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6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5篇
特种医学   8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封堵法建立中华小型猪急性心肌梗死(AMI)模型的可行性,并观察血清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16头中华小型猪全麻后Seldinger法穿刺右侧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后经微导管注入明胶海绵封堵钝缘(OM)支。分别检测术前,术后0.5、1.0、2.0、3.0、4.0、6.0、8.0、10.0、12.0、24.0和48.0 h等时间点血清H-FABP水平。结果:15头中华小型猪均成功栓塞OM支,AMI后心电图呈ST段弓背向上抬高表现,说明造模成功。血清H-FABP水平于AMI后0.5 h开始升高,8.0 h达到峰值,24.0 h后逐渐回落至正常(F=4.460,P<0.001)。结论:经皮冠状动脉内明胶海绵封堵法制备中华小型猪AMI模型实用性强;通过监测AMI后H-FABP的血清浓度动态变化,可为AMI患者的极早期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2.
目的:探讨硝苯吡啶对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PH)的疗效观察。方法:在海拔5 000 m以上高原,对临床确诊的20例HPH患者口服硝苯吡啶10mg/次,每日2次,服用3个月,治疗前后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右室舒张末前后径(RVED)、右室前壁厚度(RVAW)、右室流出道(RVOT)、肺动脉主干内径(MPA)和三尖瓣反流,同时采血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含量。结果:治疗后较治疗前RVED、RVAW、RVOT、MPA降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三尖瓣反流发生率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较治疗前SOD、NOS、NO增高,MDA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结论:硝苯吡啶对低氧性低肺动脉高压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除钙拮抗外,还存在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73.
血清游离脂肪酸(FFA)是机体能量代谢的重要能源物质之一。胰岛素的敏感性和FFA的代谢显著相关,内皮素-1(ET-1)是已知的体内最强的缩血管物质,与代谢性高血压关系密切。肥胖高血压病发病机制及代谢紊乱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本研究旨在探讨肥胖高血压病患者血清FFA、ET-1与血脂、血糖、IR等代谢紊乱的特征及相关关系。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以肥胖高血压病患者为对象,其中肥胖高血压病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55.68±8.95岁。正常对照组40例,男20例,女20例,平均年龄54.36±7.12岁;肥胖高血压病组纳入标准:…  相似文献   
74.
慢性高原病肝功能及血清酶的改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高原病(CMS)患者肝功能及血清酶的变化。方法选择移居海拔4300m3个月以上的汉族男性青年323名,其中CMS患者87名,为CMS组,其余236名为非CMS组。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总胆红素(STB)、直接胆红素(SDB)、总蛋白(TP)、清蛋白(BLA)、丙氨酸氨基转换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换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γ-GT)、碱性磷酸酶(ALP)。以血红蛋白(18g<血红蛋白<21g,记0分,血红蛋白≥21g,记3分)及动脉血氧饱和度(动脉血氧饱和度≤85%,记3分)记分。分别以1,2,3分表示轻、中、重度。无CMS总记分为0~5分,轻度为6~10分,中度为11~14分,重度为15分或更高。结果CMS组较非CMS组STB,AST,ALT,γ-GT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TP,BLA降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SDB,ALP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MS引起肝功能指标及血清酶活性异常,提示CMS伴有多种器官或组织受损。  相似文献   
75.
西地那非对高原人体运动一氧化氮及其合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西地那非对高原人体运动一氧化氮(NO)及其合酶(NOS)的影响。方法在海拔3700m选择10名已习服半年的男性士兵,在海拔5380m选择10名已习服2个月的男性士兵,均采用服药前(对照组)后(实验组)的自身对比运动负荷双盲实验。运动结束检测血中NO及NOS的含量。结果海拔3700m和5380m负荷运动,实验组较对照组NO和NOS增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西地那非可明显改善高原机体运动抗氧化能力,对细胞功能恢复、内环境的稳定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6.
慢性高原病尿液化学检查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慢性高原病(CMS)尿液化学检查指标的变化。方法对驻守海拔4 300 m和5 000 m以上高原CMS者采用自动尿分析仪进行晨尿11项分析,并与非CMS者作比较。结果CMS组尿11项均有异常,其中尤以尿蛋白、潜血、白细胞变化突出。海拔4 300 mCMS组较非CMS组尿蛋白、潜血和白细胞均增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海拔5 000 m以上地区尿蛋白增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海拔5 000 m以上地区较4 300 m CMS尿蛋白、潜血、白细胞阳性率虽有所增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MS对肾脏有损害,可能与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降低和肾小球通透性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77.
目的:对比分析慢性高原病(CMS)诊断计分与心电图之间的关系。方法:依据国际CMS诊断计分系统对喀喇昆仑山海拔4 240m5、001m和5 300m驻防一年共95名青年的调查,并将CMS诊断计分、Hb、SaO2与心电图改变对比分析。结果:异常心电图组CMS诊断计分和Hb均较正常心电图组增高,差别有显著性(P<0.05)。海拔5 001m组与5 300m组CMS诊断计分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但均高于4 240m组(P<0.01)。海拔5 001m组和5 300m组与4 240m组比较,Hb增高,SaO2降低,差别有非常显著性(P<0.01),而海拔5 300m组Hb又高于5 001m组,差别有显著性(P<0.05)。海拔5 001m组异常心电图的发生率较4 240m组增高(P<0.05),海拔5 001m组和5 300m组右心室肥厚的发生率均较4 240m组增高,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和P<0.05)。结论:CMS诊断计分的高低与心电图的变化相一致。  相似文献   
78.
目的:研究在海拔5200m高原利用氧烛建立富氧室对人体自由基代谢及血乳酸的影响。方法:8名受试者在富氧(氧浓度为24%~25%)前后分别检测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乳酸(BLA)、一氧化氮(NO)及其合酶(NOS)含量。结果:富氧较未富氧SOD、NO、NOS增加,MDA、BLA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结论:富氧对低氧造成的自由基损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增强机体抗氧化酶活性和乳酸清除能力。氧烛在高原供氧有着广泛的社会效益和军事用途。  相似文献   
79.
80.
目的:探讨移居高原居住不同时间尿生化指标的变化。方法:对移居海拔4 300 m高原3个月(103人)、6个月(70人)及1年(106人)的男性汉族健康青年,采用自动尿分析仪进行晨尿11项指标分析。结果:移居高原者尿11项指标均有异常出现,主要以尿蛋白、尿潜血、白细胞居多。尿蛋白、尿潜血和白细胞在移居高原3个月较6个月和1年以上的阳性率均增高(P<0.01或0.05);6个月与1年以上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原低氧环境对肾脏的损害是随着居住时间的延长而减弱。低氧导致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降低和肾小球透性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