数据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工作量、响应时间、运送时间。结果:分析数据得出实验组的平均运送时间、平均响应时间、每天响应次数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反映机器人运送效率与人工运送更高、时间更短,从每天响应次数来看,机器人可以代替1.3个人工作量。结论:急诊科应用物流机器人能明显提高标本输送效率,缩短检验报告时间,从而提升救治效率。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arrowstromalstemcell,MSC)的分离培养和体外扩增方法及生物学特性,研究其在诱导因子诱导下向神经元细胞分化的能力。方法:取大鼠骨髓,采用贴壁培养筛选法分离MSC,进行培养扩增,观察其生物学特性;用β-巯基乙醇(β-mereaptoethanol,β-ME)和丹参注射液诱导MSC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并通过细胞免疫化学法鉴定分化细胞。结果:大鼠MSC可通过贴壁法成功分离并可在体外大量扩增,经丹参注射液和β-ME诱导,MSC可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出现胞体和突起,细胞免疫化学染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巢蛋白(Nestin)呈阳性。结论:MSC易分离和培养,体外培养条件下生长良好,可连续传代,诱导剂作用下可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50.
普通大鼠心肌细胞的分离培养和收缩舒张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稳定的成年大鼠心肌细胞分离和培养方法,以及利用IonOptix^TM系统观察成年大鼠离体心肌细胞收缩/舒张功能的变化。方法:将成年大鼠心脏挂于Langendorff装置上灌流,胶原酶消化分离成年大鼠心肌,Laminin附壁无血清培养心肌细胞。光镜观察单个心肌细胞的形态学特点。用含氧台氏液灌流并予电场刺激(0.5Hz,3ms),利用IonOptix^TM系统检测其收缩/舒张功能。结果:平均单个心脏所分离的心肌细胞的收获量为(5~7)×10^6个,长杆状细胞横纹清晰,无血清培养72h后,细胞保持正常完整的形态结构。采用IonOptixTM系统检测心肌细胞收缩/舒张功能变化,测定其收缩幅度为(11.84±2.21)%。结论:本方法可以对成年大鼠心肌细胞进行良好的分离培养。IonOptix^TM系统可实时同步观察和记录心肌细胞机械功能的变化,因而可直接反映各种不同病理情况下细胞水平的心肌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