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09篇 |
免费 | 15篇 |
国内免费 | 51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81篇 |
口腔科学 | 5篇 |
临床医学 | 194篇 |
内科学 | 17篇 |
皮肤病学 | 7篇 |
神经病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218篇 |
外科学 | 386篇 |
综合类 | 118篇 |
预防医学 | 30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14篇 |
中国医学 | 3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8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15篇 |
2010年 | 14篇 |
2009年 | 40篇 |
2008年 | 62篇 |
2007年 | 47篇 |
2006年 | 52篇 |
2005年 | 55篇 |
2004年 | 94篇 |
2003年 | 111篇 |
2002年 | 127篇 |
2001年 | 94篇 |
2000年 | 61篇 |
1999年 | 45篇 |
1998年 | 40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22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18篇 |
1987年 | 9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1篇 |
1966年 | 1篇 |
196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
作者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43例正常人及动态观察19侧重症烧伤病人(TBSA 30—85%)的TNF水平,在应用本法测定中,第一抗体为鼠抗人TNF的单克隆抗体,并以r-TNF为标准(单抗及r-TNF为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所,分于免疫室沈培奋教授惠赠)。43例正常人中,TNF有20例测不出,其余23例为0.0055±0.0013 相似文献
2.
纤维连结蛋白(简称 Fn)是存在于人体血液及细胞表面的高分子糖蛋白。近十年来有关 Fn 与肿瘤的发生、转移、粘附、逆转的关系国外已广泛研究,文献报道在某些肿瘤疾患时 Fn 增高,而国内尚未见该方面报道。我们用免疫单扩散方法对肺癌及其它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血浆及胸水 Fn 含量进行测定,并对癌性及非癌性疾病患者血浆、胸腹水Fn 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①对31例肺癌患者的血浆及26例肺癌胸水(其中11例为同一患者的血浆和胸水)进行 Fn 含量测定,显示94%的肺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肠道和静脉两种途径应用高渗盐糖溶液(HEGS)对烧伤早期休克复苏的疗效。方法采用Beagle犬35%TBSA三度烧伤模型,随机分为烧伤不复苏组(对照组)、静脉高渗盐糖补液组(静脉补液组)和胃肠高渗盐糖补液组(胃肠补液组),后两组于伤后0.5h分别通过静脉和肠道给予1.8%HEGS,8h补液总量为1ml/(kg·1% TBSA),匀速输入,测定三组平均动脉压(MAP)、心排量指数(CI)、血容量(PV)及血浆钠离子浓度的变化。结果三组的MAP均先升高后下降(P<0.05),静脉和胃肠补液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的CI和PV在烧伤后持续降低(P<0.01),静脉和胃肠补液组则是先降低(P<0.05),复苏后上升,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升高(P<0.01);对照组血浆钠离子浓度平稳(P>0.05),静脉和胃肠补液组复苏后升高(P<0.05),三组比较,静脉补液组最高,胃肠补液组次之,对照组最低(P<0.05)。结论在35%TBSA三度烧伤早期休克的复苏中,采用肠道途径输入高渗盐糖溶液可以达到与静脉途径相似的提高心排量、补充血容量、维持血浆渗透压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卡巴胆碱对大鼠烫伤休克肠内补液时肠血管通透性及组织水肿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研究烫伤休克大鼠肠内补液时给予卡巴胆碱对肠血管通透性及组织水肿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单纯烫伤组(S组)、葡萄糖-电解质组(GES组)、卡巴胆碱治疗组(CAR组)和葡萄糖-电解质 卡巴胆碱治疗组(GES/CAR组),每组12只.制作35%休表面积(TBSA)Ⅲ°烫伤模型,肠内输入GES和(或)CAR(60μg/kg)进行复苏.应用改良伊文思蓝(EB)渗出法测定烫伤后4小时肠内补液时肠血管通透性及用干湿重法测定肠组织含水率的变化.结果 GES组与S组比较,肠组织EB含量显著增加(P<0.05),肠组织含水率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予卡巴胆碱治疗后,CAR组与GES/CAR组肠组织EB含量分别比S组与GES组显著下降(P<0.05).CAR组比S组肠组织含水率减少(P<0.01),GES/CAR组肠组织含水率比GES组显著减少(P<0.01).结论 卡巴胆碱能降低烫伤休克口服补液时肠血管通透性,减轻肠黏膜组织水肿,对烫伤休克肠内补液时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烧伤后瘢痕局部应用辣椒素治疗的初步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局部外用辣椒素对增生性瘢痕的治疗效果。 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自身对照法。