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4篇
综合类   57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41.
异种生物瓣衰坏机制及其防治对策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瓣膜由于其所特有无金属开瓣音 ,无溶血 ,低血栓发生率以及不需终身抗凝等优点 ,其临床应用和研究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但瓣膜衰坏 (failure)而引起的耐久性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大量的研究证实 :异种生物瓣衰坏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1] ,其中包括宿主因素 ,瓣膜处理方式及瓣膜设计构造等引起的钙化、机械应力效应以及免疫原性反应等损伤过程。一、生物瓣的生化改变———钙化及其对策钙化是生物瓣膜衰坏的首要因素[2 ] ,也有人认为是唯一因素 ,其钙盐沉积为最显著的病理特征。一般认为与蛋白聚糖和羧基组织中残余的碱…  相似文献   
42.
重症心脏瓣膜替换术56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探讨重症心脏瓣膜替换术的手术时机、手术方式、瓣膜选择和心肌保护。方法采用中度低温(25℃~28℃)体外循环直视手术,共置换生物瓣12枚,机械瓣48枚,其中二尖瓣替换43例,主动脉瓣替换4例,主动脉瓣和二尖瓣同时替换8例,三尖瓣替换1例。结果心功能明显改善者46例且长期生存,心胸比率由平均0.74降为0.58(P<0.05)。早期死亡8例(14.28%),晚期死亡2例。结论合适的手术时机、手术方法、瓣膜选择和心肌保护对重症心脏瓣膜替换手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1.5T心脏磁共振研究原发扩张性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左心整体功能和心肌纤维化(myocardial fibrosis,MF)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择2016年6月—2018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收治的DCM患者27例,另收集同期健康志愿者27例。所有入组均行1.5T心脏磁共振常规平扫及钆剂增强检查,获取左心室短轴电影(平扫)和心脏磁共振延迟增强(DE-MRI)图像。分别得出2组各项左心室功能指标(对部分指标体表面积标准化)及心肌延迟强化图像,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心肌质量(LV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高峰射血率(LVPER)、左心室高峰充盈率(LVPFR) 及室间隔厚径(IVSTD)等,并比较2组之间各项数值的差异。DCM组内根据是否延迟强化分成DE-MRI(+)组和DE-MRI(-)组,并比较组间各项指标差异。 结果 ①患者组的LVEF、LVPER、LVPFR、IVSTD低于健康对照组,余指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②DE-MRI(+)组LVMM、LVESV高于DE-MRI(-)组,而DE-MRI(+)组LVEF减低,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扩心病17例(62.96%)均出现心肌延迟强化,共计153个节段出现延迟强化,肌壁间101个节段(66.01%)强化特点显著,分布部位以室间隔壁[12例(70.58%)]为主。 结论 ①DCM的左室整体功能减低同时多伴有左室心肌纤维化,并以室间隔肌壁间分布显著;②LVMM 可以大致评估DCM心肌纤维化(MF)程度。   相似文献   
44.
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左心室重构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目的观察巨大左心室患者心瓣膜置换术后左心室重构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巨大左心室患者行心瓣膜置换术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术前、术后不同时间心脏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结果和心功能变化。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后2周和2个月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每搏量(SV)和心胸比率均较术前减小或降低(P〈0.05);术后2个月LVEDD和LAD较术后2周进一步缩小(P〈0.05)。术后早期心功能较术前下降,术后2个月心功能恢复达Ⅱ级的患者(38例,41.3%)较术前(5例,5.4%)明显增多。结论心瓣膜置换术对巨大左心室心瓣膜病患者术后左心室重构的早期影响明显,术后左心室、左心房明显缩小,但必须加强术后心功能维护,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5.
