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86篇 |
免费 | 159篇 |
国内免费 | 121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9篇 |
儿科学 | 36篇 |
妇产科学 | 13篇 |
基础医学 | 142篇 |
口腔科学 | 16篇 |
临床医学 | 456篇 |
内科学 | 176篇 |
皮肤病学 | 29篇 |
神经病学 | 67篇 |
特种医学 | 107篇 |
外科学 | 185篇 |
综合类 | 781篇 |
预防医学 | 404篇 |
眼科学 | 66篇 |
药学 | 297篇 |
7篇 | |
中国医学 | 315篇 |
肿瘤学 | 6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0篇 |
2023年 | 137篇 |
2022年 | 136篇 |
2021年 | 137篇 |
2020年 | 113篇 |
2019年 | 106篇 |
2018年 | 83篇 |
2017年 | 66篇 |
2016年 | 74篇 |
2015年 | 74篇 |
2014年 | 162篇 |
2013年 | 168篇 |
2012年 | 186篇 |
2011年 | 171篇 |
2010年 | 150篇 |
2009年 | 105篇 |
2008年 | 107篇 |
2007年 | 127篇 |
2006年 | 127篇 |
2005年 | 110篇 |
2004年 | 106篇 |
2003年 | 96篇 |
2002年 | 85篇 |
2001年 | 78篇 |
2000年 | 47篇 |
1999年 | 37篇 |
1998年 | 41篇 |
1997年 | 40篇 |
1996年 | 37篇 |
1995年 | 44篇 |
1994年 | 39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28篇 |
1991年 | 12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为靶点抑制瘢痕血管增生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2 (VEGFR 2 /KDR)为靶点,观察其抗体对烧伤增生性瘢痕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方法 以人烧伤增生性瘢痕移植于裸鼠建立动物模型。治疗组KDR多抗分为10mg/L和5mg/L两组,以磷酸盐缓冲液(PBS)组和空白对照组作对照,每周2次,治疗1、2、3周分别观察瘢痕体积、组织形态学、微血管定量及Ⅰ、Ⅲ型胶原含量的变化。结果 治疗3周后的瘢痕体积(mm3 )、血管密度(个/mm2 )、Ⅰ、Ⅲ型胶原含量(阳性面积) ,KDR两治疗组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 5 )。形态学显示瘢痕组织内有大量的血管内皮细胞坏死和血管闭塞,成纤维细胞凋亡,对照组变化不明显。结论 KDR抗体可通过抑制血管的形成治疗增生性瘢痕 相似文献
42.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兔耳瘢痕模型的影响作用.方法 建立48个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将其随机分为bFGF治疗组与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观察bFGF对创面愈合过程中瘢痕形成的影响.结果 形态学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3个月后瘢痕外观、厚度及质地均优于对照组,表现出良好的愈合质量;对照组羟脯氨酸(HPr)表达较高,且随时间表现为增高趋势,伤后3个月达到高峰;而bFGF治疗组HPr表达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结果显示bFGF可以抑制CO Ⅰ mRNA的表达,但对COⅢmRNA表达无明显影响;Western blot结果显示bFGF可以促进MMP-1的合成,且随着时间延长表现为增高趋势,具有一定的时间相关性.结论 bFGF可以通过增加MMP-1合成、促进胶原蛋白降解而减少瘢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43.
