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8篇 |
免费 | 1篇 |
国内免费 | 11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27篇 |
临床医学 | 49篇 |
内科学 | 22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5篇 |
外科学 | 2篇 |
综合类 | 12篇 |
预防医学 | 2篇 |
药学 | 14篇 |
肿瘤学 | 2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篇 |
2022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12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4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5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研究表明DNA甲基化致基因表达异常是引发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在结直肠癌中普遍存在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现象.该文主要就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相关的hMLH1、MGMT、RUNX3、β-catenin和CDX2基因甲基化情况做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RUNX3基因及蛋白表达在锯齿状病变发生与癌变途径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序列特异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PCR-SSP)法研究50例锯齿状腺瘤(SA)中RUNX3(rs2236851,C/T)的多态性,其中包括传统锯齿状腺瘤(TSA)40例,广基锯齿状腺瘤/息肉(SSA/P)10例以及20例正常大肠组织;并从SA中抽取30例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用IPP(Image pro plus)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免疫组化阳性表达的半定量分析,分析基因型与RUNX3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 SA试验组T等位基因的频率(18.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C基因型SA患者的RUNX3平均吸光度(0.27±0.16)较CC基因型患者的平均吸光度(0.28±0.18)明显降低(P<0.05)。结论 RUNX3基因(rs2236851)位点可能与SA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3.
结直肠纤维绒毛锯齿状腺瘤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纤维绒毛锯齿状腺瘤(FS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的意义。方法:收集病理诊断为结直肠各类息肉和腺瘤切片5347例,从中筛选出FSA共18例,同时收集临床相关资料并观察病理学特征。对FSA11例、非纤维绒毛锯齿状腺瘤(NFSA)20例〔其中传统锯齿状腺瘤(TSA)15例、广基锯齿状腺瘤/息肉(SSA/P)5例〕、增生性息肉(HP)20例及绒毛管状腺瘤(VTA)20例分别进行免疫组化Ki-67、p53、-βCatenin、CK7、CK20及CDX-2染色。结果:FSA多发于左半结肠,组织学显示肿物表面可见许多细长丝状或绒毛状的突起,隐窝被覆异型增生的上皮细胞,伴有典型锯齿状改变,该类突起形似绒毛管状腺瘤,但其长度比绒毛管状腺瘤长。多数病例突起末端间质水肿明显(12/18),严重者可膨大呈"球茎"状改变(7/18)。FSA异型增生程度较NFSA和VTA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FSA中p53和Ki-67的表达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SA是一种较少见的特殊类型锯齿状腺瘤,以其"长绒毛"的典型特征区别于其他锯齿状病变,异型增生程度重,可能具有更高的恶变潜能。 相似文献
94.
【病例】女,28岁。因头痛、头晕20余天入院。MRI扫描示左颞下长T2信号,范围约4 cm×3 cm×2 cm,周边水肿明显。疑脑肿瘤,行手术治疗。术中见瘤体位于颞叶下部,质韧,边界不清。考虑左颞胶质瘤。术中送检小米粒大组织6块,冷冻切片显示病变组织细胞密度明显增高,伴有血管增生及小片坏死。病理报告:病变形态符合胶质瘤。遂行病灶切除术。术后送检组织检查:灰白灰黄色不整形组织一块,为2.8 cm×2.5 cm×0.9 cm大小。石蜡切片病理组织学显示:病变部组织细胞密度增高,增生的小血管及纤维组织将其分割成片巢状,细胞界限清楚,有一清楚的胞膜及淡染… 相似文献
95.
