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12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72篇
药学   3篇
  1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0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是冠状动脉急性完全闭塞、血流持续中断导致的心肌急性坏死,起病急骤,死亡率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据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 2007年统计,美国每年因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住院的患者数约为157万人,其中因STEMI住院的患者多达33万人,死亡率约为9.4%[1].  相似文献   
102.
目的:评估梗塞相关动脉(IRA)晚期再灌注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急性心肌梗塞(AMI)和17例陈旧性心肌梗塞(OMI)IRA成功的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术后4~71个月患者进行临床随访;比较术前和随访期心绞痛发作情况、心电图QTc测值、心脏超声心动图射血分数(EF)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结果:心绞痛治愈率:AMI83.3%;OMI64.9%。治疗有效率:AMI95.8%;OMI100%,两组随访期左室EF和运动做功量较术前显著增加。AMI组随访期QTc显著缩短(P<0.01)。结论:梗塞后心绞痛患者TRA晚期有效再通可使心绞痛持久缓解;增加患者对运动的耐受性;改善运动时心肌灌注;提高左室射血分数;对于改善MI预后具有一定意义。这些作用在AMI期行PTCA患者中表现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03.
目的评估心肌梗死后梗死相关动脉(IRA)晚期再灌注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5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恢复期和17例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IRA作了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和/或冠脉支架术后4~71月进行临床随访;比较术前和随访期心绞痛发作情况、QTc变化、心脏超声心动图射血分数(EF)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结果心绞痛治愈率:AMI恢复期组83.3%;OMI组64.9%.治疗有效率:AMI恢复期组95.8%;OMI组100%.两组随访期左室EF和运动做功量较术前显著增加.AMI恢复期组随访期QTc显著缩短(P<0.01).结论 IRA晚期再通可使心绞痛持久缓解;增加患者对运动的耐受性;改善运动时心肌灌注;提高左室射血分数;对于改善MI预后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4.
支架术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联合应用对于直径≥3mm的病变血管可产生较为理想的再狭窄率和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然而对于直径< 3mm的病变血管而言,愈后不佳,因此现在小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已成为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除了传统的支架术外,还运用了各种新方法来治疗小血管病变,如药物涂层支架、洗脱支架、合理化支架、点支架、切割球囊成形术等。本文对上述各种方法的疗效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5.
张亮  陈启稚  王长谦  程纯 《临床荟萃》2015,30(3):257-261
目的:探讨血清对氧磷酶1(paraoxonase 1,PON1)活性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117例,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结果,分为无动脉粥样硬化(AS)组38例,AS组79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75例(对照组),测量血压、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等各项指标,同时测定血清 PON1活性。分析血清PON1活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血清 PON1(240.0±15.6) kU/L vs (229.5±19.6)kU/L、AS发生率(44.0% vs 67.5%)、BMI(24.3±3.6)kg/m2 vs (25.8±3.2)kg/m2、腰臀比(0.89±0.05)vs (0.93±0.06)、收缩压(131.0±8.3)mmHg(1 mmHg=0.133 kPa)vs (134.0±8.8)mmHg、TG (1.8±0.8)mmol/L vs (2.1±1.3)mmol/L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组血清 PON1活性明显低于非AS组(235.5±19.9)kU/L vs (226.7±18.9)kU/L(P<0.05);糖尿病患者血清PON1活性与年龄呈负相关(r=-0.382,P<0.01),与血清TG水平呈正相关(r=0.223,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PON1活性显著下降,PON1活性降低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6.
白藜芦醇对外周血内皮祖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白藜芦醇对于内皮祖细胞体外功能的影响。方法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培养7 d后,采用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鉴定;随后加入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0(对照)、1、5、15、60μmol/L]干预72 h,观察其对内皮祖细胞增殖、迁移和黏附能力的影响;同时采用RT-PCR和ELISA方法测定药物干预后,内皮祖细胞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dothelial n itric oxide synthase,eNOS)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μmol/L白藜芦醇促进内皮祖细胞增殖、迁移和黏附,同时上调eNOS的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而60μmol/L白藜芦醇抑制内皮祖细胞增殖、迁移和黏附,并且下调eNOS的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论低浓度白藜芦醇可改善内皮祖细胞增殖、迁移和黏附功能,并上调eNOS表达,而高浓度白藜芦醇则抑制上述细胞功能和eNOS表达。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盐酸戊乙奎醚在急性乌头碱中毒致心律失常患者抢救中的地位。方法:60例急性乌头碱中毒致心律失常患者在催吐、洗胃、导泻等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使用盐酸戊乙奎醚1~4 mg肌内注射,发生心室颤动者给予非同步电除颤,复律后仍出现室性心动过速给予利多卡因静脉注射,观察治疗效果。结果:60例患者(轻度中毒54例,重度中毒6例)全部治愈出院,治愈率为100%,4例患者出现一过性烦躁、亢奋,其余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轻度中毒患者盐酸戊乙奎醚用量仅1 mg,重度中毒患者盐酸戊乙奎醚用量不超过4 mg。结论:催吐、洗胃、导泻等对症支持治疗基础上早期及时使用盐酸戊乙奎醚,必要时加用利多卡因等可提高乌头碱中毒致心律失常患者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8.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的硫化氢(H2s)对体外培养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和功能的影响。方法:以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脐血单个核细胞,培养6d后收集贴壁细胞。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达CD34、CD133、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2、VE—Cadherin,并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吞噬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l-ac—LDL)和异硫氰酸荧光素-荆豆凝集素-1(FITC—UEA-1)来鉴定EPCs。以不同浓度的H2S(0、10μM、50μM、100μM或500μM)孵育EPCs(每天1h),分别培养4d观察细胞集落及6dEPCs数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2S在一定浓度下(〈100μM)呈浓度依赖性促进EPCs增殖及细胞集落形成(P〈0.05)。结论:一定浓度的硫化氢可能通过抗氧化发挥对内皮祖细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改善人红细胞变形性的机理。方法采用荧光探针Fura_2定量分析法研究丹参注射液对离体健康成人和高血压病人红细胞胞浆Ca2 浓度的影响。结果高血压病人红细胞胞浆Ca2 浓度明显高于健康成人 (P<0 .001) ,丹参注射液能够降低离体健康成人和高血压病人红细胞胞浆Ca2 浓度 (P<0.01) ,并表现剂量依赖性 ,且作用效果与胞浆基础Ca2 浓度呈正相关 (P<0 .05)。结论降低人红细胞胞浆Ca2 浓度可能是丹参注射液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的重要机理。这一作用机制更有利于改善基础红细胞胞浆Ca2 浓度异常升高的高血压病人的微循环  相似文献   
110.
目的 评价经皮左心耳封堵术(LAAC)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纳入2016年11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住院并接受LAAC治疗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在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下行LAAC,术后定期1年随访,并对患者基线资料、左心耳测量数据、LAAC相关资料及术后抗栓方案进行汇总分析。结果 50例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接受LAAC,其中男25例(50%),平均年龄(76.82±7.99)岁,CHA2DS2-VASc评分(4.72±1.50)分,HASBLED评分(3.39±0.93)分。50例患者中49例(98%)LAAC获得成功;30例患者植入Watchman封堵器,17例植入LAMBRE封堵器,3例植入Amulet封堵器(1例未成功)。住院期间严重并发症3例,其中1例穿刺动静脉瘘并发症,1例慢性肾功能不全急性加重,1例术后跌倒脑出血与手术无关。除了1例患者在第一次随访前死于交通意外,术后平均1年随访期内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器械脱落、血栓栓塞及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 LAAC作为预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脑卒中的一项新技术,其临床应用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