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8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9篇
综合类   15篇
药学   2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究不明原因栓塞性脑卒中(ESUS)患者的栓塞原因及影像学和临床特征,分析其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及心源性栓塞导致的大血管闭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LVO)患者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急诊就诊的、多模态CT检查提示前循环AIS-LVO且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127例,其中ESU...  相似文献   
12.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出血是其常见且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由于引起出血的原因复杂,临床表现各异,如果处理不当,常危及患者生命,因此,需严加防范和妥善处理.我院1998年10月至2012年6月共行PD 462例,发生术后出血25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大动脉粥样硬化与心源性栓塞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梗死特征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6年10月至2018年6月于我院急诊入院治疗,且入院后、治疗前均行多模态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的AIS患者99例,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46例,心源性栓塞5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梗死核心区和缺血半暗带体积及二者差值以及后循环血管闭塞率、颅内大动脉闭塞率。结果 大动脉粥样硬化组AIS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低于心源性栓塞组[9.5(2.0,16.0)分vs 15.0(6.0,24.0)分,Z=2.31,P<0.001],GCS评分高于心源性栓塞组[(13.52±2.69)分vs(11.60±3.31)分,t=1.04,P=0.002]。心源性栓塞组梗死核心区和缺血半暗带体积分别为1(0,22)mL和64(30,126)mL,均大于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分别为0(0,1)mL和10(0,70)mL;Z=3.85、3.43,P均<0.001];但心源性栓塞组和大动脉粥样硬化组缺血半暗带与梗死核心区体积的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6(4,103)mL vs 10(0,64)mL,Z=1.92,P>0.05]。大动脉粥样硬化组颅内大动脉闭塞率和后循环血管闭塞率分别为30.43%(14/46)和36.96%(17/46),与心源性栓塞组[分别为50.94%(27/53)和9.43%(5/53)]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82、6.77,P均<0.001)。结论 大动脉粥样硬化与心源性栓塞AIS患者的临床症状、脑组织改变及颅内大动脉改变不同,基于临床及多模态CT检查的病因学评估有助于精确评估AIS患者缺血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引导下Hook wire定位在15 mm以下肺结节行电视胸腔镜术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并评估其预后。 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术前在CT引导下行Hook wire定位的138例患者,共140枚15 mm及以下的肺结节,随后行电视胸腔镜手术切除。回顾性分析定位时间和技术成功率,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定位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观察术后随访期间有无复发或转移。 结果CT引导下Hook wire定位技术成功率100%,术中发现脱钩3例。140枚结节平均大小(7.8±2.7) mm,结节与胸膜距离(8.8±7.5) mm。平均定位时间(13.6±3.9)min。定位后无症状气胸23例(16.4%),肺实质出血(0级22例,1级61例,2级57例),咯血1例(0.7%)。单因素分析发现体位、经肺穿刺次数、定位时间是气胸发生的风险因素,进一步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仰卧位、经肺穿刺1次成功是气胸发生的保护因素。50例患者术后进行CT随访,随访时间(1~3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个月,未见复发或转移。 结论对于15 mm及以下的肺结节,CT引导下Hook wire是一种有效、便捷、安全的电视胸腔镜术前定位方法,仰卧位及减少经肺穿刺次数有利于避免气胸的发生。患者术后短期预后好。  相似文献   
