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7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7篇
耳鼻咽喉   53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32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284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90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27篇
药学   7篇
  1篇
中国医学   82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78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应用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学(VBM)方法比较阿尔茨海默病(AD)和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和健康老年人灰质体积的不同,探讨VBM方法在AD、MC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包括10例AD患者(AD组)、9例MCI患者(MCI组)、10例老年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检查系列包括头常规轴面T2WI、T1WI、轴面FLAIR、矢状面T1WI,全脑3D-SPGR。应用VBM方法处理数据,把脑组织分割成灰质、白质和脑脊液,最后应用两样本t检验两两比较灰质体积改变。结果:AD组与正常对照组脑灰质体积比较:AD组大脑皮层灰质体积弥漫减少,激活区域几乎分布整个大脑半球,以两侧内侧颞叶(海马、梨状皮层、内嗅皮层)为著。右侧海马减少的体素总数为2358个,左侧海马减少的体素总数为2967个,前后扣带回体素明显减少;MCI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MCI组灰质减少的区域依然较多,但与AD和对照组相比,激活区域明显减少。其中最明显的是内侧颞叶内嗅皮层、海马旁回区域,右侧体素减少总数为1368,左侧1135;MCI组和AD组的比较:MCI组较AD组灰质减少的区域更多,内侧颞叶和海马区域基本没有激活区域,较明显的激活区域位于双侧额顶颞叶、扣带回。双侧尾状核头部和左侧丘脑亦有较明显激活,而豆状核没有明显激活。结论:内侧颞叶和海马体积减小是评价AD和MCI最敏感的区域,VBM可以有效评价灰质体积的改变。  相似文献   
92.
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MRI)探讨人眼调节时的晶状体及相关结构形态变化特点。设计前瞻性研究。研究对象健康志愿者。方法对8例健康志愿者11只正视眼分别在视近状态和视远状态进行MRI检查,对晶状体、前房及眼轴的MRI图像进行测量,调节前后晶状体及相关因素的变化进行配对t检验。主要指标晶状体的厚度、截面积,前房深度及眼轴长度。结果11只正视眼视远时晶状体厚度、截面积、前房深度、眼轴平均为(3.51±0.20)mm、(22.89±1.82)mm^2、(3.54±0.27)mm、(23.91±0.90)mm,视近时平均为(3.73±0.34)mm、(23.17±1.66)mm^2、(3.29±0.32)mm、(23.82±1.07)mm,调节前后晶状体厚度、前房深度有显著性差异(t=3.563、P=0.007;t=4.804、P=0.001),晶状体截面积、眼轴差异无显著性(t=1.890、P=0.095;t=0.913、P=0.388),晶状体厚度差、前房深度差差异有显著性(P=0.000)。结论MRI能反映晶状体在调节状态下的形态特点,有望成为研究人眼调节机制的重要方法之一。(眼科,2010,19:97-99)  相似文献   
93.
鼻咽癌好发于东南亚,也好发于我国南方地区(包括广东、香港、台湾)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移居的中国人,具有明显的种族和地域分布特点[1],因此,提高鼻咽癌的诊治水平对提高中国人及华裔的健康水平具有深远的意义.近年来,影像学技术飞速发展,放射治疗技术尤其是调强放射治疗技术(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日趋成熟,对鼻咽癌生物学行为的认识不断提高,影响鼻咽癌分期的预后因素不断变化,鼻咽癌分期系统不断发展,放、化疗联合应用已逐步成为鼻咽癌的标准治疗方案,这些进步既提升了鼻咽癌的诊断、分期和治疗水平,也明显提高了鼻咽癌局部控制率和5年总生存率[2-6].尽管如此,鼻咽癌影像学的检查、诊断规范以及相关研究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4.
