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6篇
特种医学   23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12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目的探讨18氟标记的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显像在胃癌治疗后随访中的价值,分析其对胃癌治疗后临床再分期及治疗决策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胃癌治疗后患者55例,分别于静脉注射18F-FDG后60 min及120 min行PET/CT早期及延迟显像。延迟显像于患者饮水使胃适度充盈后进行。必要时行增强CT检查。分别从肿瘤复发、淋巴结转移及淋巴结外转移3个方面评价18F-FDG PET/CT显像在胃癌治疗后随访中的价值,分析18F-FDG PET/CT显像对临床再分期及治疗决策的影响。分别测量胃癌复发与吻合口炎症早期及延迟显像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及SUVmax变化率(△SUVmax%),评价饮水胃充盈后18F-FDG PET/CT延迟显像的价值。所有患者的诊断以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采用SAS 9.13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8F-FDG PET/CT诊断胃癌复发的准确性96.4%(53/55)高于CT(85.5%),诊断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92.0%)、准确性(96.4%)、阴性预测值(93.8%)均高于CT(60.0%、81.8%、75.0%),诊断淋巴结外转移的灵敏度(81.8%)、准确性(90.9%)均高于CT(45.5%、7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18F-FDG PET/CT显像使34.5%(19/55)的患者TNM分期发生改变,21.8%(12/55)的患者治疗方案改变。(3)胃癌复发患者及吻合口炎症患者△SUVmax%分别为(22.8±9.8)%、(8.6±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F-FDG PET/CT显像可早期探测胃癌复发、转移,将成为胃癌治疗后有效的监测手段;且18F-FDG PET/CT显像对临床再分期及合理治疗决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作用;饮水胃充盈后18F-FDG PET/CT延迟显像有助于肿瘤复发与吻合口炎症的鉴别。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用自制32P敷贴器治疗瘢痕疙瘩的效果及治疗前后的护理配合工作在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中的重要性。方法对33例瘢痕疙瘩患者根据病损形状制备相一致的专用32P敷贴器,单纯敷贴治疗和手术后联合敷贴者所给予的表面剂量不同,在敷贴前后护理工作密切配合。结果单纯敷贴治疗25例,治愈率20%,总有效率86%;手术后联合敷贴治疗8例,治愈率88%,总有效率100%。护理工作配合到位,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利用自制32P敷贴器治疗瘢痕疙瘩疗效满意,治疗前后的护理配合工作在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发生上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3.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法(HPLC-Q/TOF-MS)建立苓桂术甘汤成分快速分析方法,实现对苓桂术甘汤物质基础的表征。方法:采用Welch Ultimate XB-C 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流动相乙腈(B)-0.1%甲酸水(A)溶液进行梯度洗脱,流速为0.8 mL·min-1,柱温为25℃,进样量为10μL。质谱采用电喷雾离子源(ESI)正、负离子模式,扫描范围m z 50~1000。结果:对正负模式下的质谱信息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共鉴定出苓桂术甘汤中60个化学成分,其中包括有机酸类成分5个、黄酮类成分17个、三萜类成分24个、内酯类成分5个,另有氨基酸类、核苷酸类、糖苷类等成分。结论:HPLC-Q/TOF-MS技术能实现对苓桂术甘汤的全成分快速分析、鉴定。  相似文献   
44.
目的:观察酪酸梭菌(Cb)联合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胃溃疡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102例Hp阳性胃溃疡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四联疗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Cb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胃泌素、胃动素水平,Hp根除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8%,高于对照组的84.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RP、IL-6、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泌素、胃动素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p根除率为94.12%,高于对照组的8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b联合四联疗法治疗Hp阳性胃溃疡患者,可提高临床疗效,减轻胃部炎症反应,提高胃动力和Hp根除率,其效果优于单纯四联疗法。  相似文献   
45.
