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5篇
特种医学   12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18氟标记的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显像对淋巴瘤疗效评价的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64例淋巴瘤治疗后18F-FDG PET/CT显像结果,与治疗后单纯CT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最终结果经病理和临床随访证实.结果 最终共发现病灶219处,其中恶性208处,良性11处.18F-FDG PET/CT评价淋巴瘤治疗效果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9.52% (207/208)、90.91% (10/11)及99.09% (217/219),均明显优于单纯CT检查(P<0.05).结论18F-FDG PET/CT在淋巴瘤疗效评价方面明显优于CT,可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早期客观的科学依据,是淋巴瘤疗效监测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与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探讨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PET/CT在淋巴瘤浅表淋巴结病变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选取以浅表淋巴结为首发症状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31例,分别于治疗后行18F-FDG PET/CT显像及浅表淋巴结超声检查。比较PET/CT与超声在评价浅表淋巴结治疗疗效中的价值。结果18F-FDGPET/CT评价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浅表淋巴结治疗效果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89.47%(17/19)、96.15%(25/26)、93.33%(42/45),而超声评价治疗效果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52.63%(10/19)、69.23%(18/26)、62.22%(28/45),PET/CT在诊断浅表淋巴结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性明显优于超声检查(P<0.05)。结论18F-FDG PET/CT评价淋巴瘤浅表淋巴结病变治疗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明显优于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8F-FDGPET/CT显像在淋巴瘤治疗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87例淋巴瘤患者治疗后18F-FDGPET/CT显像结果。并与CT图像进行对比分析,评价18F-FDGPET/CT显像在淋巴瘤治疗疗效评价中的价值。[结果]18F-FDGPET/CT对97.70%(85/87)淋巴瘤治疗后患者进行了准确疗效评价。而单纯CT对74.71%(65/87)的淋巴瘤患者进行了准确评价。18F-FDGPET/CT在诊断准确性方面明显优于单纯CT,差异有显著性。[结论]18F-FDGPET/CT在淋巴瘤疗效评价方面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17岁,无明显诱因下肢疼痛10余天.既往无肿瘤病史.X线检查(图1a)示左胫骨骨皮质变薄,内见多个低密度透亮区,其周围呈磨玻璃状改变,胫腓骨呈膨胀性生长,考虑为左侧胫腓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对患者静脉注射^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740 MBq后3 h行全身骨显像.骨显像(图1b)示左侧颅骨、左肱骨、左肩胛下角、左股骨、左胫腓骨可见不均匀性异常放射性浓聚灶,左胫腓骨整段长骨受累,右侧肢体未见受累.其较X线检查发现病变多且全面.后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为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图1c).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60岁,因“右肺癌术后放化疗后,行再次化疗”入院。患者8个月前因右肺上叶尖段肺癌行右肺上叶楔形切除术,而纵隔肿大淋巴结与大血管紧密相连无法切除。腺癌。术后以长春瑞滨、顺铂(NP)方案化疗2个疗程。第2疗程结束后1个月,行18^F-脱氧葡萄糖(FDG)符合线路显像示:纵隔内多发异常高代谢灶,考虑纵隔多发淋巴结转移;全身其他部位未见异常高代谢。随即对纵隔淋巴结行三维适形放疗,肿瘤总剂量(DT)60Gy,共30次,疗程42d,  相似文献   
16.
目前对食管癌患者骨转移瘤的研究报道较少,为探讨核素骨显像骨转移的影像特征和临床使用价值,笔者将本院自1996年以来资料完整的204例食管癌患者的全身骨显像结果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18氟标记的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显像在胃癌治疗后随访中的价值,分析其对胃癌治疗后临床再分期及治疗决策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胃癌治疗后患者55例,分别于静脉注射18F-FDG后60 min及120 min行PET/CT早期及延迟显像。延迟显像于患者饮水使胃适度充盈后进行。必要时行增强CT检查。分别从肿瘤复发、淋巴结转移及淋巴结外转移3个方面评价18F-FDG PET/CT显像在胃癌治疗后随访中的价值,分析18F-FDG PET/CT显像对临床再分期及治疗决策的影响。分别测量胃癌复发与吻合口炎症早期及延迟显像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及SUVmax变化率(△SUVmax%),评价饮水胃充盈后18F-FDG PET/CT延迟显像的价值。所有患者的诊断以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采用SAS 9.13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8F-FDG PET/CT诊断胃癌复发的准确性96.4%(53/55)高于CT(85.5%),诊断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92.0%)、准确性(96.4%)、阴性预测值(93.8%)均高于CT(60.0%、81.8%、75.0%),诊断淋巴结外转移的灵敏度(81.8%)、准确性(90.9%)均高于CT(45.5%、7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18F-FDG PET/CT显像使34.5%(19/55)的患者TNM分期发生改变,21.8%(12/55)的患者治疗方案改变。(3)胃癌复发患者及吻合口炎症患者△SUVmax%分别为(22.8±9.8)%、(8.6±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F-FDG PET/CT显像可早期探测胃癌复发、转移,将成为胃癌治疗后有效的监测手段;且18F-FDG PET/CT显像对临床再分期及合理治疗决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饮水胃充盈后18F-FDG PET/CT延迟显像有助于肿瘤复发与吻合口炎症的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用自制32P敷贴器治疗瘢痕疙瘩的效果及治疗前后的护理配合工作在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中的重要性。方法对33例瘢痕疙瘩患者根据病损形状制备相一致的专用32P敷贴器,单纯敷贴治疗和手术后联合敷贴者所给予的表面剂量不同,在敷贴前后护理工作密切配合。结果单纯敷贴治疗25例,治愈率20%,总有效率86%;手术后联合敷贴治疗8例,治愈率88%,总有效率100%。护理工作配合到位,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利用自制32P敷贴器治疗瘢痕疙瘩疗效满意,治疗前后的护理配合工作在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上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肿瘤病人行18 F-FDG PET显像检查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是目前世界上较先进的功能性影像诊断方法.其在肿瘤的良恶性鉴别、临床分级、疗效评估、预后判断、鉴别治疗后复发等诸多方面能为临床提供重要信息[1].  相似文献   
20.
皮肤血管瘤为一种来自皮肤血管的良性肿瘤[1],多见于婴幼儿,发病率约1%~2%,女孩比男孩多见,约3~5:1[2].在婴儿期增长迅速,可造成儿童美容缺陷或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