目的 探讨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的CT和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病理证实的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的影像资料.其中14例行CT检查,16例行MR检查,15例同时行MR增强检查.结果 17例病变均以上颌窦口为中心向鼻腔及上颌窦内生长,边缘清晰,16例形态不规整,呈浅分叶状,仅1例呈卵圆形.CT表现:14例病变表现为密度不均匀的软组织肿块影,2例分别在病变周边及内部见到条形及结节状高密度影,邻近骨质均呈压迫、吸收改变,局部骨质不连续,以上颌窦内壁最常见.MRI表现:16例病变内部在T_1WI上为低信号(与脑灰质相比),T_2WI上为高信号,14例同时伴有线样的低信号分隔;15例病变周边可见到T_1WI为等信号、T_2WI为低信号的不规则环形影围绕;15例行增强检查的病变呈不均匀性明显强化,强化部分形态各异,10例内部为多发结节状强化,4例为斑片状强化,1例强化外观似叶片状,而T_2WI上的低信号环不强化.4例病变的鼻腔侧周边可见边缘清楚的囊状液体信号影,向前至鼻前庭,向后达后鼻孔区,增强后不强化.11例行动态增强扫描,其中7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呈持续上升型;4例呈速升缓降型.结论 MRT_2WI上内部的不均匀高信号为低信号围绕以及增强后结节状、斑片状的强化特征均是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特异的MRI表现,而CT有助于判断病变性质,明确诊断有一定困难,MRI应是出血坏死性鼻息肉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5.
乙状窦沟异常致搏动性耳鸣的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因乙状窦沟异常引起搏动性耳鸣的影像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乙状窦沟异常引起搏动性耳鸣的患者15例.均为女性,年龄24~63岁,中位年龄45岁,持续性耳鸣0.5~36.0年,中位持续时间2.0年,其中左侧5例,右侧10例;15例均行颞骨HRCT检查,其中12例行CT脑动脉和(或)脑静脉成像(脑血管CTA/CTV),9例行全脑DSA检查,9例行乙状窦壁骨壁重建术,其中左侧2例,右侧7例.应用配对秩和检验对耳鸣侧和非耳鸣侧乙状窦沟的截面积大小进行比较.结果 15例均有单侧乙状窦沟骨壁局部骨质缺损,其中11例发生于前壁,4例发生于前外侧壁,表现为局部骨质缺损.10例乙状窦部分突人乳突蜂房,形成憩室.9例行乙状窦沟骨壁重建术后耳鸣均消失.耳鸣侧乙状窦沟截面积为100.6(41.5~96.2)mm~2,非耳鸣侧为77.0(92.1~122.4)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58,P=0.031).结论 乙状窦沟局部骨质缺损和乙状窦憩室形成是形成搏动性耳鸣的原因之一,影像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探讨耳硬化症的HRCT表现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34例61耳临床诊断明确的耳硬化症的HRCT表现.结果 55耳HRCT表现耳囊骨密度减低区,6耳HRCT未发现异常.HRCT表现异常的55耳中,6耳仅表现为前庭窗前方耳囊低密度区,6耳表现为前庭窗前方耳囊低密度区、镫骨底板增厚及耳蜗周围低密度区,11耳表现为前庭窗前方耳囊低密度区、前庭窗后方低密度区及镫骨底板增厚,20耳表现为前庭窗前方耳囊低密度区和镫骨底板增厚,10耳表现为前庭窗前方耳囊低密度区及耳蜗周围耳囊低密度影,2耳仪表现为耳蜗周围耳囊低密度区.结论 HRCT可显示耳囊骨质及镫骨底板异常,有助于进一步证实耳硬化症诊断.  相似文献   
97.
耳部影像学是医学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耳科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价值。相对于其他系统的影像学来说,由于耳部解剖的复杂性及疾病的特 殊性,针对耳部的影像检查方法更为精细、疾病诊断更加困难。为了激发低年资医师和学生对耳部影像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本文结合文献和个人临床、研究经验,分析耳部影像学检查和诊断的复杂性,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8.
