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4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对心脏骤停大鼠脑神经元线粒体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室颤法心脏骤停模型,缺血组心跳停止15 min,不行心肺复苏,复苏组心跳停止10 min,行5 min心肺复苏.15 min末处死动物,分离提取海马脑组织线粒体,用Clark氧电极法检测线粒体呼吸功能,线粒体内、外膜试剂盒测定线粒体膜完整性,电镜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结果]心脏骤停后,缺血组和复苏组的线粒体外膜完整率、内膜膜电位、呼吸控制率均较假手术组明显降低(P<0.01),复苏组结果高于缺血组(P<0.01),形态学比较各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心脏骤停早期,神经元线粒体损伤以功能性为主,形态学改变不明显,心肺复苏可改善缺血神经元的线粒体功能,减轻脑线粒体损伤.  相似文献   
22.
目的:在线粒体水平研究心跳骤停与心肺复苏期间,激动δ阿片受体诱导药物性心肌冬眠保护复苏后心功能的机制.方法:交流电致颤法诱发大鼠心室颤动,8 min的室颤后开始包括胸外按压和机械通气的心肺复苏,6 min后电击除颤.动物随机分为3组:(1)心肺复苏组;(2)δ阿片受体激动剂组;(3)δ阿片受体拮抗剂+δ阿片受体激动剂组.δ阿片受体拮抗剂在室颤前15 min预先给药,δ阿片受体激动剂或者生理盐水在室颤5 min时给药.动态监测血流动力学,在复苏成功后6h处死动物电镜观察心肌线粒体损伤情况.结果:δ阿片受体激动剂组复苏后心功能明显改善,δ阿片受体拮抗剂预处理完全取消其保护作用;和心肺复苏组和δ阿片受体拮抗剂组相比较,δ阿片受体激动剂组动物心肌的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完整性明显保存完好.结论:在心跳骤停与心肺复苏期间激动δ阿片受体诱导药物性心肌冬眠通过保护心肌线粒体超微结构的完整性,从而减轻复苏后心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23.
目的:建立大鼠交流电电激诱发心室颤动和机械性心肺复苏模型,并探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用Sprague-Dawley雄性大鼠20只,应用自主开发研究的心跳骤停和复苏机械装置,持续交流电经右心室内膜致颤。在8min心室颤动后,开始给予6min的心肺复苏,包括200次/min的机械胸外按压和100次/min的同步机械通气。随后双向波经胸体外除颤。结果:14只大鼠复苏成功,自主循环恢复率为70%。电刺激后所有大鼠立刻出现心室颤动,3min的电刺激停止后动物持续表现为室颤而没有自发转复心律现象。心肺复苏期间恢复自主循环组其冠状动脉灌注压恒定在24mmHg左右,显著高于未能恢复自主循环组。大部分大鼠在6min复苏后电击除颤有效恢复自主循环。实验结束后常规解剖未发现器官机械性创伤。结论:本大鼠交流电诱发心室颤动和心肺复苏模型,有效性和安全性高,可最大限度减少实验的误差,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究气管插管时机对心肺复苏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自2014年8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92例心搏呼吸骤停者,依据气管插管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延时插管(入院后由院内麻醉师进行),观察组给予及时插管(由院前急救医务者进行),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插管成功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插管时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苏率、存活率相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 在心肺复苏中,及早进行气管插管,可提高复苏成功率,可以考虑在临床上使用.  相似文献   
25.
目的: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探讨采用物流机器人替代人工传送标本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物流机器人标本运送情况,主要包括响应次数、响应时间、传送标本时间,与去年同期人工运送标本相应数据进行比较。结果:物流机器人运送标本提高了标本输送效率,降低院感发生风险。结论:物流机器人具有高效、便捷、安全特点,支持了疫情防抗及医疗工作,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6.
