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0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20篇
耳鼻咽喉   12篇
儿科学   12篇
妇产科学   6篇
基础医学   47篇
口腔科学   9篇
临床医学   150篇
内科学   59篇
皮肤病学   5篇
神经病学   11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58篇
综合类   196篇
预防医学   98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62篇
  2篇
中国医学   51篇
肿瘤学   2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71.
目的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在体外定向分化为骨骼肌细胞的干预条件。方法取健康4周龄Wistar大鼠MSCs制成细胞悬液接种于培养瓶中,置于37C、5%CO2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布满瓶底即为1代,取第3代MSCs,以5-氮杂胞苷10μmol/L、成肌分化因子0.1ng/ml、转化生长因子β1 0.1ng/ml、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2ng/ml进行联合诱导,使之分化。诱导后第9天,收集细胞,行MTT比色法、流式细胞仪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鉴定细胞。结果原代培养的MSCs呈贴壁生长,3~5d呈集落样生长,5~7d后有体积不等的多突成纤维细胞、较大的扁平多角形细胞、中等的多角形细胞和较小的三角形细胞。培养12d后,细胞融合,铺满瓶底,MSCs形态变化不明显。联合诱导后,部分细胞死亡,生长缓慢;7d后见细胞明显增殖,体积逐渐增大,呈椭圆形、梭形或不规则形状;14d后,大量增殖的长梭形细胞开始增多;18~22d后,肌管数量增多,体积增大,核数亦明显增多,初生肌管与长梭形成肌细胞呈平行排列,间隔分布。MSCs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CD44反应阳性,胞质呈棕褐颗粒,核周明显,CD34呈阴性反应;诱导后MSCs结蛋白、骨骼肌特异肌球蛋白均为阳性表达。流式细胞仪测定MSCs和诱导后MSCs大部分处于G0/G1期,分别占79.4%、62.9%,而G2/S/M期仅占20.6%、36.1%。根据MTT绘制生长曲线,可见MSCs生长速度明显高于诱导后的MSCs。两种细胞并未达到平台期,都有继续增殖的趋势。结论在体外,MyoD、5-氮杂胞苷可以诱导MSCs向骨骼肌细胞定向分化,并伴有结蛋白和骨骼肌肌球蛋白阳性表达;定向诱导后MSCs增殖期比例大,向骨骼肌细胞分化纯度更高。  相似文献   
72.
犬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的体外连续培养及生物学特征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犬膀胱移行上皮细胞体外连续培养和纯化方法,为进一步构建组织工程尿路上皮组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无菌获取幼犬膀胱组织,0.125%胰蛋白酶消化获取单细胞悬液,于上皮细胞无血清培养基中培养。采用0.05%胰蛋白酶和0.02?TA消化、纯化细胞,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和增殖情况,MTT法绘制生长曲线;透射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SABC法对培养的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鉴定;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不同代次细胞的细胞周期和倍体水平。结果采用酶消化法能从4~6cm2的膀胱黏膜组织中分离获取(1~5)×106个细胞。原代培养接种24h后可见大量细胞贴壁,第7天细胞生长融合达80%~90%,细胞排列呈典型的铺路石样。MTT法测定第3代细胞在传代培养7d生长达高峰;传代并纯化的细胞纯度高,无成纤维细胞污染,至第4~6代细胞仍保持良好形态。透射电镜下,可见上皮细胞特征性张力微丝和细胞间桥粒连接。细胞角蛋白AE1/AE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胞浆呈棕黄色阳性反应。不同代次细胞均为二倍体细胞。结论酶消化法能从较少的膀胱组织中分离获取足量、较纯的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细胞在无血清培养基中能连续传代扩增,可以满足进一步构建组织工程尿路上皮组织的需要。  相似文献   
73.
关注疾病谱的变化,解决患病根源,造福人类社会,是我们的工作重点和努力的方向,现对本院2004年疾病死亡进行统计分析。1资料来源资料来源于本院病案统计科住院病人疾病分类报表,疾病分类按国际疾病分类法(ICD-10),资料真实可靠。2数据分析根据2004年疾病分类报表显示:死亡率最高  相似文献   
74.
患者男,61岁.周身皮肤潮红、有鳞屑10余年,左手、左臀部、左小腿、右大腿肿物2年余,于2006年7月就诊.患者10年前因头面部和四肢出现红斑、丘疹、鳞屑被诊断为银屑病.在多家医院行中药、光化学疗法及外用药(药名不详)等多种方法治疗.皮损仍反复发作.近年来周身皮肤发红,四肢关节出现僵硬.  相似文献   
75.
目的:探讨放松训练结合艾灸对甲状腺癌术后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将68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放松训练和艾灸。比较两组患者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觉醒次数和对失眠症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入睡时间短于对照组,睡眠时间长于对照组,觉醒次数少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放松训练结合艾灸可有效改善甲状腺癌术后患者的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76.
