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4篇
内科学   11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1篇
预防医学   27篇
药学   21篇
中国医学   11篇
肿瘤学   7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9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田秀娟  何娟  柳红昌 《重庆医学》2021,50(14):2423-2428
目的 分析轻链沉积病(LCDD)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京医院2015-2020年收治的经肾活检证实的LCDD患者的其临床资料、肾脏病理类型、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 共纳入13例患者,男女比例为3.3:1.0,年龄53.77(36.00~68.00)岁.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范围蛋白尿(46.1%)、肾功能不全(76.9%)、高血压(84.6%).30.8%合并多发性骨髓瘤.血清游离轻链检测显示,免疫固定电泳阳性率分别为84.6%.光镜下可见弥漫性肾小管基底膜增厚(100.0%)、结节性肾小球硬化(84.6%),荧光下肾小管基底膜可见线性轻链限制性染色(κ染色阳性10例,λ染色阳性3例),电镜下均可见肾小管基底膜外和(或)肾小球基底膜内可见粉末状电子致密物沉积.13例患者,除1例起病时已透析外,8例接受了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治疗方案,4例给予其他治疗.平均随访(27.3±17.76)月,中位肾脏存活率为5.5年;1年、3年的肾存活率分别为67%、54%,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治疗,与其他治疗相比,1年肾脏存活率明显升高(87%vs.25%,P=0.04).结论 基于硼替佐米的方案治疗LCDD可获得持续的血液学反应,明显改善肾脏存活率.  相似文献   
32.
目的:观察米非司酮对妊娠中期胎儿肾脏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25例中期引产孕妇(孕龄16~28周)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水囊组n=10);实验组(米非司酮+水囊组,n=15)。实验组按孕龄分为实验Ⅰ组(n=10,孕周16~22周), 实验Ⅱ组(n=5,孕周23~28周),实验组口服米非司酮100 mg•d-1,连服3 d,行水囊引产,对照组只行水囊引产。胎儿娩出后取肾脏组织,电镜下观察肾脏组织的超微结构。结果:实验Ⅰ组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空化;系膜细胞核不规则,胞质内线粒体肿胀,系膜基质正常。滤过膜内皮细胞质厚,无孔,基底膜薄,多数足细胞核基质空化,足细胞轻度微绒毛化,次级突起可见较多微丝,突起呈融合状。近曲小管上皮细胞核空化,胞质内可见空泡结构及较多溶酶体。远曲小管大部分细胞核及胞质空化。实验Ⅱ组肾小球毛细血管可见内皮细胞孔,局部轻度增生呈连拱状,系膜细胞少量核不规则或轻度固缩状,胞质内线粒体轻度肿胀,部分嵴断裂。滤过膜内皮细胞胞质轻度肿胀,足突细胞结构基本正常,可见初级和次级突起,局部融合,轻度微绒毛化。近曲及远曲小管结构基本正常。结论:米非司酮可以引发胎儿肾脏的缺血缺氧性改变,孕龄越小者胎儿肾脏超微结构改变越明显。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C T定位下臭氧介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护理措施.方法 对120例患者进行C T下椎间盘臭氧介入治疗术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协助患者康复.结果 术中经CT精确定位,穿刺成功率100%,治疗中患者无明显疼痛及症状加重,大多数患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无一例出现椎间隙感染或脊髓、神经、血管及腹腔脏器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及其他护理并发症.结论 CT下臭氧介入治疗椎间盘突出是一种有效安全的微创新方法,积极术前准备,术中密切病情观察及正确体位保持,术后保持穿刺部位清洁,正确指导功能训练和落实相关健康教育,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提高临床治愈率.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探讨全脑血管造影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 结合笔者所在医院72例患者的护理经验,总结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要点及并发症的观察、处理及护理措施.结果 72例患者全部造影成功.结论 认真做好术前的心理护理,术后密切观察血管源性神经系统改变,以及并发症的相关情况,可收到良好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35.
<正> 例1、女,60岁。以间断性右上腹隐痛1年入院。体检:体温37.2C,右上腹轻度压痛,无反跳痛,未及包块。B超显示“胆囊结石”以慢性胆囊炎、胆石症手术。术中见胃窦前壁一淡黄色肿物并与胆囊底部粘连,误为恶性肿瘤,行冰冻病检。  相似文献   
36.