肿瘤病人行18 F-FDG PET显像检查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是目前世界上较先进的功能性影像诊断方法.其在肿瘤的良恶性鉴别、临床分级、疗效评估、预后判断、鉴别治疗后复发等诸多方面能为临床提供重要信息[1].  相似文献   
46.

目的:比较不同治疗模式对胰腺癌的疗效。方法:分析2008年1月—2011年2月收治的100例胰腺癌患者资料,其中30例采用单纯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组),30例采用化疗治疗(化疗组),30例采用手术切除联合化疗治疗(联合治疗组),另10例采取其他治疗方法治疗(其他方法治疗组)。比较各组患者经治疗后的的生存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治疗组、化疗组、联合治疗组、其他方法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3.77±1.44),(11.95±1.60)(17.26±1.44),(2.89±1.46)个月,联合治疗组的生存情况明显优于其余各组(χ2=45.96,P=0.000);联合治疗组的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3.33%)明显低于手术治疗组(26.67%),化疗组(30.00%),其他方法治疗组(30.00%)(χ2=8.178,P=0.04)。结论:应根据胰腺癌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措施,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仍是最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术中胆道造影与胆道镜的联合应用在胆总管结石手术中的重要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04例胆总管结石(或合并胆囊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第一阶段为2005年5月至2010年1月期间完成的74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采用开腹手术,术中胆道镜检查,留置T管,再经T管行术中胆道造影检查。第二阶段为2010年2月至2013年3月的30例患者,在第一阶段经验的基础上分两组:①开腹免T管组,共17例;②腹腔镜组,共13例,其中5例为经胆囊管取石,免T管手术;8例腹腔镜下胆总管切开胆道镜取石、留置T管手术,术中或术后再经T管胆道造影检查。结果第一阶段74例中,术中经常规胆道探查后,再行纤维胆道镜检查发现有结石残留者13例,占18.9%。术后并发切口感染6例,急性心梗1例。全部10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在两个阶段中,共有82例行胆囊切除并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另共有22例行胆囊切除并经胆囊管胆总管切开取出胆总管结石免T管手术。所有患者无死亡,无胆管损伤,无胆管残余结石,均痊愈出院。结论在胆囊切除并胆总管探查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手术中联合应用胆道造影与胆道镜安全可靠,治疗效果满意,能很好地降低残余结石率。  相似文献   
48.
皮肤血管瘤为一种来自皮肤血管的良性肿瘤[1],多见于婴幼儿,发病率约1%~2%,女孩比男孩多见,约3~5:1[2].在婴儿期增长迅速,可造成儿童美容缺陷或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患者术后首次行131I清甲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至2022年3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行DTC全切或近全切术后首次行131I 治疗的15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1例、女性108例,年龄24~78(46.5±11.9)岁。将患者按首次行131I治疗的剂量(2.96 GBq、3.70 GBq和5.55~7.40 GBq)分为3组进行研究。按清甲成功的判断标准,即131I 治疗后(4±1)个月131I诊断性全身显像示甲状腺床无放射性浓聚,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手术方式、131I治疗前血清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及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131I治疗距离手术的时间、131I治疗剂量对清甲效果的影响。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159例DTC患者首次行131I清甲的成功率为70.4%(112/159)。2.96 GBq组的首次131I清甲成功率为58.3%(21/36),3.70 GBq组为69.2%(63/91),5.55~7.40 GBq组为87.5%(28/32),3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71,P<0.05) 。手术方式为全切的DTC患者的清甲成功率为74.2%(95/128),高于近全切患者的54.8%(17/3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2,P<0.05)。治疗前TSH水平≥30 mU/L患者清甲成功率为73.9%(99/134),高于治疗前TSH水平<30 mU/L患者的52.0%(13/25),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44,P<0.05)。患者在性别、年龄、131I治疗前血清Tg水平以及131I治疗距离手术的时间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11~3.073,均P>0.05)。 结论 131I治疗剂量、手术方式、131I治疗前TSH水平是影响DTC全切或近全切患者清甲成功率的因素。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