目的:前期研究表明,吲哚亚甲基异烟腙(简称TJU103)可以明显降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小鼠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和程度,明显延长小鼠移植后的生存期.实验拟观察TJU103诱导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耐受和对移植物抗白血病的影响,探索一条既能降低移植物抗宿主病又能保留移植物抗白血病的移植途径.方法:实验于2007-07/10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血液科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人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KG1a由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宋增璇教授惠赠.10份自愿捐献的健康人外周血白细胞由广州市中心血站提供,等分为供者与受者.②实验方法:采用梯度密度沉淀法常规分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以供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作为反应细胞,受者正常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作为刺激细胞,体外建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供、受者间的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体系,应用TJU103阻断CD4 T细胞激活的抗原信号通路,设单独刺激细胞和反应细胞对照以及1640完全培养基空白对照.③实验评估:于培养第1、3、5天应用MTT检测TJU103对供者淋巴细胞的增殖活性的影响,于第5天用乳酸脱氢酶释放法分别检测10∶1, 20∶1,40∶1效靶比时供者淋巴细胞对受者单个核细胞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KG1a的细胞毒活性影响,同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 CD25 T细胞的百分比.结果:第3天和第5天实验组A值低于对照组 (P < 0.05).单向混合淋巴细胞5 d后实验组各效靶比供者T细胞杀伤受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活性明显低于对照孔 (P < 0.05);二者对KG1a细胞的杀伤活性差异不显著 (P > 0.05).TJU103对供者CD4 CD25 T细胞无影响.结论:TJU103降低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同时并不影响其抗白血病效应,有望用于临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移植物抗宿主病和移植物抗白血病的免疫调节.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讨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机制。方法选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4例。随机分为依帕司他组和甲钴胺组各42例。两组患者治疗前均有效控制血糖,分别给予依帕司他及甲钴胺口服共12 w,在0、4、8、12 w时随访,观察药物的疗效,在治疗的各个时间点分析两组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氧化应激指标的改变,包括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24 h尿8-羟基脱氧鸟苷酸(8-Ohd G)的水平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依帕司他组患者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症状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加快,MDA、8-Ohd G下降,SOD升高,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甲钴胺组相比,依帕司他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率高于甲钴胺组(P0.05);依帕司他组MDA、8-Ohd G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SOD显著升高,与甲钴胺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以使神经传导速度加快,有效缓解(DPN)的临床症状与甲钴胺相比疗效更佳,其机制可能与提高机体的抗氧化应激能力和降低氧化应激对组织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78.
王杨  王睿  陈涛  李卫 《疾病控制杂志》2012,16(3):254-256
贝叶斯方法是基于贝叶斯定理而发展起来的,用于系统阐述和解决统计问题的方法.贝叶斯方法的核心在于参数随机化,在先验概率的基础上通过参数的后验概率进行统计推断.医疗器械往往具备优良的先验信息,贝叶斯方法在器械临床试验中的应用贯穿试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的各个阶段,贝叶斯方法在正确应用的前提下,临床试验的成本会比频率学派更小.贝叶斯分层模型与经典贝叶斯方法相比,对先验信息的可交换性要求更低,更为灵活的借取“部分”先验信息.本文以一项冠脉支架临床试验为例,应用贝叶斯分层模型方法,对实际结果与传统频率学派方法获得的结果进行比较,并进行相应的讨论.  相似文献   
79.
目的 调查潍坊某三甲医院接受根治手术的早、中期(Ⅰ、Ⅱ、Ⅲ期)胃肠道癌患者的营养风险、营养不足和营养支持应用情况.方法 采用定点连续抽样的方法调查潍坊市某三甲医院2010年12月至2011年8月、2011年11月至2012年10月肿瘤外科、肛肠外科、普通外科住院患者8390例,进入录入登记.排除住院不足24 h、年龄<18岁或>90岁、神志不清、拒绝参加研究的患者153例,收录8237例.排除不符合预定诊断的病例后,筛出手术及病理证实为早、中期的胃肠道癌患者300例(3.6%,300/8390).在患者入院后48 h内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进行营养风险筛查,调查营养不足发生率,记录患者住院期间的营养支持应用状况.结果 在300例入选患者中,共有早中期胃癌根治术患者141例,早中期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159例.总营养风险发生率为61.7% (185/300).以NRS 2002中营养受损部分的评分≥3分来计算营养不足发生率为12.3% (37/300),以体重指数<18.5 kg/m2计算营养不足发生率为10.0% (30/300).有营养风险的185例患者中,165例接受了营养支持(89.2%);无营养风险的115例患者中,99例接受了营养支持(86.1%).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的应用例数比为82∶1.能量摄入为(78.1±24.8) kJ/ (kg·d)[(18.6±5.9 kcal/ (kg· d)],氮摄入量为(0.10±0.06)g/(kg·d),热氮比为(244±164)∶1.结论 早、中期(Ⅰ、Ⅱ、Ⅲ期)胃肠道癌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为61.7%,营养不足发生率为10.0% ~ 12.3%.对这部分患者的营养支持很不规范,无营养风险患者的营养支持率高达86.1%.还需要在医院开展大范围、反复的“肠内与肠外营养临床诊疗指南”培训.  相似文献   
80.
腹部手术后常规放置引流管,引流腹腔积血积液,并利于及早发现术后腹腔出血、胰漏、肠瘘、胆漏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做好引流管的护理,保持有效的引流、监测引流液量的变化是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此项工作对于胰腺手术后尤为重要。引流液量的变化是决定拔管的一项重要指标。术后每日定时倾倒引流液记量,要求定时、计量精准。常规使用玻璃量杯,每日消毒,缺点:玻璃属于易碎品,工作中不小心容易碰碎,造成护理人员锐器伤;每日消毒浸泡浪费人力、物力。现介绍一种简易腹腔引流液计量器的制作方法,该计量器临床使用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