现在心血管疾病诊断设备的不断更新发展,但介绍心脏听诊方面的资料较少,尤其是肺动瓣区杂音少见,且多为功能性,更易被一些临床医生忽视。本文对肺动脉瓣区管心音(PZ)的产生机制、听诊特点及临床意义进行了总结。第二心音(SZ)是心室舒张时肺动脉瓣和主动脉瓣关闭振动而产生的、此外心室肌的舒张驰缓、大血管内血流以及二、三尖瓣开放均参与SZ的形成。其强度主要决定于主动脉和肺动脉舒张压水平,舒张压愈高,SZ愈强,另外也与半月瓣的完整性和弹性有关。正常肺动脉的压力约为主动脉的1/6,因此肺动脉瓣关闭远不如主动脉瓣关闭有…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究CT对原发性胃癌患者壁外血管侵犯影像诊断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1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原发性胃癌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A、B两组,A组为利用CT检查判断是否患有壁外血管侵犯的患者,B组为采用医生常规判断法判断是否患有壁外血管侵犯的患者.记录A组所有患者的各项CT参数如T分期(T1、T2、T3、T4)、N分期(N1、N2、N3、N0)、M分期(M1、M0)、肿瘤大小、肿瘤生长方式等数据.所有患者在手术中判定患者是否存在壁外血管侵犯现象并记录,分别计算两组中诊断正确的壁外血管侵犯的比例并记录.将A、B组判断结果相比,计算两者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结果 :A组患者中Ⅰ组有T11例,T20例,T30例,T415例,N13例,N24例,N33例,N06例,M110例,M06例;Ⅱ组有T14例,T26例,T35例,T419例,N17例,N215例,N35例,N07例,M124例,M010例.A组患者中Ⅰ组肿瘤小于5cm1例(6.25%),肿瘤大于5cm15例(93.75%),远端结节型10例(62.5%),近端结节型加弥漫型6例(37.5%);Ⅱ组肿瘤小于5cm16例(47.06%),肿瘤大于5cm18例(52.94%),远端结节型23例(67.65%),近端结节型加弥漫型11例(32.35%).A组诊断正确的壁外血管侵犯15例(93.8%);B组诊断正确的壁外血管侵犯19例(67.9%).A组敏感性1.00,特异性0.97,阳性预测值0.94,阴性预测值1.00;B组敏感性0.59,特异性0.50,阳性预测值0.68,阴性预测值0.41.结论 :CT影像能够较为准确的判断原发性胃癌患者是否有壁外血管侵犯的现象出现,且各项CT参数能够较准确的反应壁外血管侵犯的状况. 相似文献
45.
α1(Ⅰ)型前胶原基因反义重组质粒对成纤维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反义RNA对成纤维细胞胶原蛋白的调控作用,探讨基因治疗增生性瘢痕的可能性。方法:将α1(Ⅰ)型前胶原基因片段反向克隆至非整合型哺乳动物表达载体pREP9的多克隆位点中,以构α1(Ⅰ)丧胶原基因反义RNA表达载体pREP9-AScoll,并籍脂质体-lipofectamine将其导入人肺HLF细胞中,运用MTT试验,电镜,3H-氨酸掺入法检测反义RNA表达载体对HLF细胞的影响。结果:外源重组体pREP9-AScoll对胶原蛋白的合成有明显抑制作用,但对细胞增殖无任何影响。结论:α1(Ⅰ)型前胶原基因反义重组质粒能有效调控胶原蛋白的合成,从而有在基因水平防治瘢痕的前景。 相似文献
46.
不同深度糖尿病大鼠烫伤模型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恒温恒压电热烫伤仪制作糖尿病大鼠不同深度烫伤模型的可行性。方法链脲佐菌素诱导正常SD大鼠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诱导成功1、2、3、4周检测皮肤晚期糖基化终产物、胶原含量,以正常SD大鼠作为对照,判断典型糖尿病性皮肤改变所需的时间。以恒温恒压烫伤仪制作烫伤模型,制模条件为0.5kg压力下,80℃,分别作用时间4.6、12s,48h后取材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烫伤深度。结果糖尿病大鼠诱导成功后4周,皮肤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含量为(31.40±3.45)U/mg、胶原含量为(12.60±0.57)mg/g,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出现典型的糖尿病性皮肤改变。HE染色烫伤时间4、6、12s时深度依次为浅Ⅱ度、深Ⅱ度和Ⅲ度。结论恒温恒压电热烫伤仪制作糖尿病大鼠不同深度烫伤模型简单、方便,重复性高,为研究糖尿病创面愈合提供较为理想的模型。 相似文献
47.
