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0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1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20篇
特种医学   2篇
综合类   29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8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研究经颅多普勒(TCD)在单侧颈动脉阻断试验(CAO)中应用的价值.方法对32例可能需要临时或永久阻断颈动脉的患者进行前瞻性TBO-TCD-SP(残端压)研究.结果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的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下降率(ΔmV%)有明显差异(P<0.05),同时ΔmV%和ΔSP%相关性显著(P<0.01).结论TCD结合TBO在CAO后脑对缺血耐受性预测中较为可靠.  相似文献   
12.
脑室外引流方法与感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报告减少和预防脑室系统感染的新方法。 方法使用封闭式颅压监护脑室外引流装置,以及规范脑室外引流术前、中、后处理程序。 结果与传统脑室外引流方法比较,封闭式颅压监护脑脊液外引流方法感染率为零,传统脑室外引流方法感染率为27.2%,两者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使用封闭式颅压监护脑室外引流装置优于传统脑室外引流,其优势在于方便无菌取样及护理和观察,外引流管不易脱落、折叠,同时规范整个处理程序,明显减少脑室系统感染机会。  相似文献   
13.
预测颈动脉暂时或永久性阻断后脑对缺血的耐受力,以及预防脑缺血的发生,是许多有关学科为安全地施行相关手术的努力方向。本文就颈动脉阻断后与脑血流影像、脑电生理、脑血流速度等改变的关系,以及与中风、中风原因的关系,提高缺血耐受力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面肌痉挛病因学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建立面肌痉挛动物(HFS)模型,探讨其病因及发病机理。方法 2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采用颞浅动脉压人为脱髓鞘变的外周面神经主干的方法复制HFS动物模型,术后3、6周分别通过电生理技术透发异常肌反应(AMR)。结果 术后3周各组动物均未诱发AMR,术后6周在模型组动物上诱发AMR,而对照组动物仍无AMR。结论 动脉压迫面神经是HFS的发病原因,建立合适的HFS动物模型为进一步  相似文献   
15.
TCD评价单侧颈动脉阻断后脑血液动力学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CD是一种能实时记录脑血流速度的无创伤测量仪。通过它对单侧颈动脉阻断时颅底动脉检测,可以了解脑侧支循环的沟通情况和脑血管自动调节代偿功能,进而了解在丧失一侧颈动脉时,脑对缺血的耐受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建立面肌痉挛动物(HFS)模型,探讨其病因及发病机理。方法2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对照组,采用颞浅动脉压迫人为脱髓鞘变的外周面神经主干的方法复制HFS动物模型,术后3、6周分别通过电生理技术诱发异常肌反应(AMR)。结果术后3周各组动物均未诱发AMR,术后6周在模型组动物上诱发AMR,而对照组动物仍无AMR。 结论动脉压迫面神经是HFS的发病原因;建立合适的HFS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其发病机理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7.
单侧颈动脉结扎后脑缺血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单侧颈动脉结扎后脑病理生理变化及其相关因素.方法结扎沙土鼠左颈总动脉(CAL).结扎前后测定双侧脑电能量(P),计算结扎后左右P之比占结扎前的百分率(rP).测量结扎远近端血管直径,计算其比值(D).术后解剖脑底血管(A),电镜观察脑组织超微结构(U),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脑细胞死亡率(C).结果CAL后,33.3%(10/30)的动物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S).症状组D、rP、C分别为58.6%±6.9%、52.3%±16.6%和30.4%±24.6%.无症状组分别为75.5%±6.6%、87.8%±7.0%和5.9%±2.4%.rP、D、C相互间均呈显著相关.缺乏前交通动脉(ACoA)的动物都出现了S;但有ACoA动物中也有9.1%(2/22)出现S.无症状组中有个别表现为细胞变暗、染色质异常凝集,症状组则呈不同程度脑缺血表现.结论CAL后S与其A有关,而U和C可由D及rP推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颅底肿瘤切除术后脑脊液漏的诊断和处理措施。方法对25例颅底肿瘤切除术后脑脊液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大部分术后脑脊液漏患者经漏液糖含量测定即可定性,利用CT脑池造影或MRI检查确定漏口位置;约72%的患者经保守治疗和腰池引流于3-32d内治愈,6例(24%)并发颅内感染,1例死亡。结论术后早期积极腰椎穿刺引流脑脊液,是预防和处理术后脑脊液漏行之有效的方法;仅少数保守治疗无效者需行手术修补。  相似文献   
19.
程华怡  丁美修  王秉玉  许林良 《上海医学》2001,24(9):537-537,540,572
体感诱发电位 (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EP)与皮质血流的关系 ,早在 1974年就由Bransto等[1] 提出 ,他们采用中枢传导时间 (centralconductiontime ,CCT)监测躯体感觉传入通路的完整性。单侧颈动脉阻断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皮质血流的减少。本研究试图探讨在单侧颈动脉阻断后 ,脑缺血与SEP改变的关系。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 10例。男性 7例 ,女性 3例。年龄 2 2~ 6 0岁 ,平均 40 .3岁。其中 ,颈内动脉 (颅内段 )动脉瘤 2例 ,颈总动脉分叉处动静脉瘘 3…  相似文献   
20.
鞍侧腔颅神经鞘的发育及其显微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鞍侧腔外侧壁和穿行颅神经鞘结构,为此区手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45例胚胎标本和10例成人尸颅标本.对鞍侧腔行组织学连续切片和显微解剖观察。结果胚胎14周后鞍侧腔外侧壁发育形成二层结构,外层由脑膜层组成,内层由基质纤维包绕第Ⅲ、Ⅳ、Ⅵ和Ⅴ1颅神经复合体组成;脑膜鞘伴随动眼神经和滑车神经,进入鞍侧腔直至前床突区,但其远侧端仅有周围神经鞘包裹。Meckel腔止于三叉冲经节后份,三叉神经分支仅有周围神经鞘包裹。脑膜鞘内的蛛网膜颗粒可能是鞍区脑膜瘤的来源之一。结论了解鞍侧腔外侧壁膜结构及其与颅神经鞘的关系,以利于术中保护颅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