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4篇
综合类   57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17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 比较在65岁以上老年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提取桡动脉(RA)与大隐静脉(SVG)差异,以便进一步探讨65岁以上老年人应用RA的优越性.方法 从2004年1月至2008年6月,对171例65岁以上老年患者实施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时同时采集左乳内动脉(LIMA)、RA与SVG,比较RA与SVG取材时间、血管的长度及术中桥血流,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密切随访.结果 共取材SVG与RA各171支.人平均远端吻合口数为3.2±0.4.RA与SVG取材时间、取材的长度、术中桥血流分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9±10)min vs (28±8)min,(18.2±1.5) cm vs(21.3±5.7)cm,(41±19)ml/min vs(34±9)ml/min,均P>0.05],但术后切口愈合时间、切口感染、切口血肿、切口渗液、切口感觉异常、肢体肿胀感的发生率低于大隐静脉,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5岁以上老年CABG患者中采集RA优于采集SVG,RA可望在老年CABG患者术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2.
目的: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病术前营养调整支持治疗的效果.方法:2005年10月~2009年8月共手术治疗207例心脏瓣膜病,其中56例重症心脏瓣膜病,入院时心胸比率0.58~0.98,平均0.68±0.54,>0.7者22例,心功能均为Ⅲ级或Ⅳ级;术前全部给正规营养支持治疗,手术后恢复效果良好.结果:住院死亡1例,死亡率1.8%;术后急性心包填塞1例,低心排6例,急性肾功能不全1例.结论:重症换瓣病人术前的营养支持能显著改善其营养状况,提高重症心脏瓣膜病外科手术成功率,缩短其恢复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3.
目的:研究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的调整策略及年龄、性别、体重与华法林抗凝剂量、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192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服用华法林抗凝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华法林抗凝凋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方法,分析年龄、性别、体重和华法林剂量、INR值的关系,观察其抗凝效果及主要不良反应.结果:1例患者因过量服用华法林出现颅内出血死亡,1例过量出现严重皮下出血及鼻出血,1例出现腔隙性脑梗死,2例单用华法林效果不佳,合用拜阿司匹林后INR可调整到目标范围,其余患者效果较好,无严重出血及血栓形成.结论: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维持剂量个体差异较大,与年龄、性别、体重无关;抗凝治疗维持INR在1.8~2.5间较为适宜,不增加出血及血栓风险.  相似文献   
34.
目的:研究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的调整策略及年龄、性别、体重与华法林抗凝剂量、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192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服用华法林抗凝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华法林抗凝调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方法,分析年龄、性别、体重和华法林剂量、INR值的关系,观察其抗凝效果及主要不良反应。结果:1例患者因过量服用华法林出现颅内出血死亡,1例过量出现严重皮下出血及鼻出血,1例出现腔隙性脑梗死,2例单用华法林效果不佳,合用拜阿司匹林后INR可调整到目标范围,其余患者效果较好,无严重出血及血栓形成。结论: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维持剂量个体差异较大,与年龄、性别、体重无关;抗凝治疗维持INR在1.8~2.5间较为适宜,不增加出血及血栓风险。  相似文献   
35.
胸腹主动脉瘤手术中重建肋间动脉的简易方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脊髓缺血性损伤是胸腹主动脉瘤手术后一种严重并发症,改进重建肋间动脉的外科技巧可减少这一风险的发生。方法:自2003年8月至2005年1月,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术41例(男性30例,女性11例),年龄22~58岁,平均(40.3±9.1)岁。Crawford Ⅱ型38例,Crawford Ⅲ型3例,其中马方综合征合并胸腹主动脉瘤19例。采用深低温、分段停循环技术应用四分叉人工血管行全胸腹主动脉替换,其中自T6-L2肋间和腰动脉开口动脉壁修剪重建成新肋间血管管道,再与四分叉血管之8mm分支吻合,恢复脊髓血供。结果:术后早期死亡3例(病死率7.3%),脑部系统并发症3例(7.9%),脊髓损伤并发症2例(5.3%),均经脱水及神经营养治疗后痊愈。随访除3例死亡(病死率7.9%)外均生存良好,CT检查显示"新肋间动脉"血流通畅。结论:在胸腹主动脉瘤四分叉人工血管置换术中,采用修剪重建新肋间血管管道的方法,能简化手术方式,明显缩短脊髓和重要腹腔脏器的缺血时间,减少脊髓并发症发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6.
