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08篇 |
免费 | 113篇 |
国内免费 | 160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篇 |
儿科学 | 39篇 |
妇产科学 | 8篇 |
基础医学 | 78篇 |
口腔科学 | 32篇 |
临床医学 | 356篇 |
内科学 | 165篇 |
皮肤病学 | 20篇 |
神经病学 | 65篇 |
特种医学 | 65篇 |
外科学 | 158篇 |
综合类 | 584篇 |
预防医学 | 231篇 |
眼科学 | 16篇 |
药学 | 209篇 |
13篇 | |
中国医学 | 195篇 |
肿瘤学 | 4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78篇 |
2022年 | 70篇 |
2021年 | 109篇 |
2020年 | 67篇 |
2019年 | 82篇 |
2018年 | 80篇 |
2017年 | 38篇 |
2016年 | 60篇 |
2015年 | 59篇 |
2014年 | 96篇 |
2013年 | 154篇 |
2012年 | 135篇 |
2011年 | 155篇 |
2010年 | 110篇 |
2009年 | 90篇 |
2008年 | 112篇 |
2007年 | 90篇 |
2006年 | 91篇 |
2005年 | 60篇 |
2004年 | 66篇 |
2003年 | 47篇 |
2002年 | 56篇 |
2001年 | 51篇 |
2000年 | 39篇 |
1999年 | 26篇 |
1998年 | 22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15篇 |
1995年 | 34篇 |
1994年 | 18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26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21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7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2篇 |
1975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2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异种胰岛移植是克服移植供体短缺、实现糖尿病患者血糖稳定并控制并发症发生的有效手段。异种胰岛移植研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其进入临床主要涉及免疫排斥、生理功能不相容和动物源性病原体的跨种系感染三大关键科学问题。本文评述了异种胰岛移植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三大关键科学问题产生的主要机制,并对此提出其应对措施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2.
DSA下无水乙醇超选择性血管内治疗颅面部动静脉畸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DSA下利用无水乙醇超选择性血管内治疗颅面部动静脉畸形的可行性,并评价其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006年7月至2007年11月,在DSA下应用无水乙醇为8例颅面部动静脉畸形患者(女性1例,男性7例,年龄11~50岁)进行超选择性血管内治疗,治疗分次进行(1~4次,平均2次),所有患者术后均获临床随访(随访时间:初次治疗后8~24个月,平均12.1个月).4例患者术后进行了DSA复查(复查时间:初次治疗后2~6个月,平均4.3个月).疗效分别依据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和DSA复查病灶消退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8例患者应用无水乙醇超选择性血管内治疗16例次,5例治愈,2例好转,1例无效.总有效率87.5%.3例仍有残留病灶的患者,尚需进一步治疗.4例患者出现水泡、浅表皮肤坏死或一过性血红蛋白尿.所有的并发症无需治疗自行恢复,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DSA下无水乙醇超选择性血管内治疗可治愈颅面部动静脉畸形,且可获得良好的美容效果,并发症尚可接受.DSA下无水乙醇超选择性血管内治疗有望成为颅面部动静脉畸形的重要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33.
目的 研究一种特殊的婴幼儿血管肿瘤的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其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了2004年7月至2008年7月在我科被诊断为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的12例患者(女性5例,男性7例,年龄18个月~26岁)的临床资料、影像学和组织学特征及治疗情况.结果 病灶通常是单发性,呈圆形或椭圆形,平坦或高出皮面,平均大小约5 cm×6 cm.表面皮肤通常有较粗的毛细血管扩张,中央或边缘发白,皮温较高.MBI、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影像学特征和普通婴幼儿血管瘤相似.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现为结节状聚集的小的薄壁的血管和较大的通常呈星状的中央静脉,小叶内血管壁衬以"钉头样"内皮细胞,有时可见小动脉和结节内血管或结节外静脉直接交通.病灶可轻易切除,随访未见复发.结论 不消退型先天性血管瘤是一种特殊的婴幼儿血管肿瘤,认识该类疾病将有利于防止误诊误治的发生. 相似文献
34.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GM15886在高氧诱导新生小鼠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肺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BPD模型小鼠肺组织lncRNA基因芯片中高表达的GM15886进行验证,应用IntaRNA、Multi Experiment Matrix和Ensemble数据库预测其靶基因;将64只新出生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高氧组和空气组,每组各32只;高氧组新生小鼠置于95%高氧环境下,空气组暴露于空气环境下,分别于生后第0、3、5、7天处死小鼠取肺组织,HE染色评价肺组织病理变化;采用qPCR检测GM15886和同源结构域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homeodomain?interacting protein kinase 1,HIPK1)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HIPK1表达情况。结果:IntaRNA预测GM15886碱基序列能够和HIPK1第2个外显子碱基序列完全结合。qPCR示高氧组第3、5、7天GM15886表达量升高,分别为1.91±0.28、2.12±0.38、2.35±0.43,与第0天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IPK1在第3、5、7天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16±0.33、0.92±0.31、3.12±0.46,第7天表达量高于第0、3、5天(P均<0.05);HIPK1免疫组化表现与RNA表达的结果相对应。结论:随着高氧暴露时间的延长,肺组织GM15886表达量增加;GM15886可能靶向HIPK1参与BPD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35.