15.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是治疗胰头以及壶腹周围疾病的经典术式之一,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其中胃瘫综合征(postsurgicalgastroparesissyndrome,PGS)发生率位居众多并发症之首。本研究回顾性分析PD术后患者PGS的发生情况,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探讨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CT影像学特征及与病理相关性。方法:搜集经病理确诊的、有完整CT影像资料的27例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患者,总结分析其临床、CT表现及与病理的相关性。结果:27例患者中男14例,女13例,年龄16~88岁,平均49.7岁,病灶最大径2.0~15.2cm,平均5.59cm。肿瘤形态呈类圆形15例,形态不规则12例。病灶呈实性11例,呈囊实性16例,8例可见钙化灶。11例实性病灶CT平扫密度较均匀,增强后多呈轻度或轻中度强化;16例囊实性病灶CT增强后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分别呈结节状(岛屿状)、分隔样强化或边缘不均匀强化。3例邻近脏器受侵,3例出现淋巴结转移,4例可见血管侵犯。结论: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通常瘤体体积较大,钙化及病灶内出血、坏死、囊变较多见,CT增强扫描病灶实性成分强化方式多样,与其肿瘤细胞成分、排列方式及血供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08年5月共14例肝门胆管癌患者并施行肝门胆管癌联合半肝切除或门静脉重建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张秋学  王铁功  杨冬山 《河北医药》2011,33(9):1358-1359
目的探讨肝硬化脾亢患者手术后常规应用抗凝与祛聚药物对于预防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意义。方法将130例手术患者分为2组,1989至1994年58例患者术后未应用抗凝与祛聚药物作为对照组,1994至2010年72例患者术后常规应用抗凝祛聚作为观察组,比较2组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以及血小板增长幅度,分析两者间的关系。结果 A组血栓形成率为4.2%(3/72),均为Ⅰ级血栓,无临床症状,随访期间无血栓再发病例;B组血栓形成率为15.5%(9/58),其中Ⅰ级血栓2例;Ⅱ级血栓6例;Ⅲ级血栓1例。在随访期间又发生7例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病例,2例无症状者口服法华令观察治疗,2例经肠系膜上动脉溶栓后症状缓解,3例因肠坏死行小肠部分切除,其中1例术后1周再次肠切除,总发生率为27.6%。结论肝硬化脾亢患者脾切除术后常规应用抗凝与祛聚药物对于预防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有重要意义,术前脾功能亢进程度越严重,即血小板计数下降越明显的患者,术后血小板增幅越大,发生血栓的机率越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定量计算巴马小型猪颈动脉多序列HR-MRI重复扫描的一致性,并利用TRICKS技术观察巴马小型猪颈部血管的动态强化特征。方法运用3 T MRI仪对3只健康的巴马小型猪颈部血管进行扫描,定位序列为2D TOF MRA,HR-MRI包括3D TOF MRA、2D FSE FS的T_2WI和T_1WI,然后行TRICKS,最后是2D FSE FS T_1WI增强扫描。两周后重复上述扫描。定量分析两次HR-MRI扫描的T_2WI、T_1WI及T_1WI增强序列的血管总面积、管腔面积和管壁面积的组内和组间的一致性。观察TRICKS序列颈部血管解剖和动态强化表现。结果 HR-MRI重复扫描的分析发现T_1WI增强(CV15%)和T_1WI平扫(ICC0.75)的一致性较好;观察者内的分析显示各序列的一致性均非常好(ICC0.75),且T_1WI增强的一致性最佳(ICC0.80);观察者间的分析表明各序列的一致性均非常好(CV15%,ICC0.75)。TRICKS显示注射对比剂后第5期(24~30 s)颈总动脉系统显影最佳。结论巴马小型猪的颈部动脉适于HR-MRI成像,本研究的HR-MRI技术对巴马小型猪颈动脉管壁成像的重复扫描的一致性良好,可用于管壁病变的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在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模式进行冠状动脉成像中发生非预期自由呼吸时,单扇区重建算法改善图像质量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17年6月10日至7月10日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进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成像,且CT横断面图像在肺窗上观察存在运动伪影的24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对CT原始数据进行单扇区重建(单扇区重建组)与多扇区重建(多扇区重建组),两组重建算法选取相同时相进行数据分析,比较两组图像的平均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对比噪声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图像客观指标的差异,采用χ2检验比较图像主观指标的差异。结果 共分析患者冠状动脉的350个节段,采用单扇区重建算法,冠状动脉节段图像质量的可诊断率为98.3%(344/350),高于多扇区重建算法的84.0%(294/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41,P<0.05)。单扇区重建组的图像噪声高于多扇区重建组[(51.3±9.8)HU vs(40.7±6.0)HU,t=-4.647,P<0.05]。两种重建方法信噪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41,P=0.351)。两组对比噪声比在升主动脉根部、左冠状动脉主干和右冠状动脉初段、中段、末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39、0.610、0.571、0.438、0.396,P=0.304、0.548、0.574、0.666、0.696)。结论 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模式进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成像时,应用单扇区重建算法可以减少图像因患者屏气不佳或心脏波动产生的运动伪影,提高医师的诊断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