孙倩  李冬梅  姜虹  王振常  郝磊 《眼科》2012,21(3):201-205
目的 利用磁共振扫描对单纯性中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和正常人提上睑肌肌肉横截面积和厚度进行比较,旨在揭示先天性上睑下垂可能的发病机制。设计 横断面研究。 研究对象 14~22岁单眼或双眼发病的单纯性中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20例(27眼)为病例组,14~23岁正常人20例(40眼)为对照组。方法 对27只患中重度上睑下垂眼、病例组的13只未下垂眼和40只正常眼在自然闭眼状态下进行提上睑肌的磁共振扫描,沿肌肉走行测量,以视神经出球平面作为测量零点,分别向前间隔0.5 cm测2点,向后间隔0.5 cm测2点,在斜冠状面测量5个点的提上睑肌肌肉横截面积(S2、S1、S0、S-1、S-2),在斜矢状面测量5个点的提上睑肌肌肉厚度(T2、T1、T0、T-1、T-2)。主要指标 磁共振图像斜矢状面提上睑肌厚度与斜冠状面横截面积。结果 各个测量点患眼提上睑肌的厚度T2=1.05±0.27,T1=1.04±0.26,T0=1.00±0.24,T-1=0.89±0.28,T-2=0.79±0.26与截面积S2=2.66±1.25,S1=2.51±1.29,S0=2.39±1.28,S-1=1.78±0.96,S-2=1.09±0.42,较正常人提上睑肌厚度T2=1.48±0.08,T1=1.40±0.09,T0=1.32±0.10,T-1=1.21±0.07,T-2=1.10±0.06与截面积S2=4.83±0.71,S1=4.53±0.75,S0=4.50±0.68,S-1=3.13±0.56,S-2=1.85±0.48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正常人的双眼之间无差异(P均>0.05);正常人与患者的非下垂眼基本无差异(P均>0.05);患者的下垂眼与非下垂眼有差异( P均<0.05 )。结论 中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提上睑肌较正常人薄,其病因可能与提上睑肌发育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99.
目的 研究非常规病例影像诊断结合临床方式价值。方法 以影像结果特殊,有别常规,疑诊需结合临床才能作出合理诊断为入选标准,选取相关医院同期影像非常规病例35例,按颜面和五官(14例)、胸部和乳腺(9例)、腹部和盆腔(9例)、四肢(3例)等部位分为4组。研究方法从影像、临床、摄影及病理等环节结合临床,追踪影像诊断具体方式。结果 通过各方式结合临床,非常规病例影像诊断疑问一般可合理解释。结论 影像诊断结合临床方式对非常规病例具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0.
目的 探讨正常圆窗及圆窗龛形态学特点,为进一步研究该区相关疾病的影像学诊断和手术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 搜集2011年4月至2012年7月在本院行颞骨64层螺旋CT检查,且符合纳入标准的受检者240例(480耳),并将其按年龄分为四组:儿童组(< 18岁),青年组(18岁≤年龄<45岁),中年组(45岁≤年龄<60岁),老年组(≥60岁).每组60例,男女各30例.采用后处理工作站Extended BrillianceTM Workspace (EBW)多平面重组,图像经标准化处理后测量圆窗及圆窗龛各径线、方位以及对圆窗龛形态进行分类.左、右侧别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男、女性别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设定P值< 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横轴位圆窗最大径、龛深及冠状位圆窗龛外口径长、内壁径长在左、右侧别间比较,P值<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圆窗及圆窗龛各测量值在性别间及不同年龄组间比较,P值均>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40例圆窗及圆窗龛各测量值及95%置信区间分别为(单位:mm):横轴位圆窗最大径1.52±0.24(1.05 ~2.69);龛深1.04 ±0.20(0.65 ~1.43).冠状位圆窗最大径1.03 ±0.29(0.46~ 1.60);龛外口径长1.72±0.56(0.62 ~2.82);龛外壁径长1.43±0.27(0.94 ~ 1.96);龛内壁径长2.76 ±0.51(1.76 ~3.76).(3)圆窗空间位置及95%置信区间分别为:圆窗前后方位外倾角73.28.±10.10.(53.48.~ 93.08.);圆窗上下方位内倾角71.99.±10.70.(51.02.~ 92.96.).(4)圆窗龛形态在横轴位图像上呈半圆形、三角形、圆点形及不规则形,发生率分别为52.50%、15.83%、15.63%、16.04%;在冠状位图像上呈壶腹形、喇叭形、直条形、弯条形及不规则形,发生率分别为28.54%、25.83%、25.63%、9.79%、10.21%.结论 圆窗及圆窗龛位置深在隐蔽、形态多样,容积CT可很好显示该区细微结构影像解剖,结合后处理技术可准确进行量化测量,为该区病变的诊断及避免术中意外损伤提供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