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4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6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淋巴细胞及血浆内血管紧张素Ⅱ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以外周血淋巴细胞作为心肌组织的窗口 ,通过测定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淋巴细胞内的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 ,初步探讨AMI时心肌局部组织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的意义 ,并与血浆内的AngⅡ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选择 30例AMI患者为病例组 ,于入院即刻采外周静脉血收集血浆并分离淋巴细胞 ;另选2 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分别测定AMI及对照组人群的血浆及淋巴细胞内AngⅡ。将所得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AMI患者及健康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内AngⅡ浓度与血浆含量均无相关性 ;②AMI发病 6h以内及 6~ 2 4h ,血浆及淋巴细胞中AngⅡ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 ;③AMI发病 2 4h以后病例 ,血浆中AngⅡ含量已开始下降 ,而淋巴细胞中AngⅡ未见下降 ;④淋巴细胞中AngⅡ浓度与AMI后左室质量 (LVMASS)呈正相关 ,而血浆内AngⅡ与LVMASS无相关性。结论 :AMI后心肌组织RAS和循环RAS均被激活 ,心肌组织RAS的激活较循环RAS持久 ;在AMI后心室重塑中 ,心肌组织RAS的激活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评价Seldinger技术指导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治疗中至大量心包积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中到大量心包积液48例,在超声心动图定位下,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穿刺心包腔并内置深静脉留置导管进行持续或间断引流心包积液。结果 48例患者均1次穿刺并留置导管引流成功.未出现因继发感染、出血、气胸、严重心律失常、心脏穿破及与心包穿刺置管导致的死亡。留置时间时间5~42(10.7±4.7)d,平均引流量为280~1750(590±160)ml。结论 采用Seldinger技术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治疗中至大量心包积液,方法简单,安全有效,成功率高,可替代传统穿刺方法。  相似文献   
14.
久居亚高原地区的冠心病患者血脂异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久居亚高原地区的冠心病患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TC-HDL-C)/HDL-C值异常及其它传统危险因素对冠心病发病的影响.方法分析105例冠状动脉造影(CAG)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及65例CAG阴性者(非冠心病组)的TC/HDL-C和(TC-HDL-C)/HIDL-C值及血压、血糖、吸烟等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结果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浓度升高率在2组中无显著性差异,但TC/HDL-C、(TC-HDL-C)/I-IDLC值异常率在冠心病组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其比值升高与冠心病的危险性是非冠心病组的7倍.结论TC/HDL-C、(TC-HDL-C)/HDL-C值升高可能对亚高原地区冠心病发病更为敏感;冠心病的一级预防重点在于提高体内HDL-C水平,降低TC水平外,更重要的是调整二者之间的比值.  相似文献   
15.
观察右房 左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简称心衰 )的临床效果。选择 1 6例充血性心衰患者 (NYHA分级Ⅲ Ⅳ级 ) ,男 1 0例、女 6例 ,年龄 6 8.4± 6岁 ;均为窦性心律 ,合并有Ⅰ度房室阻滞 ,完全性左束支阻滞。按安置起搏器的模式分为右房 左室起搏治疗组 (LV组 ,n =6 ) ,右房双室起搏治疗组 (BiV组 ,n =1 0 )。左室起搏电极分别放置于心大静脉左室侧后分支 9例 ,心大静脉左室后分支 7例。观察起搏治疗前后左室心功能参数、6min步行距离、左室壁运动的同步性及体表心电图的变化。结果 :BiV组左室射血分数 (LVEF)由术前的 0 .2 3提高至 0 .31 (P <0 .0 0 1 ) ;在LV组LVEF由术前的 0 .2 4提高至 0 .33(P <0 .0 0 1 ) ;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在二组分别由术前的 1 4 9± 5 1ml/m2 和 1 5 3±5 3ml/m2 下降至 1 1 6± 38ml/m2 和 1 2 1± 4 1ml/m2 (P均 <0 .0 0 1 ) ;室间隔与左室后壁运动的延迟时间在二组分别由术前的 1 95± 94ms和 1 97± 89ms下降至 1 7± 6 0ms及 1 6± 5 6ms(P均 <0 .0 0 1 )。 6min步行距离则分别由术前的4 0 3± 5 3m和 4 0 1± 5 9m提高至 4 4 1± 6 2m和 4 4 2± 6 7m(P均 <0 .0 5 )。结论 :初步临床观察提示右房 左室起搏治疗与右房双室起搏治疗相比 ,同样可有效地改善慢性心衰?  相似文献   
16.