目的 探讨不停跳搭桥术(OPCAB)围手术期零输血的可行性.方法 分别选择186例OPCAB患者为零输血组,462例OPCAB患者为输血组.比较2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量、术后感染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等指标.结果 2组病例手术中的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中,2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的感染率零输血组(0.98±0.30)%明显低于输血组(4.72±1.10)%(P<0.05),零输血组平均留院(12.1±0.9)d少于输血组的(17.0±1.2)d(P<0.05).结论 零输血OPCAB是一种安全的手术,而且可以减少感染发生率,缩短留院天数.  相似文献   
37.
红景天苷是红景天的主要活性成分,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红景天苷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主要体现为抗炎、抗氧化、抗肿瘤、调节免疫,以及保护肺、肾脏、肝脏、心血管和神经等作用。近年来红景天苷对心脏保护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成熟,现就红景天苷对缺血、缺氧、缺血再灌注、力竭心脏及毒性损伤心脏进行保护的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予以综述,为以红景天苷基础的新药研发及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8.
目的 研究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的调整策略及年龄、性别、体重与华法林抗凝剂量、疗效的关系。方法 对我科在2006年9月到2008奶奶9月施行192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服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例因过量服用华法林出现颅内出血死亡,1例过量出现严重皮下出血及鼻出血,1例出现腔隙性脑梗,2例单用华法林效果不佳,合用拜阿司匹林后INR可调整到目标范围;其余患者效果较好,无严重出血及血栓形成。结论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华法林抗凝维持剂量个体差异较大,与年龄、性别、体重无关;抗凝治疗维持INR在1.8~2.5较为适宜,不增加出血及血栓形成风险。  相似文献   
39.
右前外小切口在心脏直视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右前外小切口在心脏直视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定42例,男13例,女29例,年龄2~38岁(20.1±7.3),体重4~63kg(平均17.2±9.4)。单纯二尖瓣病变7例,二尖瓣合并三尖瓣病变1例,房间隔缺损(ASD)22例,室间隔缺损(VSD)11例,部分房室通道(PAV)1例。施行单纯人工二尖瓣置换8例,二尖瓣置换合并三尖瓣成形1例,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直接缝合12例,补片对例,二尖瓣成形合并房间隔缺损补片1例。结果术后无1例死亡,胸腔引流管置放时间1~1,5天,与常规正中切口相同,引流量为130.5ml±24.3ml,明显少于同期相同例数的正中切口的引流量(210.4ml±40.9ml)(P<0.05),平均术后留院时间为6.2天±1.0天,明显较正中切口的10.2天±2.3天缩短(p<0.05)。结论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费用少,疼痛轻,且美容效果好,不破坏胸廓原有的支架结构,减少术后呼吸功能的改变,同时避免术后形成鸡胸,减少感染的机会。  相似文献   
40.
张雷杨  陈鑫  徐顺霖  郭子黄  石开虎  徐明 《江苏医药》2006,32(3):241-243,F0002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改善缺血心脏功能的机制。方法制作F344大鼠心肌梗死模型,将分离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移植于心梗周边区(治疗组),取1、3、5、7、9、15d后缺血心肌切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波形蛋白的表达,了解梗死心肌纤维化程度,并应用血液动力学在术后各时间点检测大鼠心脏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心功能较同期对照组明显改善。术后7、9、15d治疗组缺血心肌纤维化程度较同期对照组明显减轻。结论骨髓基质细胞移植于缺血心肌后明显改善缺血心脏功能。其机制之一可能是抑制缺血心肌的纤维化,延缓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