目的 对比窒息法与室颤法心搏骤停动物模型在心肺复苏过程中生理指标的变化特点及其在顶测自主循环恢复(restoratio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率、24 h生存率中的作用.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制作窒息法与室颤法心肺复苏大鼠动物(n=30)模型,持续监测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主动脉压、左室压、肢体Ⅱ导联心电图,对比分析这两种模型中以上监测指标在复苏前、按压10 s、按压1 min、按压3 min、ROSC 1 h、ROSC 2 h的变化及其与ROSC率及24 h存活率的关系.结果 PETCO2、主动脉压、左室压及心电图在两种复苏动物模型各有其变化规律.室颤组ROSC大鼠在复苏前、按压1 min与按压3 min时的PETCO2高于Non-ROSC大鼠(P<0.05),24 h存活大鼠在ROSC 1 h与ROSC 2 h的PETCO2高于24 h死亡大鼠(P<0.05).而窒息组ROSC及24 h存活大鼠在各时间点的PETCO2与Non-ROSC及24 h死亡大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室颤组在ROSC 1 h,ROSC2h的dp/dt40与-dp/dt40均低于窒息组(P<0.05).结论 窒息法与室颤法复苏动物模型各有特点,PETCO2在室颤法心搏骤停模型有助于预判ROSC及24 h生存率.研究者应根据自身的实验目的 以及模拟的不同临床状况对所需的动物模型作出选择.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hanges of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after cardiac arrest caused by asphyxia with that of cardiac arrest induced by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in rats and assess the values of the parameters on predicting ROSC and 24 h survival rate. Method Two groups of Sprague-Dwaley rats, which randomly (ramdom number) included 30 animals in each group, were investigated. Cardiac arrest were induced by asphyxia (AS group) or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 group). PETCO2, aortic pressure, left ventricular pressure and ECG of limb lead Ⅱ were recorded continuously, dP/dt4o was calculated with the windaq software. The parameter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t baseline, precordial compression(PC) 10 s, PC 1 min, PC 3 min, ROSC 1 h and ROSC 2 h. The relations were explored between the parameters and ROSC/24 h survival rate. Results PETCO2,aortic pressure, left ventricular pressure and ECG have distinctive changes in the two groups. In group VF, PETCO2 of ROSC rats at BL, PC 1 min and PC 3 min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Non-ROSC rats (P < 0.05); PETCO2of 24 h survival rats at ROSC 1 h and ROSC 2 h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24 h death rats (P < 0.05), which were not observed in the group AS. dP/dt40 and - dP/dt40 at ROSC 1 h and ROSC 2 h in group VF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group AS (P < 0.05). Conclusions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after cardiac arrest caused by asphyxia or that of cardiac arrest induced by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in rats have unique features respectively. PETCO2 in cardiac arrest caused by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may predict ROSC and 24 h survival rate. Researchers have to select the appropriate cardiac arrest model according their research purposes and clinical requirments.  相似文献   
27.
广州市2008年度院前急救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调查广州市院前急救患者流行病学情况,探讨院前急救病例特点.方法:从广州市急救医疗指挥中心系统数据库中导出2008年度全部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在109682次出车中,各区、街道、医院出车数量最多的分别是白云区、石井街、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在97823次院前急救中,创伤是院前急救中最多的(尤其是交通意外),以21~50岁青壮年阶段最多,其次分别是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急症,且均以51岁(尤其是70岁)以上的中老年阶段最多.(3)循环系统急症死亡(尤其是猝死)、呼吸系统急症死亡、神经系统急症死亡分别位居第一、第四、第五,均以51岁(尤其是70岁)以上的中老年阶段最多,其它类的死亡位居第二,以61岁以上的老年阶段最多,创伤死亡位居第三,以21~40岁中青年阶段最多.(4)男性院前急救的数量与死亡均明显高于女性.结论:(1)加强心脑血管病和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提高中老年患者的常见急危重症早期识别与院前急救水平对降低死亡有重要意义.(2)加强安全生产、遵守交通法规、强化法制意识将是降低创伤,尤其是交通意外发生及其死亡的有力手段.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建立简单、稳定的大鼠海马神经元体外原代培养方法。方法:分离出生24hr大鼠海马组织,采用机械吹打法或胰蛋白酶消化法制备单细胞悬液,以含10%胎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接种.24hr后更换含2%B27的DMEM/F12无血清培养基饲养,每3d全量换液,观察神经元形态.培养第7d检测神经元纯度,MTF法测定神经细胞活性,比较两种操作方法的培养效果。结果:机械吹打法可缩短实验操作时间.减少培养污染率,降低了操作难度,培养出的神经元纯度高、活性好。结论:机械吹打法操作简便.结果稳定.是大鼠海马神经元体外原代培养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29.
30.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百草枯(PQ)诱导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纤维化(MRC-5)构建细胞纤维化模型。方法:运用CCK-8(cellcountingkit-8)法检测不同浓度的PQ对MRC-5细胞的毒性,以测得的最高不致死给药浓度的PQ诱导的MRC-5细胞模型,进而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检测细胞纤维化指标的m RNA及蛋白质表达水平变化。结果:50μg/ml PQ可成功诱导MRC-5细胞发生纤维化,且电镜下细胞成纤维化及细胞内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m RNA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结论:PQ诱导MRC-5细胞纤维化的表型,为后续实验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