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4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0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8篇
肿瘤学   2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蚕茧,蚕蛾科昆虫家蚕蛾的茧壳,性甘、温、无毒。研究结果表明,蚕茧具有降血糖作用,本实验旨在探讨蚕茧降血糖作用之机制。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药品 蚕茧,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蚕桑所春蚕茧,  相似文献   
32.
目的研究伽玛刀(Gamma knife)照射大鼠尾状核后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随时间的变化,探讨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与放射损伤的关系以及放射性损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40只成年雌性Wistar大鼠,10只大鼠作为对照组。30只大鼠接受MASEP-SRRS型伽玛刀8mm准直器以50Gy(50%等剂量线)照射大鼠右侧尾状核。照射后的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不同组别的大鼠分别在照射后第1,4,12周深度麻醉下断头取出脑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GFAP的表达,并使用梯度柱法测量脑组织的比重。大鼠处死前接受1.5TMRI轴位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MRI提示照射后第12周可发现受照大鼠尾状核T2相可见受照区信号增高,增强T1相可见受照区强化明显。对照组大鼠脑组织内均匀散在分布少数GFAP阳性细胞,轮廓清楚,星形突起纤细。照射后4周靶区内GFAP阳性细胞数目开始增多,细胞形态变得不规则。至12周时GFAP阳性细胞进一步增多,胞体变大,细胞突起粗大不规则,胞浆染色呈深棕色。照射后第4周和第12周检测到照射侧脑组织比重与对侧相比显著减轻。结论GFAP可作为衡量脑放射性损伤的指标。照射后早期即出现脑水肿反应和血脑屏障破坏。在不同时间点的病理变化可以通过MRI信号观察不同时间点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33.
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adical cystectomy,RC)是肌层浸润性膀胱癌(muscular invasive bladder cancer,MIBC)患者的标准治疗,术后5年总生存率仅约50%,而术前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提高了患者的总生存率。虽各指南均推荐行NAC,但部分患者对NAC无治疗反应,不能从中获益。采用NAC治疗反应的筛选方法对行NAC的患者是否受益进行识别,是实现个体化、精准化治疗的关键所在,但在临床实践中目前尚无一种可靠的筛选方法。本文将对膀胱癌精准化NAC及NAC反应的筛选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在较大体重质量指数(BMI)范围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BMI在17.51~30.00之间的可疑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低辐射剂量组)95例,依据体重指数再将其分为三组(BMI<18.5,18.5≤BMI<24和24≤BMI),采用100kVp,参考毫安320mAs扫描;B组(常规辐射剂量组)69例,采用120kVp,参考毫安360mAs扫描,其他参数两组相同。两组均使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和CareDose4D技术进行DSCT(Somatom Definition,西门子)冠状动脉成像增强检查,检查前均不使用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所有扫描数据传送到西门子独立图像后处理工作站进行进一步处理。分析A、B两组最佳的重建时相图像,由2名副主任医师独立评估图像质量。记录并计算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剂量(ED)值。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A组中三组图像质量是否存在差别。应用χ2检验比较A、B两组患者冠状动脉分级显示段数,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A、B两组患者图像质量评分、CTDIvol、DLP和ED等。结果:A组中的三组图像评分为4.67±0.53、4.72±0.42、4.51±0.57;三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9,P=0.25)。A组评价1298段冠状动脉,B组评价934段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评为优良的A组占99.31%,B组占99.79%,两组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4,P=0.11);可诊断图像节段数A组占99.69%,B组占99.89%,两组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8,P=0.32)。A、B两组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69±0.47、4.81±0.35分;CTDIvol值分别为18.53±7.55、45.85±15.49;DLP值分别为253.31±97.78、645.10±254.00;ED值分别为4.31±1.66、10.97±4.32。A、B两组间的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0,P=0.09),A、B两组CTDIvo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93,P=0),A组小于B组;A、B两组间DL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71,P=0),A组小于B组,A、B两组的E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71,P=0),A组小于B组。结论:双源CT低剂量冠状动脉成像在较大的BMI范围具有很好的图像质量,可以降低辐射剂量,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5.
中药归经理论的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药归经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特色之一,因此研究归经理论有较大的现实意义.目前,中药归经理论的实验研究主要有药物有效成分代谢分布测定法、微量元素分析法、药效分析法、环核苷酸测定法及相关受体分析法.这些方法各有利弊,但都不能充分解释归经的本质.笔者认为,归经本质的研究应与中药作用机制研究同步进行,方能更深刻地揭示归经本质.  相似文献   
36.
肾源性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病变,最常发生于膀胱,而发生于前列腺的肾源性腺瘤则更加罕见,国内外均极少报道。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2016年4月诊治了1例前列腺增生伴肾源性腺瘤的患者,31个月后再次治疗,报告如下。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70岁,因“前列腺电切术后尿频尿急1年”于2016年4月入院。1年前曾于外院行前列腺电切术,术后病检结果不详,术后长期感尿频、尿急,并逐渐出现排尿困难的症状。入院查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5.020 ng/mL,B超检查示:前列腺增生并多发钙化斑声像,前列腺大小约4.3 cm×4.9 cm×4.2 cm。  相似文献   
37.
阴茎鳞状细胞癌(penil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PSCC)是一种罕见的生殖器恶性肿瘤。其主要预后因素仍是淋巴结是否存在转移以及淋巴结转移的程度。多年以来,根治性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术虽然一直是区域淋巴结治疗的基石,但其仍与显著的术后并发症和心理障碍相关,且在泌尿肿瘤学界在关于根治性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术治疗PSCC的最新进展中存在部分争议。本文旨在讨论目前关于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在阴茎癌治疗的作用及可能存在的争议。  相似文献   
38.
尿路上皮癌(urothelial carcinoma,UC)是泌尿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发病率高、发生隐匿、多点原发、易复发等特点。目前,指南推荐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NAC)联合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adical cystectomy, RC)或肾输尿管切除术为肌层浸润性尿路上皮癌(muscle-invasive urothelial carcinoma,MIUC)标准的治疗方法。同时,以顺铂为基础的联合化疗作为一线治疗用于不可切除和转移性的晚期UC患者,但受各种因素影响,并非所有UC患者均可从中获益。近年来,有大量实验研究关于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抑制剂的疗效和安全性,PD-1/PD-L1抑制剂也逐渐被批准用于UC的一、二线治疗。本文对PD-1/PD-L1抑制剂在UC治疗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癌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9.
阴茎癌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发病率约为0.006 6‰~0.014 4‰,死亡率约为0.015‰~0.037‰。通过体格检查和组织学活检确定病灶范围和侵袭程度对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较为重要。局部阴茎癌的治疗可分为原发肿瘤治疗和区域淋巴结治疗。本文将重点关注原发性阴茎肿瘤治疗,着重阐述常见的阴茎保留术式。原发性阴茎癌治疗的目的为完全切除肿瘤,同时尽可能地保留器官功能。阴茎保留对患者十分重要,可提升患者的排尿功能、性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因大多数阴茎癌局限于阴茎头和包皮,故可通过器官保留手术进行治疗。本文旨在描述每种术式的选择,包括阴茎癌不同术式的肿瘤学和功能结果。  相似文献   
40.
《伤寒论》实验研究的现状,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40年来用实验方法研究《伤寒论》的经验得失,提出今后的实验研究应从综合和独特两方面着眼,使该方面的研究既能揭示《伤寒论》独特的辨证论治体系的实质,又可将研究不断引向深入,以期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实验伤寒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