目的分析心瓣膜置换术中同期行改良冲洗式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1年6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34例患者在体外循环下行心瓣膜置换术+改良冲洗式双极射频消融手术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1例,女13例;年龄41~76(50.5±11.3)岁。风湿性心脏瓣膜病31例,心瓣膜退行性病变3例;合并慢性持续性/永久性心房颤动27例,阵发性心房颤动7例。均采用Medtronic Cardioblate 68000冲洗式双极射频消融系统进行消融操作。消融手术包括双侧肺静脉的环形隔离、左心耳切除、左右心房消融(改良Cox-mazeⅢ手术路径)和Marshall韧带切除。术后常规予胺碘酮治疗。结果全组无死亡,除2例术后并发Ⅲ○房室传导阻滞、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外,其余患者未发生与消融相关的并发症。术后31例转为非心房颤动心律(窦性心律25例,结性心律4例,起搏心律2例),3例维持心房颤动心律。随访3~20个月,29例维持窦性心律(85.3%),3例心房颤动心律,2例起搏心律。结论改良冲洗式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方法 选择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32例.动脉血氧饱和度0.84一0.94,左向右分流20例,双向分流10例,无分流2例.测肺动脉压65~120(82±14) mm Hg(1 mm Hg=0.133 kPa).所有病例均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畸形矫治手术,术前给予吸氧、西地那非等治疗,术中应用乌司他丁及低温肺保护液肺动脉灌注等手段,术后常规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结果 32例手术顺利,术后肺动脉压下降20~40 mm Hg.30例治愈出院,2例术后早期死于严重低心排血量综合征及致命性心律失常,病死率为6.25%(2/32).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合并肺动脉高压经围手术期综合治疗后再行手术根治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索严重左室功能低下的冠心病病人进行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02~2004-10进行的选择性OPCAB手术34例的临床资料、手术资料、手术结果,总结围手术期治疗体会。结果全部病例均完成OPCAB手术,34例OPCAB病人行旁路移植2~5支,平均3.4±0.7支,使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18例,其中16例均在手术中安放,应用IABP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明显改善。围手术期死亡1例,死亡率2.9%,于术后29 d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有2例术后出现急性左心衰,安放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后保守治疗好转。结论严重左室功能低下病人实施OPCAB手术有良好的可行性和近期效果,积极的术前准备,IABP的应用,完全的再血管化及正确的手术方法和配合是确保手术疗效的关键,而长期结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8.
目的:评价东莨菪碱和氯胺酮对主动脉阻断所致脊髓缺血性损伤保护作用。方法:2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东莨菪碱组、氯胺酮组、东莨菪碱+氯胺酮组。每组肾下主动脉阻断30min,动态监测脊髓血流量(SCBF)、后肢运动功能、组织水含量及组织学改变。结果:再灌注20h,后肢运动功能东莨菪碱+氯胺酮组优于对照组(t=5.36,P&;lt;0.05),脊髓水含量东莨菪碱+氯胺酮组比对照组减少10.5%(t=4.01,P&;lt;0.01),组织学改变东莨菪碱+氯胺酮组最轻,对照组最严重。阻断中及开放2h东莨菪碱+氯胺酮组SCBF比值较对照组显著增加。结论:东莨菪碱和氯胺酮联合应用比单独应用能更有效地预防脊髓缺血性损伤。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心内直视下同期双极射频消融治疗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的经验及疗效.方法:2008年12月至2010年2月间采用Cardioblate<,TM>冲洗式双极射频消融机为21例器质性心脏病(19例为风湿性瓣膜病、2例为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施行消融术,其中持续性/永久性房颤17例,阵发性房颤4例,消融经线...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风心病)肺动脉高压患者围术期呼吸指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风心病患者分为肺动脉高压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其围术期呼吸指数变化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肺动脉高压组呼吸指数术后2 h降至较低水平12 h后又逐渐增高,在术后18 h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24 h基本达到术前水平,呈明显不稳定状态,而对照组则相对平稳.结论风心病肺动脉高压患者术后24 h内肺的换气功能处于不稳定状态,适当延长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有利于渡过术后危险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