生长激素促进烫伤鼠肝、创面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及其结合蛋白-3 mRNA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重组生长激素 (rhGH)在促进创面愈合过程中对烫伤大鼠肝、创面组织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Ⅰ (IGF Ⅰ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 3(IGFBP 3)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深Ⅱ度烫伤模型 ,每日早上 9点皮下注射rhGH 0 .3IU/d ,疗程 1 0d。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检测肝、创面组织IGF Ⅰ /IGFBP 3mRNA表达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血IGF Ⅰ /IGFBP 3浓度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Ⅰ、Ⅲ型胶原的表达。结果 用rhGH治疗 1 0d ,烫伤大鼠肝、创面组织IGF Ⅰ /IGFBP 3mRNA的表达、血IGF Ⅰ的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P <0 .0 1 ) ;Ⅰ、Ⅲ型胶原的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多 (P <0 .0 1 ) ;而创面愈合时间平均提前 3d。结论 rhGH可通过增加肝、创面组织IGF Ⅰ /IGFBP 3mRNA的表达 ,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48.
患者 男 ,5 6岁。腰骶部及双侧髋关节疼痛不适数年余 ,偶因摔伤后来我院骨伤科就诊。查体 :上、下门齿及犬齿均呈棕黄色 ,伴有褐色斑点 ,腰椎及下肢活动稍受限 ,骶尾及坐骨结节压痛。实验室检查无异常。患者居住地为高氟区。骨盆正位片 :双侧骶髂关节部分骨密度增高 ,但无骨质稀疏及骨质破坏征象 ,双侧髂骨体及髋臼缘骨密度增高 ,双侧第 5腰椎横突与髂骨之间可见条形骨性致密影连接。骶骨中部两侧亦可见对称性条带状骨性致密影 ,宽约 0 .6 cm,边缘光整 ,向下直达坐骨棘 ,长约 6 cm。左侧耻骨下支骨质中断 ,可见硬化缘 (附图 )。 X线诊断 :… 相似文献
49.
目的 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的配体15-脱氧-△12,14-前列腺素J2(15d-PGJ2)对兔耳增生性瘢痕Ⅰ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探讨15d-PGJ2防治增生性瘢痕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新西兰大白兔18只,在兔耳腹侧面制作2 cm×3 c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每耳2个,共计72个,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随机分组,分别用15d-PGJ2及生理盐水行瘢痕内注射,1次/d,共7次.停药后第14、21天两组同时取材;每组每次切取18个组织块.应用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及Western blot检测Ⅰ型胶原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15d-PGJ2注射后瘢痕体积缩小,变软变平,色泽轻度变浅.Ⅰ型胶原主要分布于真皮的细胞间质、成纤维细胞胞质中,血管壁上亦见阳性信号,在各个时间点15d-PGJ2组Ⅰ型胶原mRNA和蛋白的表达均较对照组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AR-γ的配体15d-PGJ2可降低瘢痕内Ⅰ型胶原的含量,引起瘢痕萎缩,从而防治瘢痕.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构建一种基于新型纳米材料量子点的流式微球技术,用于高通量的DNA检测,实现DNA的快速、低成本检测。方法 将能与靶DNA一端杂交的探针DNA(P1)标记在微球表面,与DNA配对杂交后,加入能与靶DNA另一端杂交的量子点标记的探针DNA(P2),组装成一种流式微球-探针P1、靶DNA、量子点-探针P2的夹心复合结构,通过测定杂交前后平均荧光强度的变化检测DNA的浓度。结果 该新型检测方法可以区分出完全互补、单碱基错配及完全非互补的DNA(P?<0.05),且随着DNA浓度的升高,检测到的平均荧光强度逐渐增强(P?<0.05),对DNA的最低检出限可达0.2?nmol/L。结论 新型量子点流式微球技术检测DNA具有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分析速度快、操作简单等优点,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具有潜力的新型临床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