治疗组瘢痕表面涂抹 0 .0 5 %的辣椒素霜 ,对照组涂抹不含辣椒素的霜剂 ,3次 d,使用 6周。观察用药前后的瘙痒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 ,并采用常规病理、免疫组化和胶原纤维染色等方法观察辣椒素的止痒作用以及对瘢痕增生的影响。 结果 辣椒素具有明显的止痒作用 ,其作用与P物质的减少有关 ,但用药后两组在瘢痕的色泽、软硬度、厚度及胶原纤维的形态分布上 ,未见有明显差异。 结论 辣椒素可用于增生性瘢痕的止痒 ,效果好 ,无明显不良反应 ,但其抑制瘢痕增生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无细胞异种真皮基质降解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影响异种无细胞真皮基质 (ADM )降解吸收的相关因素及其与炎症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 猪和兔断层中厚皮片经Trypsin等脱细胞 ,分别制成异种 /异体ADM (xeno /allo ADM ) ,再按预处理方法不同分组 :戊二醛交联的xeno ADM (A)组 ;网状打孔和交联的xeno ADM (B)组 ;xeno ADM (C)组和allo ADM (D)组 ,分别埋植于兔皮下 ,术后 4~ 32周作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查。结果 埋植术后 4~ 12周期间 ,A组和B组可见较多的异物巨细胞 ,各组炎症反应和移植物被降解 /同化程度依次为 :C >B >A >D(P <0 .0 5~ 0 .0 0 1) ,二者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 (n =84,r =0 .185 ,P <0 .0 1)。结论 xeno ADM生物相容性远不及allo ADM ,其降解除受戊二醛交联作用和网状打孔因素影响外 ,还与局部血运和所受应力有关 ,其中炎症 免疫反应可能是降解最直接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胎龄的胎儿和少儿皮肤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及其两种受体 (bek和flg)基因表达的变化。 方法 提取 18例不同胎龄 ( 13~ 3 2周 )的胎儿皮肤和 6例少儿皮肤的总RNA后 ,分离mRNA ,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方法检测这 3种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在早期妊娠胎儿的皮肤中 ,bFGF ,flg和bek基因表达较强 ,随着胎儿的生长和发育 ,皮肤组织内这 3种基因表达逐渐降低 ,在少儿皮肤中 3种基因的表达量分别为晚期妊娠胎儿皮肤的 62 .5 % ,5 9.5 %和 5 2 .9% ,基因表达显著降低 ( P <0 .0 5 )。结论 bFGF及其受体基因可能在皮肤的发生、结构功能的维持以及伤后修复中起重要作用。这 3种基因在胎儿皮肤中表达水平较高可能与胎儿皮肤细胞增殖较快 ,皮肤创面愈合迅速有关。 相似文献
8.
增生性瘢痕和胎儿皮肤中bFGF,c-fos和c-myc基因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作为主要的修复生长因子 ,其基因的表达受原癌基因c fos和c myc表达产物的调控[1 ] 。我们对增生性瘢痕和胎儿皮肤内bFGF、c fos和c myc基因表达变化规律进行研究 ,以期深入揭示早期妊娠胎儿伤口无瘢痕愈合和增生性瘢痕发生机制的部分奥秘。1 材料和方法1 1 标本来源与制备 32份皮肤标本分别取自 :①增生性瘢痕住院进行手术的患者 8例 ,瘢痕增生时间 1年以内 5例 ,1~ 2年 2例 ,2年以上 1例。取样本部位包括颌面部 (1份 …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特殊染色法研究少儿与成年人大面积重度烧伤后瘢痕组织表皮干细胞分布与表达β1整合素和角蛋白19、14、10(K19,K14,K10)的特征与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表皮干细胞及短暂扩充细胞分布、数量的差异以及这些改变与瘢痕愈合关系.方法分别取4~12岁少儿及35~53岁成年人2组健康皮肤及大面积深度烧伤后瘢痕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表皮干细胞、短暂扩充细胞特异表达的β1整合素和K19以及分化表皮细胞表达的K14和K10.结果瘢痕组织表皮基底层表达β1整合素与K19的阳性细胞数较健康皮肤明显减少,阳性强度降低.瘢痕组织表皮中表达K14的阳性细胞仅位于表皮底部2~3层,明显少于健康皮肤,而K10表达阳性细胞则较健康皮肤分布广泛.结论瘢痕组织表皮基底层具有增殖能力的表皮干细胞和短暂扩充细胞明显少于健康皮肤,且瘢痕组织表皮干细胞的分化过程与健康皮肤不同,处于有丝分裂后分化阶段的细胞比例降低,而终末分化细胞的比例明显增高.提示瘢痕组织表皮的增殖能力下降,细胞的分化行为紊乱,这可能是瘢痕组织表皮结构与功能改变、愈合能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细胞分化角度研究人胎儿期、少儿期、成年人期皮肤中表皮干细胞增殖分化特征,以及这些特征与创面修复结局的关系.方法分别取因创伤等原因致流产的22~24周龄胎儿和4~12周岁少儿、35~53岁成年人3组全层皮肤.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表皮干细胞特异表达的β1整合素和细胞角蛋白19(K19).结果胎儿期皮肤表皮基底层细胞β1整合素和K19染色均为强阳性.少儿期表皮基底层细胞中60%~80%的细胞表达β1整合素和K19.成年人表皮基底层中表达β1整合素和K19的细胞较少儿组进一步减少,且染色强度较弱.结论本实验结果提示,胎儿期表皮基底层增殖细胞均为表皮干细胞和短暂扩充细胞,而少儿期表皮基底层中部分细胞为于细胞和短暂扩充细胞,成年人期干细胞与短暂扩充细胞所占的比例则进一步降低.这种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差异可能与三种不同发育阶段皮肤损伤的完全与不完全修复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