胃上皮异型增生107例临床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上皮异型增生及相关病变Padova国际分类的诊断标准及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按照1998年Padova国际分类标准,收集复习既往胃黏膜活检诊断为各级异型增生的病例107例,对其中71例进行随访或追踪复查,38例伴有肠化者行HID/AB黏液染色。结果 既往诊断为轻度异型增生的42例中,按Padova分类标准仅9例诊断低度异型增生,27例不确定为异型增生,其余6例为异型增生。42例中,13例获随访结果,12例经一次或多次复查为浅表或萎缩性胃炎,1例进展为黏膜内癌。按Padova分类诊断不能确定为异型增生中的14例获随访结果,复查均为浅表或萎缩性炎。Padva分类将异型增生分为2级,据记随访复查资料,诊断低度异型增生的癌发现率是3/9,高度异型增生的术后癌诊断率是5/5,高度异型增生伴局部可疑浸润的术后癌诊断是10/10。结论 以往安三级分类诊断为轻度异型增生的病例,多数是慢性胃炎的反应性上皮增生,非真性肿瘤。按Padova分类,应列入“不能确定为异型增生” 组观察随诊。胃黏膜活检诊断高度异型增生的病例常合并有早期癌或浸润癌,诊断确定后应早期手术切除病灶。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探讨阴道良性混合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诊断要点.方法 对1例阴道良性混合瘤进行临床资料、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化观察,并结合文献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结果 患者女性,40岁.因子宫多发性平滑肌瘤、子宫腺肌症行经腹全子宫切除术,术中发现阴道壁接近处女膜缘处有一直径2 cm肿物,遂行剥除.镜下可见肿瘤组织呈腺样及小团巢状分布,局部呈黏液乳头状,部分区域细胞呈梭形,核大小较一致,偶见核分裂;肿瘤无明显包膜,与周围组织有界限.免疫组化:瘤细胞CD34、bcl-2、CD99、ER、PR、CD10、CK7和AE1/AE3(+),CK8/18弥漫(+);鳞状上皮34βE12和CK5/6(+),SMA灶状(+);Ki-67增殖指数为3%,p63、GFAP、CK20、CgA、Her-2、S-100和CA125均(-).病理诊断为阴道良性混合瘤.术后随访半年无复发.结论 阴道良性混合瘤是由间叶性成分和鳞状上皮或腺上皮构成的混合性良性肿瘤,罕见,易与其他肿瘤混淆导致误诊. 相似文献
97.
98.
胃癌中神经内分泌细胞形态特征及增殖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双重免疫组化、图象分析及电镜技术对56例胃癌的神经内分泌细胞形态特征及增殖活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胃癌中NE细胞有明显异型性及侵性。细胞形态图像测量显示NE阳性胃癌细胞和下沉胃粘膜NE细胞在各参数的比较中差异均有高度显著性。但NE阳性胃癌细胞与NE阴性胃癌细胞各参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99.
Biopsy specimens of normal mucosa (n=5). adenomas (n -13), adenocarcinomas (n = 8). mucosa adjacent to adenoma (n=10) mucosa adjacent to adenocarcinoma (n = 7 ) at the large bowel were investigated by an iminunohistochemical method using 5- bromodeoxynldine (BrdUrd) . The labeling index (LI)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normal nucosa than mucosa adjacent to neoplasms and adenomas and adenocarcinomas. The proliferative zone was confined to the lower two- third at the crypt in normal mucosa and in mucosa adjacent to neoplasms. The labeled cells were either present in the upper third or scattered along the crust and in surface epithelium. The results support the adenmo-carcinoma sequence.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CK7、CK20、MUC6、维甲酸受体(RARα)在各类结直肠锯齿状病变中的表达及鉴别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K7、CK20、MUC6、RARα在44例增生性息肉(HP),45例传统锯齿状腺瘤(TSA),11例广基锯齿状腺瘤(SSA)中的表达情况,并以结直肠管状腺瘤、腺癌及正常黏膜组织作为对照。结果 CK7阳性率HP为45.4%,SSA为36.4%,TSA为22.2%。CK20在结直肠各组病变中阳性率均较高,表达无差异。统计学分析显示,HP与TSA比较CK7的阳性率差异显著。MUC6的阳性率在SSA中为36.4%,HP中为4.5%,TSA中为11.1%。RARα的阳性率在HP中为38.6%,SSA中为81.8%,TSA中为62.2%。统计学分析RARα的阳性强度在HP和CRC中差异显著,在各型锯齿状病变间则差异不显著。结论 CK7(+)对鉴别HP和TSA有一定意义;MUC6(+)有助于SSA的确诊;RARα在锯齿状病变和结直肠腺癌组织中的阳性强度比正常结直肠黏膜组织减弱,但对各类锯齿状病变的鉴别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