本文测定了82例患者血浆IL-2活性及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表明:①EH患者血浆IL-2活性、CD~+_4及CD~+_8细胞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其中以重度高血压组降低最明显(P<0.001),而轻度高血压组CD~+_4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②IL-2活性与二尖瓣E/A比值呈线性正相关(r=0.72,P<0.001)。提示应用IL-2不仅可能降低血压,而且可能会逆转E/A比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右心房-左心室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YHA分级Ⅲ~Ⅳ级),男10例,女6例,平均年龄68.4岁;均为窦性心律,合并有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阻滞,QRS时限140~190ms,平均为(166.0±19.2)ms;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平均为70.2mm,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为0.25.按安置起搏器的模式分为右心房-左心室起搏治疗组(LV组,n=6),右心房-双心室起搏治疗组(BiV组,n=10).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逆行冠状静脉窦血管造影了解冠状静脉分支血管的分布情况,左心室起搏电极分别放置于心大静脉左心室侧后分支9例,心大静脉左心室后分支7例.观察起搏治疗前后左心室心功能参数、6 min步行距离、左心室壁运动的同步性及体表心电图的变化.结果BiV组患者LVEF由术前的24.6%提高到31.2%(P<0.001);LV组LVEF由术前的23.9%提高到32.6%(P<0.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两组分别由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前的(149±51)ml/m2和(153±53)ml/m2下降至(116±38)ml/m2和(121±41)ml/m2(P<0.001),下降幅度均达15%以上;表示心室运动同步性的超声指标示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运动的延迟时间(SPWMD)两组分别由CRT前的(195±94)ms(BiV组)和(197±89)ms(LV组)下降至(17±60)ms及(16±56)ms(P<0.001).6 min步行距离则分别由CRT前的(403±53)m(BiV组)和(401±59)m(LV组)提高至(441±62)m和(442±67)m. 结论初步临床观察提示右心房-左心室起搏治疗与右心房-双心室起搏治疗相比,同样可有效地改善慢性心力衰竭伴心室内传导阻滞患者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采用超声心动图来评价表示心室内及心室间同步化的参数,探讨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中,何种情况得益于双心室再同步起搏(CRT)最多.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FMD)评价氯沙坦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测定20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肱动脉基础FMD及最大血流速度(Vmax)。予以口服氯沙坦50mg/d,8周后复查FMD及Vmax,同时观测血压变化。结果:口服氯沙坦8周后肱动脉血管内径无明显变化,而FMD由(4.64±3.72)%增大到(7.68±16.12)%,加压前Vmax、加压后Vmax较服药前增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FMD的增大与血压降低并无相关性。结论:肱动脉FMD可以作为评价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的有效方法;口服氯沙坦8周可以改善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且这种改善与血压降低不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参数及血清脑钠素(BNP)可否作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临床疗效的评价指标.方法选择18例接受了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治疗(其中11例为右心房-双心室起搏,7例为右心房-左心室起搏)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其中10例为扩张性心肌病,8例为缺血性心肌病,NYHA分级Ⅲ~Ⅳ级),其中男10例,女8例,平均年龄69.2岁;均为窦性心律,合并有Ⅰ度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左束支阻滞,QRS时限平均为(166±19)ms;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平均为70.2 mm,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为0.25.在随访期间有1例患者出现起搏器工作状态不良,有间断性脱位现象,故退出本研究.在17例患者中,按CRT后6个月时的血浆BNP水平将其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在CRT前、后10天、1个月、6个月时分别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及BNP水平测定.结果在CRT后有12例患者其BNP<75 ng/L,为A组,有5例患者其BNP>75 ng/L,为B组.A组CRT后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分别由CRT前的(150±51)ml/m2和(116±54)ml/m2下降为(118±38)ml/m2和(83±30)ml/m2(P<0.05),有显著性差异.而且这种改变1个月时即比较明显,6个月时进一步好转,但1个月与6个月时二者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B组CRT后的LVEDVI、LVESVI则分别由CRT前的(158±65)ml/m2和(117±58)ml/m2下降为(145±54)ml/m2和(105±56)ml/m2(P<0.05),有显著性差异.这种变化幅度在A、B组之间明显不同,二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分析各参数如左心室电-机械延迟时间(LVEMD)、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运动的延迟时间间隔(SPWMD)、左、右心室间的活动延迟时间(IVD)、二尖瓣反流时间(MRd)等与LVEDVI变化的相关性,发现其基础状态下的SPWMD与LVEDVI及LVESVI明显相关(r=-0.72,P<0.005;r=-0.62,P<0.05).结论对于合并左束支阻滞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考虑行起搏治疗时,超声心动图检查SPWMD的时限可作为CRT的筛选标准;如果同时能够监测BNP的水平,则可进一步客观评价CRT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