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8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26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研究氯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降压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将55例高血压病人随机分为氯沙坦(50 mg,1次/日)组,培多普利(4 mg,1次/日)组。结果:服药后2,4,6,8,12周,(1)二组病人的立、卧位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较基值明显降低,均有显著差异(P<0.05);(2)舒张压正常率:氯沙坦组92%,培多普利组87.5%;(3)不良反应:氯沙坦组仅1例轻度头晕,培多普利组9例咳嗽(30%),被迫中断治疗6例(20%)。结论:氯沙坦和培多普利均能有效地降压作用。然而,氯沙坦的耐受性远优于培多普利,将成为原发性高血压病治疗的一线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62.
目的体外获得有生物活性的大鼠血管生成素1(Ang-1)基因修饰的内皮祖细胞(EPC),即Ang-1-EPC,并将其移植入股动脉球囊损伤的大鼠模型中,探讨Ang-1基因修饰的EPC对大鼠急性球囊损伤动脉血管的修复作用。方法大鼠股动脉经球囊损伤后2天,扫描电镜观察其内皮损伤情况。实验分为对照组、单纯损伤组和细胞移植组,其中对照组包含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PBS移植组(n=16);细胞移植组包括EPC移植组、PNL-EPC移植组和Ang-1-EPC移植组(n=16),并通过血管外膜下直接注射移植基因修饰的EPC。2周时处死部分动物取股动脉组织并取外周血,ELISA检测各组血清Ang-1含量,HE染色检测各组动脉内膜中膜厚度,PCNA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平滑肌细胞增殖效应,Real-Time PCR定量分析股动脉组织中Ang-1/Tie-2的mRNA含量;4周时取股动脉组织,荧光显微镜观察EGFP(+)细胞,VⅢ因子免疫荧光观察Ang-1-EPC的分化情况。结果球囊损伤后,电镜观察证实有明显血管内皮剥脱。2周时石腊切片HE染色发现明显的新生内膜增生,血管腔明显变狭窄。经PCNA组织化学染色发现新生内膜有较多PCNA阳性细...  相似文献   
63.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心肌梗死是近年来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心功能,且具有取材方便、不涉及伦理道德问题等优点,成为研究的热点。近年来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心功能的改善、细胞移植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取得很大的进展,但同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64.
背景:脂肪源性干细胞作为一种新型的种子细胞,移植后对大鼠心肌梗死治疗作用的研究报道较少。 目的:观察脂肪源性干细胞移植后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心功能和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的影响。 方法:分离培养SD大鼠脂肪源性干细胞。将SD大鼠分为3组,心肌梗死组、脂肪源性干细胞移植组均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开胸不结扎。脂肪源性干细胞移植组于心肌梗死后30 min心肌内分4点注射脂肪源性干细胞,每点25 μL;其他2组分别注射等量的PBS。移植2周后行相应指标观察。 结果与结论:心脏彩超结果显示,与心肌梗死组相比,脂肪源性干细胞移植组的左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均上升(P < 0.05)。马森三色染色结果显示,脂肪源性干细胞移植组纤维渗出率明显低于心肌梗死组(P < 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心肌梗死组比较,脂肪源性干细胞组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和血管密度均显著上升(P < 0.05-0.01)。实时聚合酶链反应结果表明,脂肪源性干细胞移植组缝隙连接蛋白43 mRNA的表达高于心肌梗死组(P < 0.01)。提示脂肪源性干细胞移植不仅可以显著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功能,还可以减少纤维渗出,上调缝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  相似文献   
65.
创建诊断学精品课程的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育人”是教育机构的基本职能,也是各级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高等院校的首要任务。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教育部在2003年首次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精品课程”评选活动。我院非常重视课程建设,2006年诊断学有幸被评为厦门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在此,我们诊断教研室把提高教学质量及参评精品课程的经验进行探讨,抛砖引玉,希望能进一步提高诊断学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