女性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是指因下丘脑、垂体功能的退化,进而以烦燥、潮热汗出(阵发性)、胸闷心悸、乏力、抑郁、关节痛、失眠等为主症的综合征候群。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我国人口渐趋老龄化的改变,与此同时,来自家庭、工作、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也日益加重,围绝经期综合征已经越来越严重地危害中老年女性的身心健康,其发病率也正在逐年上升,高达85%左右[1]。因此,为了围绝经期女性的身心健康,防治女性的围绝经期综合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拟中药复方治疗女性围绝经期综合征,临床疗效显著,放免测定治疗前后患者血清性激素的含量及IL-2的变化,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讨胃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ALT淋巴瘤)形态特点及其与Ki-67表达、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 观察22例MALT淋巴瘤的组织形态,并用免疫组织化学链菌素-卵白素生物素(SABC法)对其进行CD20,CD79a,CD3,CD45RO,CD23,CD5,CD10及Ki-67标记。采用Warthin-Starry胃幽门螺杆菌染色法对胃MALT淋巴瘤进行HP染色。结果 22例MALT淋巴瘤依据组织形态分为低度恶性16例,伴高度转化6例。在低度恶性MALT淋巴瘤和伴高度恶性转化的MALT淋巴瘤两组病例中,Ki-67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8 %(7/16),83.3 %(5/6),其阳性表达率及表达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1例胃MALT淋巴瘤HP阳性率81.6 %。结论 胃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瘤有其独特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及临床表现,Ki-67在胃肠道MALT淋巴瘤的诊断、组织学分级中具有重要价值;HP的感染与胃MALT淋巴瘤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38.
目的了解福建省大田县手足口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大田县2010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的手足口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0年全县共报告手足口病病例120例,发病率为33.82/10万,其中重症7例,死亡1例;疫情呈散发态势,分布于全县15个乡镇,发病率以太华镇最高(84.11/10万),文江乡最低(10.00/10万);构成比以均溪镇最高(32.5%),前坪乡最低(0.83%)。每月均有疫情报告,全年以5—7月为发病高峰。发病率男女性别比为1:0.24,以散居儿童(75.0%)、幼托儿童(20.8%)为主,高发人群年龄为0~3岁(95.8%),实验室确诊22例,其中EV71型肠道病毒感染占72.73%(16/22)。结论手足口病已成为严重危害我县低年龄组儿童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必须加强疫情主动监测和卫生宣教培训等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39.
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 ,探讨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胃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收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癌标本 6 0例 ,将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非典型增生各 2 0例作为对照 ,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端粒酶。结果 :6 0例胃癌中端粒酶的阳性率为 88.3% ( 5 3/ 6 0 ) ,2 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非典型增生 2 0例的阳性率为 35 % ( 7/ 2 0 ) ,2 0例浅表性胃炎阳性率为 5 % ( 1/ 2 0 )。胃癌组与慢性浅表性胃炎及中重度非典型增生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1) ,非典型增生与浅表性胃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 P<0 .0 1) ,不同组织学分型胃癌其端粒酶阳性率差异均无显著性 ( P>0 .0 5 )。结论 :端粒酶在胃癌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但与组织学类型无相关性 ,同时端粒酶在某些癌前病变中也有一定程度的表达。端粒酶的检测对胃癌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0.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对40例乳腺癌的P53抗癌基因(P53)、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P53阳性24例(60%),ER阳性20例(50%),PR阳性15例(37.5%),其中三项均阳性者7例,而P53与ER均阳性者14例,P53与PR均阳性者11例。结果表明:乳腺癌中P53阳性率高于良性乳腺肿瘤,差异显著(P<0.01),ER阳性率随患者年龄增大而升高;50岁以上患者阳性率明显高于50岁以下者;而P53、PR的表达与年龄无关。本组研究表明,ER、PR阳性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和术后放疗、化疗再增加内分泌治疗,可使患者5年、10年生存率明显提高,而P53阳性、ER阴性的患者无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