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40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30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我院从1991年开始,通过检测乙肝病毒(HBV)标志物(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Ag)、乙肝e抗体(抗—HBe)、乙肝核心抗体(抗—HBe),共调查了251例高原门诊病人HBV感染的流行情况,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2.
为了解献血对高原人体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观察了生活居住在拉萨的初次献血者30人及长年献血者120人的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状况,并与生活居住在同一地区的正常未献血者50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初次献血及长年献血间隔>3个月者,RCR、RICR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长年献血间隔期<3个月者,上述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按正常规定间隔期3个月献血1次对高原人体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并无影响,反之,近期频繁献血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呈继发性降低。提示,献血员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检测,可以间接了解体内铁量的丢失情况,对确保献血员身体健康和血液质量均具有实际价值。  相似文献   
63.
我院科研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高原独特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坚持以"科技兴院、质量建院"为根本;坚持与时俱进、科技创新;坚持临床促科研,科研带临床;坚持横纵联合,内外交流的科研工作思路,创新发展科研体系,积极推进科研成果转换,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军事效益,笔者对我院近年来的科研形势做一简要分析,并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64.
老年人红细胞免疫状态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老年人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方法采用C3b致敏酵母血凝法研究红细胞膜C3b受体活性的变化,采用红细胞C3b受体花环影响试验研究血清中红细胞免疫调节因子的变化,采用促肿瘤红细胞花环试验研究血清中其它红细胞免疫粘附影响因素的变化。结果老年人红细胞免疫功能明显低于青年人。32例老年人红细胞免疫抑制因子为37.1%±3.2%,与65例中青年人23.4%±3.1%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值<0.01);老年人红细胞免疫促进因子是70.2%±17.2%,与中青年人126.1%±18.0%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值<0.01)。老年人红细胞粘附肿瘤细胞促进因子是23.9%±5.3%,明显低于中青年人的30.4%±9.5%(P值<0.01)。结论结果显示老年人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减弱与多种影响因素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高原环境下外周血涂片血小板形态学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经临床确诊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症、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患者按常规采集末梢血涂片、瑞氏染色、油镜10×100倍观察血小板的形态。结果在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症、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患者的外周血涂片中观察到8种异常血小板形态,结合相应疾病进行应用。结论外周血涂片血小板形态学检查对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症、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患者的诊断、治疗、预后评估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高原环境下外周血涂片淋巴细胞形态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海拔3700米门诊及住院确诊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肺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患者确诊后,治疗前的外周末梢血涂片,瑞氏染色、油镜﹙10×100倍﹚观察淋巴细胞形态。结果发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肺炎、巨细胞病毒感染、粒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等患者的淋巴细胞形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结论淋巴细胞形态学检查在上述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评估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7.
1990年5月-1992年4月对西藏自治区六个地区1557例腹泻患者粪便标本作了WHO规定方法的调查,经ELISA、SDS—PAGE和EM技术,结果检出四种 (487份) 与腹泻有关的肠道病毒,总阳性率31.28%,其中HRV为26.33% (410/1557);Edes为3.08% (48/1557);Reor为1.09% (17/1557);SRvs为0.77% (12/1557)。HRV感染冬春占65.76%,夏秋占34.24%;月龄儿占44.18%,3岁组占39.22%,5岁组占82.39%,6岁以上占19.31%。HRV—RNA分析呈4232排列特征,在五个 (S_1、s_2和L_2—L_4) 变异型中.长 (L) 型为主,L_3型占优势。EM鉴定HRV颗粒直径为75—80nm,双层结构,空心和实心两种。研究结果证实HRV是西藏地区腹泻的主要病毒病原,肠遭腺病毒次之,对制订防治对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8.
目的了解高原环境条件下人附红细胞体的光镜形态特点。方法采集西藏地区(平均海拔4000米)已被感染附红细胞体者121人的末梢血、骨髓涂片、干燥固定,经瑞氏、吉姆萨氏、革兰氏或活体标本在光镜1000倍视野下观察附红细胞体的形态特点。结果血片、骨髓片可见直径为0.3μm~1.2μm×1.0μm~2.0μm,呈多形性,以圆形为主的附红细胞体:多数附着在红细胞表面,亦可在血浆、骨髓浆中见到;排列呈小簇,有的呈花环状、半月状、串珠状;同一视野中可见紫红色、褐黄色、深褐色,也可见到弱折光性发亮的圆形小体。吉姆萨氏染色后,大小、形态、排列等与瑞氏染色相同。革兰氏染色呈阳性。活体标本观察被寄生或感染附红细胞体的红细胞可塑性、变形性受到影响。结论高原环境条件下人附红细胞体光镜形态与非高原地区大致相同。  相似文献   
69.
随着人类对肿瘤研究的不断深入,早期诊断方法逐渐增多,指标将更加可靠,进而达到肿瘤早期诊断治疗的目的。本文从肿瘤早期诊断的理论基础和早期诊断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0.
目的研究高原寒区平战时环境下枪弹伤后伤道感染的特点和规律。方法将30头小型猪随机分为高原战时致伤组(GZ)、高原平时致伤组(GP)和平原平时致伤组(PP),分别于伤后不同时相点观察伤道入口感染情况,并取伤道人口内1.0cm深处组织进行细菌学和内毒素水平测定。结果(1)高原两组伤道污染细菌的总量较平原组少一个数量级。(2)PP组伤后细菌复活定植的时间在伤后0~3h;GP和GZ组在伤后6~12h完成复活定植。(3)PP组伤道细菌数从6h的10^5繁殖到12h的10^7,用了6h;而GP组伤道细菌从24h的10^5繁殖到48h才达到10^7,用了24h。(4)GP和GZ组伤道污染菌的总内毒素水平显著低于PP组。(5)PP组引起伤口感染的细菌临界数量为10^5cfu/g湿组织,感染时限在伤后6~12h;GP组枪弹伤伤口感染的细菌临界数量为10^7cfu/g湿组织,感染时限为48—72h;GZ组枪弹伤感染的临界细菌数量为10^6cfu/g湿组织,伤道组织感染时限为伤后24~36h。结论(1)高原枪弹伤伤道细菌污染较平原地区轻;(2)高原细菌的复活定植时间较平原地区晚3~9h;(3)高原伤道内细菌的繁殖速度较平原地区慢;(4)高原伤道污染菌的内毒素毒力显著较平原地区低;(5)高原感染时限延迟,引起感染的细菌临界数量提高,依次为GP〉GZ〉P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