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细针穿刺活检中BethesdaⅢ类结节的超声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19年10月~2021年10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超声诊断科进行甲状腺FNA患者,回顾性分析其细胞学诊断学结果及超声特征,选取细胞学结果为BethesdaⅢ类结节146例,行手术者33例,记录手术者的年龄、性别,结节位置、直径、形态、结构、钙化、纵横比(横切面)、血流分布等超声特征及病理结果,评估结节恶性特征及与恶性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33例细胞学诊断为意义不明的滤泡性病变/不典型性病变(AUS/FLUS)并行手术的患者,单发结节10例(30.3%)、多发结节23例(69.7%),结节最大直径10.3±7.1mm,恶性15例(45.5%),良性18例(54.5%)。Logistic单因素研究,年龄、纵横比、结构、边缘是甲状腺恶性病变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研究,年龄、边缘则为该疾病恶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存在危险因素特征的BethesdaⅢ类甲状腺结节有助于其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从而指导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36.
目的:临床上肝素主要作为抗凝药物使用,也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目前糖尿病患者门静脉胰岛移植术后主要通过四肢的外周静脉而不是门静脉输注肝素,达到抗凝、保护移植物的目的。本研究采用动物实验探讨经门静脉与耳缘静脉输注肝素对门静脉胰岛移植术后立即经血液介导炎症反应(instant blood mediated inflammatory reaction,IBMIR)的影响,为临床胰岛移植手术抗凝方式的选择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选择日龄3~5 d新生猪(Xeno-1型)50只,取出胰腺后分离并提纯胰岛。选择1.5~2.0月龄非糖尿病模型长白猪10只作为受体,外科手术暴露门静脉,将新生猪胰岛(12 000 IEQ/kg)通过门静脉移植于长白猪肝脏。移植术前10 min所有受体均团注肝素50 U/kg,团注肝素后实验组通过门静脉输注肝素[10 U/(kg·h),5只]、对照组通过耳缘静脉输注肝素[10 U/(kg·h),5只]。分别于术前、术后1、3及24 h采集两组动物上腔静脉血液,实验组于术后1、3 h采集门静脉血液。检测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前、术后1、3 h上腔静脉血液补体C3a、C5a、凝血酶-抗凝... 相似文献
37.
目的:观察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联合翻转课堂在心血管内科实习护士培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9年11月至2021年10月我院67名实习护士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翻转课堂教学.实验组采用以病例为基础的教学联合翻转课堂教学.观察并比较两组实习护士带教1个月后的理论知识得分、实际操作得分、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38.
目的 探讨肛门部良性疾病术后尿潴留的危险因素及发生率。 方法 收集2017年12月~2018年12月于成都上锦南府医院行肛门部良性疾病手术患者1870例的病例资料。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尿潴留将病例资料分为尿潴留组和非尿潴留组。使用SAS9.4软件对收集的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算肛门部良性疾病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术后尿潴留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术后尿潴留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 术后尿潴留的发生率为31.01%;女性患者术后尿潴留发生率高于男性患者(P<0.05);年龄>60岁的患者术后尿潴留发生率高于年龄<60岁的患者(P<0.05);已婚患者术后尿潴留发生率高于未婚患者(P<0.05);病房手术室内针刺麻醉(腰俞穴麻醉)术后尿潴留发生率低于全身麻醉、骶管麻醉、全麻联合骶管麻醉(P<0.05),后3种麻醉方式术后尿潴留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肛门部良性疾病术后尿潴留的发病率不同,混合痔术后尿潴留的发病率最高,内痔术后尿潴留的发病率最低(P<0.05);尿潴留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大于非尿潴留组患者(P<0.05)。 结论 肛门部良性疾病术后尿潴留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危险因素有女性、年龄>60岁、已婚、疾病种类、全身麻醉、骶管麻醉以及全麻联合骶管麻醉。其中女性、全身麻醉、骶管麻醉及全麻联合骶管麻醉为术后尿潴留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9.
40.
目的:检测银屑病(psoriasis)患者血液嗜酸性粒细胞群中白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IL-18结合蛋白(binding protein,BP)和IL-18受体(receptor,R)的表达变化,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收集17例银屑病患者和18例健康人血液,用蒿草花粉、尘螨和梧桐花粉粗提液刺激,流式细胞术检测嗜酸性粒细胞富集群中IL-18、IL-18BP及IL-18R的表达,SPSS分析其相关性。结果:静息状态下,银屑病患者血液嗜酸性粒细胞富集群中IL-18+、IL-18R+ 细胞比例较正常人分别升高了3.7倍和4.1倍(Z=-3.070,P=0.002;Z=-4.753,P=0.000),而IL-18BP+ 细胞降低了87%(Z=-4.556,P=0.000);尘螨过敏原刺激银屑病患者血液后,嗜酸性粒细胞富集群中IL-18+ 细胞比例升高约1.5倍(Z=-3.548,P=0.000);梧桐花粉刺激银屑病患者血液后,嗜酸性粒细胞富集群IL-18BP+ 细胞升高约1.1倍(Z=-3.445,P=0.000)。此外,静息状态下银屑病患者血液嗜酸性粒细胞群中IL-18BP+细胞比例和IL-18+ 细胞比例均呈高度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r=0.587,P=0.013。结论:上述结果提示嗜酸性粒细胞表达的IL-18、IL-18BP和IL-18R极可能参与银屑病。抗IL-18制剂和IL-18R阻断剂可能是治疗银屑病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